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商业街(老北京数字之谜)

老北京的商业街(老北京数字之谜)(1)

大家好,我是京师玩儿主,今儿和各位聊聊老北京的“四大商场”.

过去的老北京作为帝都,真可谓是三教九流、五行八作,什么样的人都有过,而说到老北京城里的物件儿,您甭管是贵的、高档的,便宜的、大众的、全都卖得出去。想当年老北京城里就有这么一句俗语,叫:不出四九城,可知天下奇珍。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不过那时的商品出售,以私人店铺为主,并没有现在这种综合性购物中心的概念。那么这种商场的形式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它大概在清末民国时期,才有的四大商场之称,这就是我今天要和大家聊的:东安市场、西河沿劝业场、青云阁、和首善第一楼。

首先说下东安市场:提起东安市场,北京人都不陌生,它曾经是老北京四大百货里,资历最老的一个。其位于东皇城外,地处热闹繁华的王府井大街,始建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东安市场的原址为吴三桂的平西王府,不过他并不住这儿,因为他是藩王、镇守于云南。后来康熙平三藩,此处府邸被没收,住在这儿的吴三桂之子吴应熊也被杀。

雍正登基后,将与自己最亲密的十三弟允祥,封为铁帽子怡亲王,平西王府也被封赐封给了他,并改名为怡亲王府。允祥死后,雍正把怡亲王府改做贤良寺。乾隆末年,贤良寺东移至冰盏胡同后重建。嘉庆年间在这里成立神机营,废弃的怡亲王府旧址改成了训练场。由于王府井是王公贵胄聚居之地,很多商贩看准商机,就在此地摆摊儿、以解决大宅门儿里人们的生活所需。渐渐的,摊位就占满了东安大街两侧。

然而清代的文武百官上朝,皆要过东安门进皇城、再进入皇宫(所谓文东武西、文官走东华门、武官走西华门),从而这里等于是百官上朝的必经之地。同时,清代规定:为不忘祖先马背上的遗风,无论文武皆要骑马上朝,这样的话,道路两侧的摊贩就使得通行不畅,从而显得有些碍事了。

到了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清政府开始修建东华门外的御道,而道路两边的摊商,被集中迁至八旗兵神机营校场一带,此时这里仅是在清廷工巡总局规划的一处“自由市场”。岂料这里的商贩越聚越多,市场越摆越大,故此这里由“自由市场”演变成了“购物中心”。在1903年,清廷又出资将废弃的神机营操练场加以改建,把摊贩全都集中到这里面,并吸引不少其他地区的商人入驻经营。由于此地距离使馆区近,且靠近东安门,故此这个摆摊设点的露天市场,就顺理成章的,发展成为了一个无所不包的、超级综合性的市场。不久后,这里就被清政府正式定名为了“东安市场”。

民国时期的老东安市场,茶园,地摊、杂耍、买药的到处可见,从而使这里变成了一个热闹繁华的商业区,且“摊商”和“铺商”齐聚一堂,商品种类繁多。这里既有经营日常生活必需品的店铺,又有各种风味小吃;既有文化娱乐场所,又有经营文物珠宝的商店。当时著名的小吃铺有豆腐脑马、爆肚冯。名誉京华的餐馆有:老北京涮羊肉闻名的“东来顺”、江苏风味的“森隆餐馆”、上海风味的“五芳斋”、西餐馆“吉士林”、广东风味的“小小酒家”、湖南风味的“奇珍阁”、四川风味的“峨眉酒家”等。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东安市场基本上保持了原有的经营特色。1956年东安市场实行了公私合营。1966年8月23日,这里被革命群众改名为“东风市场”。各类店铺,除餐饮行业,皆消失不见。1967年,东风市场整修扩建。1969年以大型商场的方式重新开业。1988年,改回东安市场的称号。1993年,与港商公司合资,在原址兴建“新东安市场”,历时5年改造,于1998年面世。2005年11月开始,其改建成为高档购物场所。2008年4月20日正式更名为北京新东安市场。

现在来说说西河沿劝业场:这除了东安市场位于王府井之外,其他三大商场全都在前门大栅栏商圈。清末时,国力衰弱。那时曾有人办过洋务运动,也有人提出实业救国。其中为了发展国货,在清政府鼓励工商业的政策下,于1905年开办京师劝工陈列所,地址选在前门西河沿东段路南,因此叫西河沿劝业场。在这里盖起了一座四层西洋式建筑,其面积可不算小,它横跨前门西河沿和廊坊头条两条街,正门(南门)在廊房头条17号,后门(北门)在西河沿24号。从南到北有三个大厅,周围有回廊,里外装修也颇为豪华;其中不仅设有敞开式店铺,展览销售各地的土特产品、工业产品、传统工艺品,而且内部还开设了影院、舞厅、餐饮、娱乐等场所。这种组合形式,更趋近于现在的综合性购物娱乐中心。

1905年,与西河沿劝业场同年开办的还有青云阁。离西河沿劝业场不远,就在今大栅栏儿西口对面的观音寺街(现在叫大栅栏儿西街),有一座老建筑,它就是原来的青云阁。其于1905年重新翻建,是一座两边低中间高的轿子型建筑,楼有三层,中庭为跑马廊。开业之后,云集了普珍园菜馆、玉壶春茶楼、步云斋鞋店、富晋书社等众多的老字号,还有杂耍、戏曲、曲艺等表演。

当年不少戏曲名角都在这里有过演出,比如程砚秋、马连良、梅兰芳等京剧名角,都曾在此登台献艺。还有相声界前辈、八德之一的焦德海,也常来青云阁演出他的拿手节目。这些大师精彩的表演,引得观者如云,从而使青云阁名噪一时。

另外,这里还引领了京城的时尚潮流,如:它是首家,引进了一项前卫的娱乐项目,那就是台球。这样,就更加让这处集购物、娱乐、饮食、服务于一体的商场备受瞩目,故此引得文人雅士、达官贵胄多愿汇聚于此。如: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梁实秋、鲁迅、周作人、刘半农、钱玄同、马幼渔、聂耳等等,这些名人学者,都曾在此留下过足迹。而商场的字号牌匾,则是晚清三朝元老、同治年间副贡、著名书法家何维朴题写,那时老人已年过古稀,因怀念其年轻时为官的平步青云,故取青云两字,得名“青云阁”。

在四大商场中,唯独首善第一楼不知道具体开办年限,不过据推算也应和劝业场、青云阁差不多。关于它的地址,应离青云阁不远、离西河沿劝业场更近,就在廊房头条路南,与劝业场南门相对。这里是“首善第一楼”的后门,而前门开在廊房二条。首善第一楼与青云阁一样,都是三层建筑。不过它既不如青云阁的轿子形那样有特色,也不如有四层高的劝业场那样洋味儿十足,而是更具中国传统特色,显得更加平民化一些。在1923年出版的《北京实用指南》中,就曾经这样介绍它,即:“首善第一楼,在正阳门外廊房头条胡同。楼三层,南北八间,东西五间,合计全楼之屋,凡七十八间。上层之南为玉芳照相馆,北为畅怀春茶楼,西南为球房。中层之南为中兴玉理发所,北为碧岩轩茶楼,若东若西,则除电镀、漆器、茶店外,率为镶牙、补眼之室。下层则货物杂陈,五光十色,灿然夺目;上层茶楼,座亦常满。”由此可见,首善第一楼,在民国时期也是人气颇高的综合性商场。

在清末民国时期,这四大商场,绝对算是新兴产业,它们对消费者的新引力很大,名气和人气也很高。不过这时可能就有人会说了:民国年间北京城的这“四大商场”,是市场、而非商场,说白点儿不就是集市吗?但您别忘了,集市是以摊位为主、而不是店铺;而且除了商品买卖之外,也有餐饮、娱乐,这与现代商场已经毫无差别。另外还有人说,老北京四大商场中,应该有西单商场、隆福大厦、王府井百货。其实这三处商场,都是解放以后才开办的,与真正的“老”商场比,差着好几十年呢。

那好了,今儿个儿,就先和各位聊到这儿,咱们回头再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