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把智慧藏起来(道家的绝圣弃智)

文:朱崇学

在古人眼中,他们追求的理想人格,是圣贤,是智者。圣贤是德行上的完人,智者等于智谋上的超人。

儒家不断歌颂帝尧、帝舜、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孔子等圣贤。尧舜禅位让国,大禹治水,武王伐纣,周公制礼作乐,孔子修诗书、办私学等;他们内有圣人之德,外施王者之政,在品德上、功业上,以至学术上,留下不少贡献,成为中华民族的英雄典范。

法家则反对仁义孝悌的道德教条,重智不重德。例如韩非主张培养“智术之士”和“能法之士”(《韩非子·孤愤》),他们懂策略、懂法治,在政治上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办事能力,是国之栋梁、国之能吏。

老子眼中的“圣与智”

道家思想把智慧藏起来(道家的绝圣弃智)(1)

老子骑牛图 图:Wikimedia Commons

圣与智,代表了品格和能力。有趣的是,在老子眼中,这两样都不是好东西。有些人满口仁义道德,其实是弄虚作假;有些人自作聪明,往往反被聪明误。于是老子提出了“绝圣弃智”的观点。不过,他并非反对一切智慧。老子本身正是一个充满道家智慧的人。句中的“圣”“智”所以被弃绝,因为那是世俗人自以为是的“圣”和“智”,其实是品格上的虚伪和才智上的巧诈。

在老子的时代也好,在今天的世道也好,那些涂炭生灵却又满口仁义道德的霸权领袖,那些奸猾善变却又机智过人的政治家,都大不乏人。他们卖弄聪明才智,自以为伸张正义,但带给老百姓的却是无穷的苦难。除此之外,口是心非、满肚密圈的“聪明人”,更加比比皆是了。《战国策》记载了吕不韦贪得无厌的故事。吕不韦在赵都邯郸经商,遇到在赵国做人质的秦国公子异人。回家后,吕不韦问父亲耕田可获利几倍?父亲说十倍。又问贩卖珠玉可获利几倍?父亲说百倍。再问拥立一个国君,作为“造王者”,可获利多少倍?父亲回答不可以数计。吕不韦于是说耕田务农,尚未做到丰衣足食;若是建国家、立国君,获利就可以无穷无尽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的聪明才智往往用于扩大贪欲,而贪欲之心是没有止境的。

在老子眼中,人和万物皆源于“万物之宗”的“道”。人初生时,是“婴儿”“赤子”的状态,那是跟“道”最相似的。后来受到种种玩好、欲望和俗务的牵引,即所谓“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人的气质、气习就产生了变化。人生存在这种放纵欲望、醉生梦死、尔虞我诈的环境中,只会受尽痛苦和折磨,就如倒悬一般,无法自解。

故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求道与求学是完全不同的过程。世人莫不追求博学多闻,智慧日进,这是“为学日益”。可惜世人这些贪欲和才智,正是一切烦恼的源头,所以必须“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通过减担的方式,把人的机智、机诈、机心减少,让我们回复到自然、简单、素朴的生活。

道家的理想生活

道家思想把智慧藏起来(道家的绝圣弃智)(2)

庄子 图:Wikimedia Commons

那么,我们该做怎样的人?该过怎样的生活呢?老子说:“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那就是过着简单素朴的生活,减少私欲,不慕名利,安守本分,亲近自然。《庄子·人间世》也有“虚室生白,吉祥止止”的说法。“虚室”就是老子讲的“虚其心”,要求心境保持虚静,不被物欲所蒙蔽。而这颗心只要不填得太满,当能纯白空明,真理自出,好事迭至。“虚心”“虚室”说的都是心灵的平静、虚空状态。这跟儒家讲的仁爱之心,或法家讲的智术之心,完全是两回事。无论儒家也好,法家也好,都强调心灵的强大能力。道家却反其道而行,把心灵的机巧作用降到最低,腾出空间,迎接自然之道。

据说,南海的大帝名叫儵,北海的大帝名叫忽,中央的大帝叫浑沌。儵与忽常常到浑沌家串门子,浑沌总是热情款待。儵和忽商量怎样报答浑沌,说:“人人都有眼耳口鼻七窍,浑沌却看不见、听不进、吃不下、呼吸不到,多么可怜!我们帮他凿开七窍吧。”于是他们每天替浑沌凿出一个孔窍,苦苦凿了七天,浑沌就死去了。原来浑沌代表了道的朴素和自然状态,七窍代表耳聪目明。《庄子·应帝王》这个寓言,给我们很好的启示。人人竞相追求聪明才智,没有顺应自然,那只会跟“道”相去越远,也越近于死亡。

______________

上文节选并改编自《给中学生的经典新谈1:涵养之德》

道家思想把智慧藏起来(道家的绝圣弃智)(3)

网图

《给中学生的经典新谈1:涵养之德》

作者:朱崇学

出版社:中华教育

出版时间:2019年7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