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徒步上学(15名聋哑学生的两万公里漫漫)

学生徒步上学(15名聋哑学生的两万公里漫漫)(1)

学生徒步上学(15名聋哑学生的两万公里漫漫)(2)

考生吕诚手绘的高考线路图 记者 翟小雪 摄

这是一张彩色的手绘“高考路线”图。从江南水乡到北国群山,从京津繁华到西南闲适,孩子们乘着钢笔“飞机”,以墨水“加油”,努力追寻自己的大学梦。

路线图是聋哑考生吕诚手绘的。包括吕诚在内的西安市第二聋哑学校的15名高三考生,今年报考的大学院校分布在全国各地。3月至4月,这是他们的特殊高考季。

近两个月时间里,他们在老师陪伴下,沿着不同线路奔赴各地“赶考”,最近到郑州,最远到了绥化。11所院校走下来,赶考路程足足超过了两万公里。

考生最多要去7所学校“赶考”

和普通高考不同,聋哑学生的高考实行的是单考单招。这类单招单考不论分数线,只要学生报考,分数从高至低录取,招满即止。学生可以报考多个院校,增加录取机会,最后选择自己想去的学校。

考试之前的“重头戏”是高考报名。从前一年的12月一直持续到当年3月初。今年,第二聋哑学校有15名聋哑学生报考了重庆师范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北京联合大学等11所特殊教育高等院校。由于考试的特殊性,每名考生报考的高校都在5所左右,报考学校最多的学生张斐然,她甚至报了7所学校。

每所报考学校都需要一套报名资料,包括体检表、证件复印件、综合素质表等。每个学校的报名资料也都不同。这些资料都需要提前准备,为让孩子们安心备考,班主任王建军就担起了收集资料的重任,一套一套分开整理。

学生徒步上学(15名聋哑学生的两万公里漫漫)(3)

老师在陪考中对学生的提醒 记者翟小雪摄

所有学生的资料加起来厚厚一叠,摞起来足有两尺高。资料收集完,王建军拿到教育局去盖章,再帮学生寄往报考学校,等待高考“检阅”的开始。

3月10日,结束了西安美术学院的考试后,15名考生踏上了全国“赶考”的行程。3月16日重庆师范大学,3月23日郑州师范学院,3月29日北京联合大学……一直到4月14日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最后一站。一路“赶考”花费了近两个月时间,考生们只为上一所心仪的大学。

聋哑学生用语言沟通不便,不同地方的手语用法也不一样。每年到了高考季,学校都会安排老师陪考,与考试学校协调沟通,实时关注考试信息,再把考试注意事项用手语“翻译”给学生。

“换好登机牌后给我发信息;长沙天气较凉且有雨,注意保暖,带伞……” 为让考生顺利参加考试,陪考老师们还会手写“注意事项”提醒考生。第二聋哑学校副校长王晓芳说,“聋哑学生外出考试有诸多不便,为了应对突发情况,给学生做好保障,学生们的每一条赴考之路,都有一批老师在重复地走着。”

临时多了门考试 她急得掉下泪水

39岁的体育老师李晨,是今年郑州线路的陪考老师。3月25日下午,他带着聋哑考生赶到郑州工程大学领取准考证,又一起去察看了考场。“再看看笔带齐没有,身份证和准考证装好没有?” 李晨反复叮嘱着考试细节,让考生再检查一遍所需证件和文具。

“啊、啊……”考生李雪突然发现,一直以为没有通过报名的另一专业考试名单里有她的名字。本来发音就不太清晰的她,更是急得说不出话来,使劲拍打着李晨,拉他过去看贴在墙上的名单。

学生徒步上学(15名聋哑学生的两万公里漫漫)(4)

西安市第二聋哑学校学生在考场候考 赵妍供图

“学生的考试科目设置基本都是‘3 1’模式,3门主科是语文、数学、英语,另外还有一门附加科目,有美术、计算机、物理,也有少数学校招收舞蹈专业。根据学生的报考专业不同,考试科目相应不同。本来以为只考计算机的李雪突然多了一门美术考试。”李晨说。

丝毫没有准备,也没带任何绘画工具的李雪一下乱了手脚,急得眼泪都掉下来了。“当时已经到了晚上,第二天一早就要考试。可学校在郊区,周围也没有可以买考试用具的商店。”李晨很着急,眼瞅着再去市区买已经来不及了,他迅速联系在招考学校就读的第二聋哑学校往届学生,再找周围同样看考场的考生一个个地借,一支画笔一支画笔地往起凑。

画笔凑齐时,已经到了晚上十点多。李晨握着一把到处借来的画笔出现后,李雪冲着老师笑了。“她一直用手语给我说‘谢谢’,当我握着她的手鼓励时才发现,孩子急得手都冰凉了。”李晨说。

“陪考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突发状况,考生心态本来就紧张,这些都要靠老师帮着协调处理。”李晨说,从2003年来到学校,他陪考了2届学生,送考了4届。只要看到学生进入考场时因为有老师的陪伴而信心十足,自己就觉得一切付出都值得。

学生徒步上学(15名聋哑学生的两万公里漫漫)(5)

往届毕业生(左二)给参加高考的学弟学妹传授经验 王忠尚供图

送考路上 保证考生在视线范围之内

李晨所说的送考是学校的另一种“习俗”。前些年,很多家长或因工作太忙,或因不重视高考,就让孩子单独去考试。放心不下的老师们就主动承担起送考的责任,既要给孩子们买票,陪他们乘车,还陪孩子们在酒店入住,为他们买饭,如同“保姆”一样全程照顾。

张遥也是今年的陪考老师,回忆起她第一次送考时的场景,“那会儿的紧张,绝不亚于孩子们面对高考的紧张。”张遥说,2010年她带着7个聋哑考生去郑州和北京考试,那是她入职后参加的第一次送考。

张遥笑着说,从买车票到进出火车站,看来很不起眼的小事,对当年的她来说可是难上了天。生怕孩子们走散了,听不见又说不出时心里着急,张遥必须时时刻刻拉着学生的手,拉不过来的学生就让走在前面,保证在自己视线范围之内,一行人凑成一团在拥挤的火车站一步一步地挪动。

为了赶考,在从郑州到北京的路上,张遥和孩子们买了夜班火车卧铺 ,那个晚上也是张遥此前度过的最漫长的夜晚。“一晚上我都不敢合眼,一直警醒着,生怕孩子们遇到什么事,没办法和别人沟通。”

张遥说,因为人多,大家还不在一个车厢内。她只能来回跑着照顾,解决孩子们的需求。晚上火车熄灯了,张遥就用手机微弱的光照着车厢旁的通道,一遍一遍地起来看,确保孩子们平安无事。

有感动也有欣慰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这样的路程,不少老师每年都要走一遍。漫长的赶考路上,有感动也有欣慰。

数学教师何艳也是学校陪考“常备军”中的一员。回忆起曾经陪考中的一次“偶遇”,何艳至今都很激动。她说,自己当时在考场外焦急等待。忽然发现同样陪考的其他学校老师队伍中有个人很眼熟。那位老师一回头就看到了何艳,连忙比划着手语打招呼,“何老师,您怎么也在?”

这位老师叫解磊,从西安市第二聋哑学校毕业后考上了重庆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大学毕业后,解磊背起行囊,头也不回地回到了家乡石嘴山特殊教育学校任教。解磊说,以前上学时,看着何艳老师用力打着手语给他们上课,自己就在心里种下一颗种子,坚定了以后“做一名特教老师”的梦想。

如今,解磊也成为一名特教老师,他将何艳写过的板书搬上了石嘴山特殊教育学校的黑板上,开始和何艳一样奔赴在每条曾跟着老师走过的陪考路上。

再次遇到昔日的老师,解磊很激动,他用手语告诉何艳,“您就是我梦想的‘播种者’,像您一样帮助更多聋哑学生成长并融入社会,是我一生要努力做的事。”

学生徒步上学(15名聋哑学生的两万公里漫漫)(6)

西安市第二聋哑学校学生在考场候考 王曦晨供图

22年赶考 换来283名学生录取通知书

3月14日,副校长王晓芳奔赴浙江特殊职业教育学院陪考。抵达学校时已是傍晚时分,远远地王晓芳就看到了在该校就读的往届毕业生方哲站在校门口。

“王校长,终于等到您和大家了。”方哲一脸笑容地打着手语,把母校的师生接进校园后,又热情地带领大家开始熟悉校园和考场。“我平时在这里上课,你们考试是在这栋楼里,考试时一定不要紧张……”细心的方哲一边带着路,一边不忘给即将高考的学弟学妹们传授应考技巧。

看完考场,已经晚上八点了,方哲坚持要请老师们吃饭。心疼方哲上学没有收入,王晓芳婉拒并改为请他吃饭。晚饭过后,将师生送回酒店,方哲说自己要连夜赶去机场,乘坐第二天最早的飞机回铜川。王晓芳这才得知,她来送考时正值方哲实习期,小伙子得知老师们要来自己所在学校,特意从铜川赶回来。王晓芳本想挽留方哲歇一晚再回,这个已经长大的孩子却说,实习也是工作了,不能随意请假,他不想让信任自己的老板失望。

目送着方哲离开,看着曾经的懵懂少年蜕变成谦谦君子,处处谦逊,懂得感恩、懂得照顾别人,王晓芳心里暗暗感慨, “不管陪考路途有多辛劳,在这一刻,都是值得。”

即使学校行政管理工作繁重,每年高考季,校长杨建科都会挤出时间,从西安赶赴考场,亲自为孩子们做考前动员,加油打气,之后再坐夜班车赶回西安,接着处理学校事务。

这一场2万公里的“赶考”路,第二聋哑学校的老师已经坚持了22年。22年里,他们陪着考生辗转各地,用每年奔波2万公里的路程,换来了283名学生的大学录取通知书。 ( 西安晚报记者 马相)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