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茅山风景区纪念馆介绍 镇江茅山文化九霄万福宫

九霄万福宫

镇江茅山风景区纪念馆介绍 镇江茅山文化九霄万福宫(1)

九霄万福宫位于茅山的最高处、也是茅山影响最大的一座宫观——又因它坐落在茅山主峰大茅峰之巅,通常也被称为顶宫。顶宫广场东西长约80米,南北宽约40米,广场南侧有石栏,以石栏为界,另一边就是江苏常州金坛属地了。眼前是东山门,正面是“茅山道院”四个黄色大字,背面上是“紫气新辉”四个隶书大字,左右侧门分别写着“出玄”、“入牝”,玄为阳,牝为阴。《玄牝》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玄牝之门”就是说道生万物,万物由是而出。西侧建筑(西山门入口)有个特征,外面门框顶是圆的,内门顶是方的。东山门是解放后许世友开山凿路后才有的,而西山门才是古时真正的顶宫大门。这个一方一圆的门形是有说法的。宫观为圆,居家为方,这告诉我们茅山道士是可以成家立室的!

元符万宁宫

镇江茅山风景区纪念馆介绍 镇江茅山文化九霄万福宫(2)

“印宫”位于茅山积金峰南麓,初名“潜神庵”,为茅山上清派第25代宗师刘混康修炼之地。元祐年(公元1086年),哲宗皇帝母后误吞尖针于喉中,御医束手无策,道士刘混康用茅山道教的符录和丹药治好了母后,哲宗大悦,赐茅山八件珍宝,赐名刘混康为“洞天通妙法师”。绍圣四年(1098年)始建“元符观”,九年后建成,徽宗赐额“元符万宁宫”,并令江宁府发兵200人,供元符宫及崇禧观巡逻洒扫。八件珍宝中有一枚刻有篆体阳文“九老仙都君印”字样的玉印,据传为“和氏壁”一部分刻制,有“夜食四两朱砂,日盖千张君印”之说。传说,明洪武年间,玉印被收至皇宫,欲改制成“奉天承运文宝”的皇帝玉玺,但三刻三试,印迹仍是“九老仙都君印”。明太祖无奈,只得于洪武十三年送还茅山。后来,每逢茅山香期庙会,前来朝圣进香的善男信女们,都要到元符宫请道士在其香袋或腰带上盖一颗“九老仙都君印”,意即能消灾进寿,遇难呈祥。久而久之,元符宫又称为“印宫”。印宫现有房屋107间,面积达三千多平方米。目前,主要包含睹星门广场、灵官殿、万寿台、三天门广场、勉斋道院、太极广场、老子神像、老子广场、二十四孝图等建筑群。

崇禧万寿宫

镇江茅山风景区纪念馆介绍 镇江茅山文化九霄万福宫(3)

茅山自东汉明帝永平二年(59年)建“白鹤庙”,三国时吴主孙权建“景阳馆”,南朝时建“曲林馆”,至梁代已有知名道馆50余处,精舍10余处。到元朝,计有257处庵靖道院,房屋5000余间,道士数千人,著名的有三宫(九霄万福宫、元符万宁宫、崇禧万寿宫)五观(乾元观、玉晨观、白云观、德祐观、仁祐观)。崇禧万寿宫,俗称红庙。位于大茅峰西北丁公山南。原为南朝时所建的“曲林馆”,后为陶弘景的“华阳下馆”。唐贞观(627—649年)时,唐太宗为王法立(王远知)建“太平观”。宁敕改“崇禧祠”,元延祐六年(1319年)赐名“崇禧万寿宫”。宫前原有照壁,壁上镶嵌“第八洞天,第一福地”8个石刻大字,旁有昭明太子读书台。宫内原有灵官殿、章台、玉皇殿、三清殿、太元宝殿,祀奉三茅真君。宫内道院有复古、威仪、四圣、葆真、三茅、天师、南极、玄坛、东华、三清、七真、三官共12房。崇禧万寿宫先后于1957年和1964年两次被拆,宫迹全无。1966年建东进水库,宫址全部淹没。这一历史悠久的道教宫观,只能见诸于史料记载。

华阳洞

镇江茅山风景区纪念馆介绍 镇江茅山文化九霄万福宫(4)

茅山自古就有“第一福地,第八洞天”的美誉,这“第八洞天”就源自于华阳洞。洞天,是道教名词,是指“通过”之所,修道者在洞中修炼,与神仙相通,与天界相通。华阳洞位于茅山老虎岗西侧,北距印宫约300米。这里很有“仙气”——自然环境下,负氧离子含量高达10000个/立方米,负氧离子有空气维生素和有“空气长寿素”之称,有利 于人体的身心健康。茅山上清派以“存神”、“服气”为修行的主要方法。华阳洞无论从地球磁场效应还是负氧离子浓度上都称得上“集天地之灵气”。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