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狙击手之间巅峰对决全集(朝鲜战场上的狙击战争)

去年电影《狙击手》的热映,抗美援朝战场上中美两军的狙击作战,再度成为广大军迷热议的话题。那么,在真实战史中 中美两军的狙击手是如何作战的?在他们交手过程中,又发生过哪些惊心动魄的故事?

初露锋芒

其实,首先将狙击战术用于朝鲜战场的,是以美国为首的所谓“联合国军”。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志愿军入朝参战之初,长期处于主动进攻状态,而节省弹药的精确射击、集中特等射手射杀敌方指挥官、机枪手等目标的战术,是志愿军的拿手好戏,完全无需特意强调狙击作战的重要性。

朝鲜战争狙击手之间巅峰对决全集(朝鲜战场上的狙击战争)(1)

“狙击手”电影海报

反观美军,虽号称自独立战争以来便非常重视狙击手的使用,但自二战以来,美陆军更多凭借优势的地空火力给予敌方以覆盖杀伤,因而精准射击这样的传统步兵战术,一度被束之于高阁。反倒是美海军陆战队,在太平洋战场上为对抗日军狙击手,逐渐培养出一支精锐的狙击手部队。

早在1942年,美海军陆战队便在本土三大训练基地专门开设了侦察和狙击训练营。在为期5周的训练中,学员们不仅能接触到安装有“翁厄特尔”8倍瞄准镜的新型狙击步枪,还能接受野外生存、潜伏侦察的专业训练。正是这些经过强化训练的美军精锐射手,最终将那些将自己绑在树梢上以冷枪迟滞美军推进的日本同行们一一击毙。

二战后,为壮大核武库,美陆军和海军陆战队大规模裁减各作战单位,狙击手训练营也一度成为历史。随着众多老兵退役,在朝鲜战争爆发前,美陆军和海军陆战队甚至一度没有一支成建制的狙击手部队。直到与拥有众多特等射手的志愿军交手后,美军才真正认识到精确射击的厉害。如美陆军25师27团E连在180高地争夺战中,几名担任尖兵的侦察员和无线电兵,居然在几分钟内就被志愿军冷枪击毙,而美军随后密如暴雨的火力覆盖下,志愿军却毫发无损。在另一次战斗中,一名美军上校刚探出头用望远镜观察志愿军阵地,其望远镜就被一发志愿军神枪手的子弹当场打碎,若非角度不佳,该上校也是在劫难逃了。

据1951 年秋天美军内部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9成的美军参战官兵都表示,其所在部队经常因志愿军的精确射击导致伤亡。更有超7成的美军士兵相信,对面的志愿军战士大多枪法精湛、战术卓越,都是技战术水平绝佳的战场老手。为提振士气,更为了遏制志愿军精锐步兵分队的行动,美军被迫恢复了曾弃之不用的狙击手训练和编制体系。

装备压制

最早开设狙击手训练营的美军部队,是在长津湖战役中败于志愿军第9兵团的海军陆战队第1师。1951年4月,在从兴南港狼狈逃窜数月后,海军陆战队第1师便在其下属第5团第2营中开设了第一个狙击手训练班。然而,这个训练班中,仅有18支带瞄准镜的步枪,只能让那些在二战中有过狙击经验的老兵教导一下新手,如何使用步枪瞄准镜及其他光学设备而已。

一段时间摸索后,海军陆战队第 1师最终形成一整套狙击手培训流程。由各连、各排选调出的步兵尖子,集中起来参与一场为期3周的训练。其间,他们将重点接受狙击步枪的操作训练。在完成培训后,这些狙击手视情况可灵活以2人小组的模式分配至各步兵排,也可以每班4个2人小组的形式,组成3个狙击手班编制的狙击手排,直接编在各营武器连中,用于战场关键之处。

与海军陆战队对狙击手的专业培训相比,美陆军似乎更相信“实践出真知”。从 1951年开始,朝鲜战场上的美陆军每个步兵班都陆续领到一支狙击步枪,这些步枪被分配给步兵班中枪法最好的士兵。战斗中,这些兼职狙击手会成为团队中仅次于班长的核心人员。

朝鲜战争狙击手之间巅峰对决全集(朝鲜战场上的狙击战争)(2)

美国春田步枪

除编制上的创新外,美军也竭力进行枪械方面的改良。美陆军选择了存量巨大的春田M1903A4栓动步枪,与二战时期的同款狙击步枪相比,美陆军淘汰了老式的M73B1型瞄准镜,代之以新型M81(十字准线)及 M82(后准线)光学瞄准镜。为更好隐蔽,后期的M81和M82瞄准镜还增加了亚光饰面和遮阳罩。

基于成本考虑,美海军陆战队同样选择了春田型栓动步枪,只是具体型号由 M1903A4改为M1903A1型,该枪是10年前作为竞赛步枪开发的,因此其弹仓前方不仅安装有梯形后准星,还配有可调焦距的8倍瞄准镜。

凭借这些狙击步枪,美军在战场上应急培训出的狙击手很快发挥出巨大作用。在进攻中,这些狙击手往往隐藏在散兵线后方,除负责寻找并消灭志愿军的隐藏火力点外,那些背负步话机的志愿军通信兵,也成为美军狙击手重点关注对象。

在防御行动中,阻击手的作用更为明显。除白天掩护己方步兵执行巡逻或驻守任务外,美军狙击手还会在夜晚充当前沿哨位,借助照明弹或探照灯监视整个战场。按美军记录,陆军第7步兵师排级军士长切斯特·汉密尔顿曾在一次防御中,借助月夜下的影子,使用M1 半自动步枪击倒了数十名越过山脊、试图潜入己方防线的中朝联军士兵。这一记录至今虽未得到证实,但毫无疑问,因美军狙击手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志愿军的作战难度,也令战局朝着更为复杂的方向发展。

“冷枪冷炮”

鉴于战局变化,志愿军开始采取以“狙击对狙击”的方式打击美军狙击手,并在此后逐步发展为群众性的“冷枪冷炮”运动,用于在阵地战对峙阶段杀伤敌军。1952年初,驻守“三八线”中段金化地区的志愿军第26军第230团,率先组织全团特等射手开展“冷枪运动”。该团特等射手使用各种轻武器开展“打活靶”竞赛,用9发子弹毙伤敌军14人,吓得对面阵地的敌军几天内没人敢在阵地上露面,狠狠打击了敌军的嚣张气焰。第230团的经验,很快被志愿军总部推广开来,1952年1月29日,志愿军总部做出指示:“在与敌对峙状态中,对敌之小群目标及一般目标,每日指定值班的轻重机枪不失时机地寻求射击,对单个目标也应组织值班的特等射手专门寻求射击目标,这将给敌人甚大杀伤。”

不过,“冷枪冷炮”运动初期的进展并不顺利。因为1952年3月底前,志愿军的阵地尚未巩固,以坑道为核心的坚固防御阵地体系正在构筑中。枪声一响,志愿军狙击手位置势必会暴露,不到一分钟就会遭到报复性炮击。

由于缺乏有效的防护工事,志愿军狙击手一度伤亡较大。为保护自己消灭敌人,志愿军迅速改变战术,组成2至3人的狙击小组,由组长带队进入狙击阵地。其中一人专门负责观察,射手则分布于周围隐蔽位置。发现目标后,观察员发出信号,射手立即开火,打完后,不管目标死活,立即转移。

为提高射击精度及反应速度,志愿军要求狙击手们对敌军阵地进行周密侦察,分段 分点予以编号,并一一进行测距、试射。只要有目标出现,观察员只需报出目标所在区域的编号,射手迅即动作,从而避免了长时间瞄准,以至于丧失战机。

朝鲜战争狙击手之间巅峰对决全集(朝鲜战场上的狙击战争)(3)

美国M2重机枪

为防止我方狙击手开枪后遭到敌军火力报复,志愿军要求狙击阵地应选在敌人运动或运输人员往返的必经之路上,并避开我主阵地火力点和观察所。同时,还要求地势较高、可俯瞰敌军阵地且射界开阔,以增大对敌之威胁与保证我阵地之安全。

在具体的工事构筑上,志愿军要求狙击阵地应地势隐蔽、便于伪装,并构筑一至两个假阵地,以便迷惑敌人。同时,每名狙击手应有两个以上预备狙击台,并在附近构筑防炮洞,以便在完成射击任务后迅速转移位置,避开敌军火力报复。

志愿军狙击手们在实战中不断总结经验,枪法日臻纯熟,使得“冷枪冷炮”运动开展得愈发顺利,逐步成为阵地对峙阶段志愿军克敌制胜的法宝之一。经过由点到面、由步兵到炮兵再到步炮协同作战的过程、逐步形成广泛的群众性狙击行动,有效打击并杀伤了敌军,限制了其昼间在基本阵地活动的自由,迫使其不得不龟缩于工事中。据不完全统计,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在1952年5月至8月的狙击作战中,即歼敌1.36万人。

当然,在这一过程中,美军也并非全程都在被动挨打,在飞机、大炮无法撼动志愿军防御工事的情况下,出动狙击手对抗志愿军开展的“冷枪冷炮”运动,便成为美军的唯一选择。

王牌交锋

曾以436发子弹毙敌214人的志愿军特等功臣张桃芳,晚年曾回忆过一场与美军狙击手之间惊心动魄的对决——

当时,正值中美两军争夺上甘岭地区的关键时期,张桃芳所在的第24军第72 师第 214团据守于上甘岭阵地前沿的597.9高地。为更好地打击敌人,此时已颇有经验的张桃芳,在己方阵地布置了5个狙击位。其中,1到4号狙击位在坑道之外的地表阵地中,通过战壕与坑道相连,可以快速转换位置,5号狙击位则在坑道内,构成了一个暗火力点。

由于此前张桃芳等人的狙击行动,对敌方官兵心理产生极大震慑。因此,美军特地调来狙击手,试图一举消灭张桃芳等人,进而打开大举进犯上甘岭地区的通道。

朝鲜战争狙击手之间巅峰对决全集(朝鲜战场上的狙击战争)(4)

战斗英雄张桃芳

某天清晨,张桃芳正从主阵地向4号狙击台运动。在通过战壕时,突然一发子弹擦着他的军帽飞了过去。张桃芳后来回忆说,他当时听到的声音,不是寻常的那种“嗖嗖”声,而是“嚓”的一声。这说明,这不是一发流弹,很有准头,子弹是贴着头皮飞过去的,说明敌人就是冲着他来的!

危急时刻,张桃芳敏捷地钻进连接狙击阵地的坑道。躲过了敌人尾随而至的子弹,算好时机,张桃芳突然从坑道中跃出,向狙击阵地扑去,随即20多发子弹追着张桃芳一路扫来。关键时刻,张桃芳身体一歪,假装中弹摔倒进了自己布置好的狙击阵地中。

此时对张桃芳来说,不利的情况是从敌人火力判断。对手使用的是全自动枪械,火力持续性强。这一刻暂停射击,不过是在确认目标是否真的被击毙。一旦张桃芳露头,必然会遭到对方新一轮射击。对张桃芳有利的是,4号狙击阵地宽度较长有5米左右,左右两端都可以出枪射击,对手不可能同时瞄准两点。

张桃芳悄悄爬到狙击阵地的另一侧,顺着子弹来袭的方向,仔细搜索对手的位置。很快,他敏锐找到隐蔽在青石山阵地上的两块巨石间的敌方狙击手。与此同时,美军狙击手也发现了张桃芳。开始持续用点射火力,交替封锁4号狙击阵地的两端。张桃芳抓住对手射击的间隙,突然起身出枪,在极短时间一气呵成完成据枪、瞄准,射击。张桃芳射出的子弹击碎了敌方狙击手的脑袋,而对方的子弹则擦着张桃芳的头顶射入泥土里。

这场惊心动魄的较量,只是中美两军狙击手交锋的冰山一角。从张桃芳的表述中不难看出,美军狙击手使用的是可连续射击的机枪。而这,恰恰是美军在朝鲜战争相持阶段反狙击战术的标配。

在一系列狙击手对决中,美军发现,由于双方狙击手的交火常常发生在 800至1000米距离上,在这一范围内,无论是装备有先进瞄准镜的春田系列栓动步枪,还是具有射速优势的M1半自动步枪,均力有不逮,反倒是美军装备的 12.7毫米M2重机枪,可以大展拳脚。

根据实战检测,美军发现换装了重型枪管并加装三脚架的M2重机枪,远程射击非常精准,加装光学瞄准具后,更能凭借连发优势保证足够的火力持续性。正是基于 M2 重机枪在远距离交火中的良好表现,美军将其视为反狙击作战的利器,更有一些美军基层指挥官吹嘘,在前线阵地上部署了M2重机枪后,其士兵便没有再被狙击过。

朝鲜战争狙击手之间巅峰对决全集(朝鲜战场上的狙击战争)(5)

朝鲜战场上的美军士兵

从张桃芳的回忆看,他的对手射击技术十分高超,狙击战术也十分灵活。且不说这名美军狙击手两次险些命中张桃芳,光是操作 12.7 毫米重机枪以不间断的精准点射火力,交替封锁5米宽的狙击阵地,就可见一斑。然而,张桃芳还是用高超的射击技术,弥补了枪械落后的劣势,完美狙杀了这个难缠的对手。事实证明,美军在装备上的优势并不能克制住志愿军“冷枪冷炮”运动,而在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中,类似张桃芳与美军狙击手这样的精彩对决,恐怕只是志愿军先辈们与敌军斗智斗勇过程中的冰山一角。此间,还有更多鲜为人知却同样惊心动魄的故事,等待我们去开掘。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