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关于奇遇(经典文言文赏析)

文言文关于奇遇(经典文言文赏析)(1)

原文

昔乾陀卫国①,有诸伎儿②,因时饥俭③,逐食他土。经婆罗新山,而此山中,素饶④恶鬼,食人罗刹⑤。时诸伎儿会宿山中,山中风寒,燃火而卧。伎儿之中有患寒者,着戏衣罗刹之服,向火而坐。

时行伴中从睡寤⑥者,卒见火边有一罗刹,竟不谛观⑦,舍之而走。遂相惊动,一切伴侣,悉皆逃奔。时彼伴中着罗刹衣者,亦复寻逐,奔驰绝走⑧。诸同行者见其在后,谓欲加害,倍增惶怖。越度山河,投赴沟壑,身体伤破,疲极委顿。乃至天明,方知非鬼。

注释
  1. 乾陀卫国:古代西域国名。
  2. 伎儿:指歌舞艺人。
  3. 饥俭:饥荒。
  4. :多。
  5. 罗刹:一种食人血肉的恶鬼。
  6. :睡醒。
  7. 谛(dì)观:仔细看。谛,详细,仔细。
  8. 绝走:迅速奔跑。
译文

从前,乾陀卫国有一群歌舞艺人,因为当时发生饥荒,他们就到别处去寻求生计。路上经过婆罗新山,传说这座山中向来有很多恶鬼,还有吃人的罗刹。当时这群艺人一起在山中过夜,风大天气寒冷,就升起火堆睡觉。有一位艺人觉得很冷,就穿上一件戏服,而这件戏服正好是扮演罗刹用的,对着火堆坐了下来。

这时,同伴中有人从睡梦中醒来,突然看见火边有一个罗刹,居然不仔细看一下,立刻起来就跑。于是惊动了大家,所有人全都跟着逃跑。那个穿着罗刹戏衣的人,也跟在大家后面争先恐后地跑。同伴们看见他在后面,以为罗刹追着要吃人,更加地恐惧。他们翻山过河,有人还掉到山谷里,把身体都摔伤了,每个人都疲惫极了。一直到天亮,才知道后面追赶的不是罗刹。

文言文关于奇遇(经典文言文赏析)(2)

禅机故事

要学会思考

从前,有一位法师在给弟子们讲解经文时,有一个小沙弥总是听不明白,想不通也参不透。

法师就对他说:“你只要开动自己的脑筋就可以了。”

小沙弥还是不明白,就问法师:“怎么样才能开动脑筋呢?”

法师说:“多思考呀。”

小沙弥更加困惑了,接着问:“怎么思考呢?”

法师见小沙弥一时半会儿也想不明白,就与小沙弥约好时间,单独为他释疑解惑。

文言文关于奇遇(经典文言文赏析)(3)

这天,法师跟小沙弥在约定的地点见了面。法师首先递给小沙弥两个同样大小的栗子,然后问:“你能看出这两个栗子有什么区别吗?”

小沙弥接过栗子摸了摸,说道:“一个是生的,一个是熟的。”

法师问:“何以见得呢?”

小沙弥说:“凉的肯定是生的,热的肯定是熟的。”

法师说:“那可不一定。凉的也许是煮熟以后放凉的,而热的可能只是在热水里稍微烫了烫。”

小沙弥又说:“那么,应该说这两个栗子,一个是热的,一个是凉的。”

法师说:“这回说对了,但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小沙弥说:“可以感觉呀。”

法师说:“你是怎么感觉的?”

小沙弥说:“用手感的,用心觉的。”

法师说:“你这个说法太笼统了,我怎么越听越糊涂呢?”

小沙弥说:“还有什么糊涂的,就像您说的思考一样,心觉就是思,手感就是考。”他怕法师不明白,又解释道:“思就是用心,动脑筋,考就是用手去触摸,用眼去观察。”

这时法师终于舒心地笑了,对小沙弥说:“多谢你的指教和点化!”

小沙弥也回过味来,笑着拍了拍自己的脑袋。

出处

古印度·伽斯那《百句譬喻经》

启发与借鉴

文言文关于奇遇(经典文言文赏析)(4)

这些“伎儿”既然随身携带着罗刹戏服,肯定是有人经常扮演罗刹。然而第一个看到“罗刹”的人,不加辨认直接拔腿就跑,从而引起众人竞相奔逃。更为滑稽的是,身穿罗刹戏服的人也不知所以,紧紧跟随,这就更加使得大家玩命狂奔。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有些时候思考并不费力气,可有些人却偏偏嫌麻烦而把思考推给了别人,跟在人后亦步亦趋,于是在现实社会中就有了这些欺人而又自欺的事情。

(本文完)

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我爱文言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