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自相矛盾的句子(为什么史书典籍的)

翻开中国古代历史书籍,往往都能看到一些金句、名言和语录,早在两千多年前,《论语》就已经出现了格言式的“语录体”

后来,通过古人们不懈的努力,不断地精炼、提升以及总结归纳,越来越多的古代典籍中,出现了大量发人深省的名言金句、格言语录

古人自相矛盾的句子(为什么史书典籍的)(1)

但是,对于这种金句,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欢,有的人十分反感,认为所谓金句语录不过是大话空话;有的人赞不绝口,认为正是金句语录浓缩了待人处事的道理精华

有趣的是,这些历史金句语录,也几乎都存在着截然相反的两种内涵

举个例子,“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和“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两句名言均源自《后汉书》的说法,但含义明显是对立的

真遇到问题了你就会发现,难题就摆在我们面前,那究竟应该是“细节决定成败”,还是“缺乏宏大理想则一事无成”呢?

古人自相矛盾的句子(为什么史书典籍的)(2)

如果稍加引申,不难发现,这种背反现象在金句语录中比比皆是

就拿教师来说,既有“教不严,师之惰”的警示,以及“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荣耀,又有猫为虎师而不教其上树本领的民间智慧,那么,教师教学生该不该“留一手”?

即便是大圣人孔子,他的话中也存在着这种冲突

一方面,他老人家教导学生要“言忠信,行笃敬”(《论语·卫灵公》)、“敬事而信”(《论语·学而》),甚至说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所以,他的学生曾参以“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作为每日三省的内容之一(《论语·学而》),子夏以“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作为衡量学人的标准之一(《论语·学而》)

古人自相矛盾的句子(为什么史书典籍的)(3)

但另一方面,孔子又说“言必信,行必果,然小人哉”(《论语·子路》),即,把那种死守信义的固执之徒看作浅薄小人

孟子干脆把孔子的后一思想发挥为“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下》),所以,到底要不要讲诚信?

更有甚至,一句金句语录自己就是前后冲突的,比如,“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逻辑上完全是悖论,但却组合得十分和谐,没有人会觉得这句话有问题

当代哲学家金岳霖就遵从形式逻辑推论中国谚语“金钱如粪土”“朋友值千金”的结论是“朋友如粪土”,以揭示国人不讲逻辑之弊

古人自相矛盾的句子(为什么史书典籍的)(4)

所以你看,所谓的“金句语录”,某种意义上,就很像是一个玩笑,前后矛盾的玩笑,那为什么当时的人会这样写呢?

其实,这种古代典籍里的金句语录,更多的是一种经验总结,众所周知,古代社会是经验型社会,谁的经验越多,谁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越强

前人会把经验总结起来,写成各种语录和金句,供后人选择,在这其中,前人自己针对某一个问题,都会有两个看法,那写出来的金句语录自然也就前后矛盾了

古人自相矛盾的句子(为什么史书典籍的)(5)

更何况,前人只是想把这种经验总结起来,帮助后人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加以参考,所以金句语录仅仅是给人们提供一种经验意义上的警示,而不能提供可操作的预案

即便是信奉这些格言的人,在面对具体的实际问题时,到底采用符合哪条格言的行动,有待于自己根据具体情境作出判断

古人自相矛盾的句子(为什么史书典籍的)(6)

所以,金句语录本身没有错误,它是人们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解决问题要看情境,脱离了情境本身,金句语录也就没有了意义

反过来说,正因为不受具体情境的束缚,所以信奉金句语录的人总会在具体的情境中找到适当的金句语录,久而久之,就成为了“毒鸡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