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之学而篇全文 论语001子曰学而时习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论语之学而篇全文 论语001子曰学而时习之?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论语之学而篇全文 论语001子曰学而时习之

论语之学而篇全文 论语001子曰学而时习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文解字》:学,觉悟也。荀子劝学篇:“君子博学而日,叁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古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后不闻先生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所以,学的最终目的是觉悟,成为圣贤,做一个达者,并非只是学习知识。

《说文解字》:习,数飞也。引申为练习实践的意思。学了之后,只有时时常常去练习,去应用,去实践,才能获得内心的喜悦。我们不仅要学知识,还要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去练习,去应用,去实践。日常的生活与工作,是我们实践知识的最佳场所,要把知识通过应用而内化成为自己的本领。《刻意练习》:杰出并非一种天赋,而是人人都可以磨练的技巧。

不亦悦乎是说学习的过程是快乐的,这是《终身成长》一书中所说的“成长型思维模式”。人的一辈子都是学习的过程,也可以说学习应该是终生的过程。所以“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就是刻意练习 终身成长。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中庸》:诚者,非自成己而已,所以成物也。学而时习之是成己,自己学问修养的提高。而有朋自远方来,是成就别人的,同时又可以切磋琢磨共同长进的事情,怎么能不快乐呢?有朋自远方来,是让我们学会合作,学会重视他人的力量。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是君子的境界,君子坦荡荡,不怨天,不尤人。愠的意思是怨恨、恼怒。遇到事情,君子求诸己,君子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的。君子最大的人生态度就是不忧。君子必须具有三达德:智、仁、勇,就是说君子必须是一个智者、仁者、勇者。“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儒家思想里最高的人格是圣人,君子是儒家思想里人人都能达到的理想人格。作为一个普通人,你不一定非要成为圣人,但你应该成为君子。

在儒家思想里,这三句话代表了三种环境,三种时空,从自我到社会到天下,由己及人由近及远,这是儒家之道的阶梯。儒家的意识最终是一种天下的意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逐步放大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正是儒家思想的方式。《大学》第1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也正契合了论语第一章这三句。学而时习之,是明明德。有朋自远方来,是亲民。人不知而不愠,是止于至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按照佛家的思想,人一生下来就是受苦的,所以我们这一生应该离苦得乐。而“乐”是有层次有境界的。学而时习之,这种快乐叫悦。学习主要是一种自我行为,这种喜悦基本上是自我的,相当于佛家三绝中的“自觉”境界。有朋自远方来是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单纯是说来了一个朋友,用好酒好菜招待,更在于朋友间志向的沟通,价值观的沟通,这种沟通就是同道。一同悟道的“乐”,大体相当于“觉他”境界。最高一层是人不知而不愠。人家误解我,我也不恼怒,这是一种超然的君子之乐,无忧无虑,恬淡虚无,好比佛家的“圆觉”境界。在佛家看来,三绝觉具足就成了佛。

人生是一场修行。学而时习之是自修,从而实现自觉。有朋自远方来是共修,从而实现觉他。人不知而不愠是修行的结果,达到了君子的境界。一以贯之的君子就是圣人,就是三觉俱足的佛。修行的终极目的就是成佛得道。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