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杀了方孝孺的后果(建文帝旧臣中除方孝孺外)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从侄儿手中夺取了皇位,进入南京城后,誓死追随建文帝的那些忠臣们成片成片地倒下,用鲜血捍卫了“臣节”。除了方孝孺被“诛灭十族”外,另外还有很多被株连九族,其中又以黄子澄最为悲惨。

朱棣杀了方孝孺的后果(建文帝旧臣中除方孝孺外)(1)

黄子澄,又名黄湜,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出生于江西分宜。洪武十八年,26岁的黄子澄以会试第一、殿试第三的成绩被授予翰林院编修,不久升任修撰、右春坊讲读官。从那时开始,黄子澄便与皇太孙朱允炆结下了不解之缘。

有一次,朱允炆请教黄子澄说:诸叔王都拥兵自重,假如反叛朝廷,该如何应对?黄子澄回答说:诸王仅有护兵,只能自守,倘若有变,可以六师监之,谁能抵挡?汉七国不可谓不强,最后还是灭亡了。大小强弱之势不同,而顺逆之理相异。朱允炆听了这番高论之后,深为敬佩,此后以黄先生相称。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六月,朱元璋驾崩,朱允炆即皇帝位。黄子澄此后官运亨通,深受建文帝宠信,官至太常寺卿,兼翰林学士,与兵部尚书齐泰参与国政。

朱允炆即位后不久,便担心皇叔们会发难,尤其是燕王朱棣。于是,在齐泰、黄子澄的建议下开始酝酿削藩。齐泰的意见是首先拿朱棣开刀,但黄子澄却坚持认为应该先削那些势力不大的藩王,剪除燕王羽翼。最后,朱允炆采纳了黄子澄的建议,周王、代王、湘王、齐王及岷王先后被削。

朱棣杀了方孝孺的后果(建文帝旧臣中除方孝孺外)(2)

与此同时,朱允炆又采纳齐泰、黄子澄的建议,将燕王朱棣手下的精兵调走,又在燕王府所在地北平一带调动军队以监视燕王。朱棣见短短几个月中,五位兄弟先后被削去王权,感觉到朝廷的下一个目标便是自己。

建文元年(1399年)六月,适逢朱元璋忌辰,按照大明礼制朱棣应该前往南京拜祭,但他担心此去恐遭不测。于是,以病重为由,派世子朱高炽和另外两个儿子朱高煦、朱高燧代替他前往祭拜。朱棣之所以将三个儿子全部派出,除了表示重视此事外,还想告诉朝廷自己没有异心。

然而,朱高炽三兄弟刚入京城便被齐泰扣为人质。此时,魏国公徐辉祖(徐达之子)也向朱允炆建议,说这三人都是他的亲外甥,他看着他们长大,十分了解他们的品行,绝对不能放三个人回去,如若放虎归山,后果将不堪设想。

朱棣杀了方孝孺的后果(建文帝旧臣中除方孝孺外)(3)

朱允炆原本也想扣押他们三兄弟作为人质,以钳制朱棣。这个时候,黄子澄却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他认为这样会打草惊蛇,应该将他们放回北平,以此来麻痹朱棣表示朝廷并未削藩之意。正在此时,朱棣也请求朝廷希望让三个儿子返回北平,朱允炆错失了良机,最终还是答应了朱棣。从后面发生的事情来看,黄子澄给朱允炆出的这个主意实在是太糟糕了。

当年七月,朱棣经过精心准备后,以“诛齐黄,清君侧”为名,打出恢复祖宗旧制的旗号,誓师南下。在檄文中,朱棣指责齐泰、黄子澄是皇帝身边的奸臣,诱惑皇帝对先帝的诸子进行迫害。同时,他要求建文帝杀掉左右的奸臣,恢复太祖的法律和制度。

朱棣杀了方孝孺的后果(建文帝旧臣中除方孝孺外)(4)

燕王大军南下之后,朱允炆派耿炳文率大军北伐,在真定(今河北正定)大败。当时,不谙兵事的黄子澄却说:“胜败乃兵家常事,不足虑。”并推荐曹国公李景隆代替耿炳文。李景隆接任后,也是屡战屡败,丧师数十万。朱允炆迫于形势压力,只好免去了齐泰、黄子澄的官职,但私下仍然与二人商议国事。

建文二年,朱允炆将李景隆召回,虽撤了他的职,但赦免了他的死罪。黄子澄哭着请求将李景隆正法,以激烈将士,朱允炆没有采纳。黄子澄伤心地捶着胸脯说:“大事去矣!荐李景隆误国,万死不足赎罪!”

南京陷落之后,黄子澄被捕,作为削藩政策的制定者,朱棣亲自对他进行了审问,要他写认罪书。但黄子澄却写道:“我作为先帝文臣,没有尽到责任,上书削藩时间不晚,最后成了如此凶残的局面,后人要谨慎,不足以效法。”朱棣看后大怒,下令砍去他的双手,对他处以“五马分尸”的酷刑,再处以“诛九族”的大屠杀。

朱棣杀了方孝孺的后果(建文帝旧臣中除方孝孺外)(5)

黄子澄身为建文帝的谋臣,其书生误国的责任不可推卸。他建议先削燕王手足、放回朱高炽三兄弟、举荐李景隆这三大错误的建议,导致了建文帝的失败。但有一点也值得肯定,就是他被捕后誓死不屈,单凭这一点,他也无愧“臣节”。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