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的创作过程(朝花夕拾的创作秘密)

在中国文学史上,既是战士又是诗人的人不多,鲁迅就是一个。他总是被冠以现实主义作家的头衔,但是作为一个文学家,他用文字进行诉说的灵魂是复杂而纠结的,简单的用单一名词概括对于作家来说是一种亵渎。

就像《摩罗诗力说》就充分展示了青年鲁迅激情昂扬的浪漫情怀;《野草》中蕴含的冰山包裹着火种那样的孤独但却狂劲恣意;而《朝花夕拾》中温馨悠扬的自我抒情笔调则体现了中年鲁迅的脉脉温情与童心的至真至诚。

朝花夕拾的创作过程(朝花夕拾的创作秘密)(1)

对于《朝花夕拾》这部集子,以前的研究者是忽略的,大家都以为它是鲁迅的一些闲笔而已,并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直到后来李霁野在《漫谈<朝花夕拾>》中给这部被人遗忘的集子一个名分,认为它是鲁迅早年生活的珍贵资料,同样也是一件艺术品。后来的研究者渐渐将其与鲁迅的精神理念进行融合,从而要找到一个完整的有爱有恨,有血有肉的鲁迅。

一、 一个流浪诗人的田园牧歌

《朝花夕拾》这部散文集写于1926年2月21日到11月18日,这九个月中,鲁迅一直处于流离状态。这段时间他创作了哲理化散文诗集《野草》与杂文《华盖集》等,可以说这段时间是他创作的高峰期。但让人觉得奇怪的是无论是《野草》还是《华盖集》都有浓重的鲁迅风格,作品中充满着坚韧和执着,傲骨与不屈,但是《朝花夕拾》却是温情脉脉,如涓涓细流,悠悠诉说。

朝花夕拾的创作过程(朝花夕拾的创作秘密)(2)

为什么鲁迅会在他繁忙的夹缝中,梳理出这一段思想?而这段回忆性的文字对于鲁迅来说意味什么?从这些只言片语的间断记忆里,我们发现鲁迅一直在寻找着通往他精神之乡的路途。

有人专门总结过鲁迅的“逃亡”次数与时间,发现他从13岁开始的逃亡,到晚年躲避战乱,一生都在不断地迁移与漂泊。童年的那次逃亡由于祖父的科场案,家人怕牵连孩子,他不得不离家避难。这是鲁迅第一次“出逃”,那个时候家道中落,对世态炎凉的感受,对人世的冷漠与欺诈的仇恨,从他的内心来说,这是他人生中最无法抹去的印记。这次的逃亡也结束了鲁迅快乐的童年,仿佛有某种神秘的力量,从此以后,鲁迅一直在漂泊着生活。

朝花夕拾的创作过程(朝花夕拾的创作秘密)(3)

鲁迅童年的百草园

而每到一处,鲁迅在思想上就会有起伏,仿佛他要的不是一种定居安稳的生活,而是痴迷于漂泊中。就如在《野草》集中的过客,他不停地在寻找,他的精神在追寻,他自己已经无法停歇。早年的鲁迅并不知道自己最终的归宿,但是到了一定的环境之中,到了一种威胁到生命,震撼到灵魂的时候,他猛然发现自己的内心其实总是存在着一个故乡的。

鲁迅重新整理《朝花夕拾》的时候,将连载在《莽原》的《旧事重提》改名为《朝花夕拾》。他说:

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便是现在心目中的离奇和芜杂,我也还不能使他即刻幻化,转成离奇和芜杂的文章。或者,他日仰看流云时,会在我的眼前一闪烁罢。

有的时候需要的是一种沉淀,经过了作家思想的整合写出来的东西才有着他独特的风格。正是由于写出的回忆是经过了整合,因此它不会完全是现实的,不能完全把《朝花夕拾》当做实在的传记,更多的它是一部有着自传性的散文集。

朝花夕拾的创作过程(朝花夕拾的创作秘密)(4)

散文集《朝花夕拾》

当作家对自己的过去进行回忆的时候,他们的记忆力显得那样的惊人,其实在某些时候,都是一种诗意的想象在作祟,鲁迅也说,这十篇文章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与实际内容或有些不同,然而我现在只记得是这样。从这里看出,鲁迅并非有意的美化自己的历史,而是“只记得是这样”。

过去的事情经过时间的沉淀,能记住的总是打动人心的,因此鲁迅这几篇从记忆里抄出来的文章是他难以忘却的,是对他的现在进行着一种隐约的回归召唤的声音。因此,鲁迅带着一种唯美的思想走进了久远的田园牧歌。

二、一个战士被记在黑名单上后的反抗

1926年,对于鲁迅来讲是极具特殊意义的。这一年他受到高压政治的迫害以及部分知识分子的排挤。在三·一八惨案后,北洋军阀政府曾拟通过一分通缉名单,鲁迅、许寿裳等50人就在名单内。

朝花夕拾的创作过程(朝花夕拾的创作秘密)(5)

中年鲁迅

为了躲避迫害,鲁迅与好友一起先后避难于山本医院、德国医院以及法国医院。据许寿裳回忆到,他们在避难其间,躲在地下室或者杂物室,而鲁迅在那种条件下依然坚持创作,《朝花夕拾》的中间三篇就是那时所写。政治的威压已经对他生命有了威胁,还有来自知识分子内部因为不同的文艺思想而导致的排挤与谩骂,已经使鲁迅感到烦乱。在《朝花夕拾》动笔之前,《华盖集·题记》中有地方也提到此时的心境:

“……我的生命,至少是一部分的生命,已经耗费在写这些无聊的东西中,而我所获得的乃是我自己的灵魂的荒凉和粗糙。”

对鲁迅来讲,敌对者的进攻,却恰恰激起了他那种“不宽容”的斗士情感。他在战斗的时候,要应对各方的论战,精神上或许出于一种游离的不在场状态,他没有时间好好思索自己生命,对于鲁迅这样一个忠诚于自己内心的人来讲,长时间的游离状态,会让他烦躁与不安。

朝花夕拾的创作过程(朝花夕拾的创作秘密)(6)

而这部《朝花夕拾》的写作正是“从纷乱中寻出一点闲静来”。我们知道鲁迅当时正处于思想飞跃的前夜,情绪比较复杂:一方面执着地战斗,一方面有时又有某种“游勇”式的寂寞感,感到与那些卑劣论敌们“纠缠”实在有些痛苦和无聊。他需要慢慢思索自己的事情,静静的面对自己的生命,对找出一条为自己解脱的路。

希腊神话中,诸神对西西弗斯进行了惩罚,他的一生必须不断推动着上山的石头,石头滚下去,他下次推上去。如此反复。可是西西弗斯并没有丧气,他面对惩罚,开始在不断往复的推动石头过程中找到了乐趣。或许鲁迅在敌人疯狂逮捕他的这个时候写《朝花夕拾》,就是一种文人的反抗。

三、一个中年男人恋爱后的彷徨

1926年,在这一年,鲁迅与许广平的爱情剧烈升温,他们往来的信件频繁。许广平用女性的细心、体贴,给鲁迅多年来贫瘠的爱情荒漠以雨润。

朝花夕拾的创作过程(朝花夕拾的创作秘密)(7)

他无法抗拒许广平的真诚与热烈的爱情。与许广平的爱情确实让鲁迅有了“归属”,有了一种“家”的召唤,这里是温柔之乡,可以停靠,可以休息疲惫的心灵。他在这里获得了一个男人所渴望的朴素的情感。但是鲁迅已有了妻子朱安,他是孝子,他不能违背母亲的意愿。更何况鲁迅知道他若抛弃了朱安,这或许就等于推她走入绝境,他于心何忍!鲁迅在情感中摇摆,他不能给许广平一个名分,又不能抛弃朱安。因此他的感情在此时还是没有“定居”,情感的摇摆也意味着精神的漂泊。他的善良与至诚之心,让他难于决断,在此时他依然是一个“精神的流浪者”。

朝花夕拾的创作过程(朝花夕拾的创作秘密)(8)

《朝花夕拾》中关于捉鸟的插图

在面对选择的时候,他一面内心压抑着找到爱人的狂喜,一面又面对母亲和朱安那种自责和无奈。于是,在创作中,选择走向了童年的故事。在童年的故事中梳理自己的成长,在那里找到最初的初心。或许只有那里能给他带来选择的勇气。只有那里,让他觉得是属于自己一个人的记忆。

朝花夕拾的创作过程(朝花夕拾的创作秘密)(9)

鲁迅绍兴故居

漂泊,似乎是鲁迅命中注定的生命求索生存方式,他以诗人的敏感与真挚进行着精神之旅。就是处于这样的时期,在战斗与抉择的杂乱时期,《朝花夕拾》诞生了。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个人历史追溯,是一部寻根的过程,它一直处于寻找故乡的路途中,是个人心灵史的溯源。它不同于别的作品之处,在于这里装载着鲁迅沉甸甸的记忆。从北京到厦门看似是地点的转移,其实也正暗含着鲁迅的“逃离”与“复归”。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知识分子在迷茫与抉择中进行了一次凤凰涅槃的重生。殊不知,这种新生需要的不是简单的知识与书籍的净化而是泪与血的生死徘徊。因此,二十世纪初的知识分子内心都有一种血性,这样的热血洗礼化作了文本中的独特的书写风格。而《朝花夕拾》的温情便是某种方式的感召,让他进行一次寻根般的找寻与回归。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鲁迅、许广平.《两地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3]李欧梵《铁屋中的呐喊》.[M]长沙:岳麓书社,1999

[8]鲁迅.朝花夕拾.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