回忆六七十年的农村生活场景(一张纸巾背后的农村生活变迁)

一张纸巾背后的农村生活变迁

文/赖雅芬

面巾纸、本色纸、湿巾纸、棉柔巾……眼下各种各样的纸巾已变成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日用品之一。

与电视、空调、洗衣机等大件家电相比,这些纸巾有些不起眼。但是,它们在农村曾经是正儿八经的“奢侈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纸巾逐渐在农村普及,众多的“家庭成员”也根据功能分工不同发挥各自的作用。一张纸巾进村入户的过程,折射着千万农村家庭生活的变化。

从“没的用”到“用得起”

于陈安堂而言,那是一段苦涩又甜蜜的回忆。每每想起,他患有旧疾的右手仍会微微颤抖。

32年前,陈安堂孤身一人从湖北十堰到陕西闯荡。当时,他身上穿的是一件黑灰色的粗布衫,袖口有母亲缝的两块藏蓝色补丁。

为了生计,陈安堂四处奔忙,这件粗布衫派上了大用场。干活时他用袖口擦汗,吃饭后用袖子抹嘴……时间久了,两只袖口油光发亮。兜兜转转三年后,陈安堂在陕西渭南华阴市华西镇孙庄村落了户。

当时,陈安堂的家是两间低矮的草窝棚。窝棚里,他和新婚妻子用几块砖搭一块木板,支起一张简易餐桌。桌上,只有一盘土豆丝。吃完后,妻子递给他一块蓝白相间的粗布手帕,彻底“解放”了陈安堂的袖口。

后来,村里慢慢流行起散装草纸。一次赶集时,陈安堂特意称了1公斤草纸回来。草纸质地粗糙,轻轻一抖碎屑乱飞,但细心的妻子还是将纸裁成小块,再分别放置在堂屋的木桌上、厕所的土墙缝里。再后来,卷筒卫生纸和小包抽纸普及,陈安堂也紧跟潮流一一买了回来。

回忆六七十年的农村生活场景(一张纸巾背后的农村生活变迁)(1)

“刚开始上厕所不舍得用卫生纸,多数扯的是娃的旧书、旧本子。”陈安堂忆苦思甜。几十年前干一天苦力最多挣两块钱,现在,国家各种惠民补贴加上流转土地收入,生活已得到保障。

不仅要吃得饱,还要吃得好。陈安堂推倒草窝棚,盖起三室一厅的平房,光装修就花了4万多元。新家宽敞明亮,一家人吃穿用度也都更讲究了。村里超市的纸巾琳琅满目,每次去他都得挑上半天。

陈安堂忍不住感慨:日子越过越滋润,自己真是赶上了好时代。

从“用得起”到“用得好”

纪正平是陕西汉中市勉县周家山镇联丰村人。由于家境尚可,已过而立之年的他生活上没吃过什么苦头。

纪正平清楚地记得,在他小学三年级时,母亲从县城带回一提白色的卷筒卫生纸。他抽出一卷揣到兜里,迫不及待地跑到小伙伴面前“炫耀”。

纪正平把纸一截一截撕开后给每人发一张,并像模像样地教他们如何擦嘴。纪正平本以为,大家会对他投来艳羡的目光,谁料竟有几个人将纸扔到他怀里后愤愤离开了。原来,那时的卫生纸是“奢侈品”,谁用谁遭人“记恨”。

回忆六七十年的农村生活场景(一张纸巾背后的农村生活变迁)(2)

为了重回集体“怀抱”,纪正平把撕好的纸压在床底,任凭母亲怎么劝,也不肯再拿出来用。

过了几年,纪正平突然发现,身边的小伙伴都不再抗拒卫生纸了。不光愿意用,他们还会把各自的纸摆在一起,热烈地讨论哪个好用、哪个划算。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环境日益改善,农村生活用纸普及率和村民的卫生意识也在不断提升,乡村集市上的散装卫生纸早已难觅踪影。如今,越来越多的村民在用纸方面已不满足于“用得起”,而是“用得好”“用得放心”。

现在的纪正平,是一位3岁孩子的父亲。他不光对平时家里用的几种卫生纸品牌熟稔于心,就连儿子专用的柔湿巾也略知一二。他说,对家人的爱,永不停“纸”。

从“用得好”到“用得省”

“爱护环境,从一张纸做起。”这是雷会文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不光这样说,也在不遗余力地践行。

雷会文是陕西渭南市白水县城关街道西文化村人。他不明白什么叫碳达峰、碳中和,但他有农村人朴素的价值观,就是过日子要勤俭节约。这不光是为了节能环保,更是为了给子孙树立好榜样。

外出吃饭时,雷会文总是把一张餐巾纸撕成两半用;日常居家时,他会拿儿媳用过的洗脸巾擦拭桌椅;照顾2个小孙子时,他经常教育娃娃不能随便抽纸巾玩……家里的餐巾纸、面巾纸、干湿巾一箱箱摞得整整齐齐,谁敢浪费,他会立马进行“批评教育”。在雷会文的影响下,全家人都养成节约用纸的好习惯。

黄懿是陕西省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的一名助理研究员。由于工作关系,她的足迹遍布白山区、秦巴山区等地。她说,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政策的实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步伐加快。农村居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消费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老百姓从单纯的“要物资”转向“要品质”“要环保”。这不仅是观念的改变,更是时代的进步。

回忆六七十年的农村生活场景(一张纸巾背后的农村生活变迁)(3)

现在的农村市场上,卫生纸质量依旧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对于一些“三无”产品,老百姓要学会辨别,认识到这些不达标产品的危害性。更重要的是,从源头控制这些“三无”产品进入市场。然而我国农村地区幅员辽阔,人口密度较城市小,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且居民平均年龄大,监管起来更有难度。正因如此,工商质监部门更应该加强对农村市场的监管,从源头上对“三无”产品说不。

来源:《陕西日报》

终审:吕通义

审校:杨 茗 刘朱婴

编辑:刘树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