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复习(八下语文文言文复习)

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复习(八下语文文言文复习)(1)

部编人教版版中考文言文复习专题练习

十、三峡 郦道元

【参考译文】

在七百里三峡当中,两岸都是相连的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航道都被阻隔,不能通航。有时碰到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这时候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达江陵城。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

在春、冬两个季节,就(可以看见)激起自色浪花的急流中有回旋的清波,绿色的潭水中有倒映着的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多生长着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泉瀑布在山峰之间飞速地往下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

(在秋天)每到天刚放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肃杀凄寒。时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啼叫,声音接连延长,凄惨悲凉。空旷的山谷中传来猿啼的回声,声音悲凉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所以渔民们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阅读《三峡》,完成109~120题。(40分)

第一组题目:

10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不以疾也/皆以美于徐公 B.其间千二百里/安陵君其许寡人也

C.春冬之时/已而之细柳军 D.至于夏水襄陵/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1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1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用彩笔描绘了三峡景致,先总写三峡地貌,再写三峡不同季节的壮丽景色。

B.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两岸,高山对峙,怪石嶙峋,峭壁重叠,群山绵延不绝。

C.夏天的三峡水势凶猛,过往的船只不论是顺流还是逆流,其航道大都被阻隔了。

D.“寒”“肃”“凄”“哀”等字渲染了三峡冬天萧瑟、凄清、哀婉的气氛。

第二组题目:

1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良多趣味/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B.沿溯阻绝/佛印绝类弥勒

C.属引凄异/神情与苏、黄不属 D.有时朝发白帝/朝晖夕阴

113.把“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1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写三峡的水时,先写夏季。原因是作者给江水作注,重点写水,而水以夏季最大。

B.虽然夏天的三峡之水有险滩重重,但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船只还是能通行无阻。

C.每逢春冬之季,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D.结尾引用渔歌,既突出三峡山高岭长的特点,又渲染三峡秋天凄凉的环境特点。

第三组题目:

11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自非亭午夜分/熟视之,自以为不如 B.春冬之时/虽我之死

C.虽乘奔御风/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D.故渔者歌曰/既克,公问其故

1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2)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11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描绘了三峡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B.“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从侧面写出了两岸群山的高峻。

C.“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突出三峡夏水湍急、水流迅猛的特点。

D.引用渔歌作结,既突出三峡秋天凄婉的气氛,又表达了作者对渔民艰险生活的悲悯。

第四组题目:

11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自非亭午夜分/陛下亦宜自谋 B.或王命急宣/或异二者之为

C.虽乘奔御风/猛浪若奔 D.良多趣味/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119.把“绝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2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段以生动简练的笔墨描写三峡之山,先写其高耸险峻,再写其连绵不断。

B.文章按夏、春冬、秋的顺序描写三峡,结尾主要写三峡之水在秋季不同的特点。

C.“清荣峻茂”四字语言凝练,再现了三峡“水清、树茂、山高、草盛”的特点。

D.“寒”“肃”“凄”“哀”等字,生动传神地描绘了三峡秋季清幽秀丽的神韵。

十、三峡 郦道元参考答案

第一组题目:

109.(3分)A(认为。B.这/表加强语气;C.的/到、往;D.与“至”连用,表示提出另一话题,用在下文开头/比)

110.(1)两岸都是相连的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得分点:“略无”“阙处”各1分)

(2)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得分点:“奔”“不以疾”各1分)

111.(3分)D(“冬天”有误,应为“秋天”)

第二组题目:

112.(3分)D(早晨。A.很/善良;B.断/极;C.连接/类似)

113.(4分)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阳;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得分点:“自非”“亭午”“夜分”“曦月”各1分)

114.(3分)B(“船只还是能通行无阻”有误,原文是“沿溯阻绝”)

第三组题目:

115.(3分)C(即使。A.如果/自己;B.的/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D.所以/缘故、原因)

116.(1)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航道都被阻隔,不能通航。(得分点:“襄陵”“沿溯”各1分)

(2)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中有回旋的清波,绿色的潭水中有倒映着的各种景物的影子。(得分点:“素湍”“回清”各1分)

117.(3分)B(“从侧面”不对,应为“从正侧两方面”)

第四组题目:

118.(3分)C(飞奔的骏马。A.如果/自己;B.有时/或许;D.很/好的)

119.(4分)极高的山峰上多生长着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泉瀑布在山峰之间飞速地往下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得分点:“绝巘”“飞漱”“清荣峻茂”“良”各1分)

120.(3分)C(A.首段先写山势的连绵不断,再写其高耸险峻。B.描写三峡秋季时,侧重写秋天的山,并没有侧重写秋的水。D.三峡的秋天充满了凄寒哀婉之美,而不是清幽秀丽之美)

部编人教版中考文言文复习专题练习

十二、与朱元思书 吴均

【参考译文】

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我乘船)随着江流飘荡,任凭船随意向东或向西漂流。从富阳到桐庐约一百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是天下独一无二的。

水都是青白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湍急的江流比箭还快,汹涌的大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夹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密而绿的树,让人心生寒意。山峦凭借着(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这些山峦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争着比高,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千百座山峰。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水声清越,发出冷冷的声响;美丽的鸟儿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长久不断地叫着,猿不停地啼着。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名利之心;那些忙于治理国家大事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林间仍显得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阅读《与朱元思书》,完成133~144题。(40分)

第一组题目:

13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任意东西/目似暝,意暇甚 B.奇山异水/不宜异同

C.窥谷忘反/遂反湖流逆上矣 D.鸢飞戾天者/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3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2)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13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善于审美,描绘了明净的江天、动感的山势、天籁的和谐悦耳、光影的变化,以自己高雅的审美情趣感染读者。

B.作者善于绘景,采用多种技巧,包括夸张、比喻,动静结合,多感官、多视角调用,绘出一幅充满生机活力的富春山水图。

C.作者善于抒怀,用“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总领全文,表现出作者厌弃官场、热爱自然的情感。

D.作者善于养性,走进自然,归隐林泉,在自然美景中做个纯粹的欣赏者,享受山水美景带来的心灵净化。

第二组题目:

13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急湍甚箭/辞甚畅达 B.猿则百叫无绝/绝巘多生怪柏

C.蝉则千转不穷/欲穷其林 D.奇山异水/渔人甚异之

137.把“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3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水皆缥碧,千丈见底”写出了江水清澈的动态美:这水仿佛透明似的,一眼见底。

B.“争高直指”写出了奇山的连绵起伏,“争”字将崇山峻岭化动为静,展现勃勃生机。

C.“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体现了作者对世俗官场的否定,反映其清高隐逸的思想。

D.作者描绘了自富阳至桐庐沿途走路所见的山光水色,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情感。

第三组题目:

13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奇山异水/明有奇巧人 B.任意东西/一厝朔东

C.望峰息心/去以六月息者也 D.窥谷忘反/然后能自反也

14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14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一百多公里的江上行船,作者随小船飘荡观赏着美景,山光水色,纷至沓来。

B.江底的细石,历历在目;游动的鱼儿,清清楚楚,映衬出富春江水的清澈明净。

C.泉水激石的响声、鸟儿喂喂的叫声、蝉鸣与猿啼,一起交织成嘈杂的山林交响乐。

D.“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表现了作者放下繁杂公务后陶醉于山水的愉悦心情。

第四组题目:

14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一百许里/杂然相许 B.从流飘荡/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C.负势竟上/至于负者歌于途 D.望峰息心/北山愚公长息曰

143.把“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4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篇,用“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表现了作者从容出游、怡然自得的情态。

B.文章写水,用“水皆缥碧,千丈见底”夸张地表现了江水极深、极清的特点。

C.文章写山,用泉响、鸟鸣、蝉转、猿叫反衬了山的寂静和色彩丰富的特点。

D.文章抒怀,用“鸢飞戾天者,窥谷忘返”表现了作者鄙弃名利、淡泊人生的思想。

参考答案:

第一组题目:

133.(3分)D(…的人。A.心意/神情;B.奇异/不同;C.同“返”,返回/反而)

134.(1)(我乘船)随着江流飘荡,任凭船随意向东或向西漂流。(得分点:“从”“任意东西”各1分)

(2)美丽的鸟儿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得分点:“嘤嘤”“成韵”各1分)

135.(3分)C(本文总领全文的句子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第二组题目:

136.(3分)C(穷尽。A.比……还快/很;B.断/极;D.奇异的/对……感到诧异)

137.(4分)山峦凭依着(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争着比高,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千百座山峰。(得分点:“寒树”“负势”“轩邈”“千百成峰”各1分)

138.(3分)C(A.“动态美”有误,应为“静态美”;B.“连绵起伏”有误,应为“高峻险要”,体现“连绵起伏”的是“千百成峰”,“化动为静”有误,应为“化静为动”;D.“走路”有误,应为“乘船”)

第三组题目:

139.(3分)A(奇异的。B.向东/东部;C.平息/气息,这里指风;D.“反”同“返”,返回/反省)

140.(1)湍急的江流比箭还快,汹涌的大浪就像奔腾的骏马。(得分点:“甚箭”“奔”各1分)

(2)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林间仍显得昏暗。(得分点:“横柯”“在昼犹昏”各1分)

141.(3分)B(A.“一百多公里”有误,应为“一百多里”;C.根据作者的感情,“嘈杂”应为“悦耳”;D.“作者放下繁杂公务”有误,应是“治理国家大事的人放下繁杂公务”)

第四组题目:

142.(3分)B(跟随。A.表约数/赞同;C.凭、依/背;D.平息/叹息)

143.(4分)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蜂,就会平息名利之心;那些忙于治理国家大事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得分点:“鸢飞戾天”“息心”“经纶”“反”各1分)

144.(3分)C(“泉响、鸟鸣、蝉转、猿叫”反衬了“山的寂静”,并没有体现“色彩的丰富”的特点。

部编人教版中考文言文复习专题练习

十三、《孟子》两章

富贵不能淫

【参考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吗?他们一生气,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则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孟子说:“这怎么能算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二十岁举行成年冠

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儿出嫁时,母亲教导她,送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夫家,一定要恭敬、小心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准则的,是妇女之道。住在天下最宽敞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在天下最光明的道路——义。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参考译文】

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荐,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得到任用,孙叔敖从隐居的海滨被任用为相,百里溪从集市中被赎出来而用为大夫。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先要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所没有的才能。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能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往往容易灭亡。这样之后,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的道理了。

阅读《富贵不能淫》,完成145~150题。(20分)

第一组题目:

14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独行其道/独往湖心亭看雪 B.往之女家/学而时习之

C.立天下之正位/以顺为正者 D.威武不能屈/枉自委屈

14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2)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14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景春从功利的角度出发,认为那些叱咤风云,具有雄才大略、建立丰功伟绩的统治者,才是大丈夫。

B.孟子从道德的角度出发,认为那些具备崇高品德,拥有坚定心志,崇尚仁、义、礼的人,才是大丈夫。

C.景春对公孙衍、张仪的态度是钦佩、崇拜的,认为他们是影响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与和平的风云人物。

D.孟子对公孙衍、张仪的态度是不屑、轻蔑的,认为他们不讲仁、义、礼,只是一味顺从和迎合君主的喜好。

第二组题目:

14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独行其道/独往湖心亭看雪 B.戒之日/必敬必戒

C.丈夫之冠也/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D.威武不能屈/若屈伸呼吸

149.把“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5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岂不诚大丈夫哉?”景春提出这个观点时使用了反间句,还用了一个加重肯定气的“诚”,可见他对公孙衍、张仪的崇拜。

B.“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孟子也用一个反问句表明了态度,“焉得”一词不仅否定景春的观点,也体现对公孙衍、张仪之流的不屑。

C.孟子认为真正的大丈夫,一要有“行天下之大道”的远大志向和抱负,二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操守。

D.孟子阐释了大丈夫应遵循的道德准则,“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依次对应着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

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完成151~156题。(20分)

第三组题目:

15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国恒亡/国人道之 B.曾益其所不能/香远益清

C.然后能改/回也不改其乐 D.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渔者歌日

15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5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写舜、傅说等六人的经历,是为了证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观点。

B.本文在论述造就人才的问题时,强调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作用。

C.文章在阐述的思路上,从个人再说到国家,这样使文章论述层次显得很清楚。

D.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灭亡的命运,必须内有法家拂士,外有敌国外患。

第四组题目:

15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舜发于默亩之中/野芳发而幽香 B.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世无双

C.征于色,发于声/未尝稍降辞色 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恐前后受其敌

155.把“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5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孟子列举了古代六位圣君贤相的事例,表明这些大人物虽出身贫苦,但在艰苦磨炼后成就了非凡的事业。

B.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承担“大任”者经受磨炼,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C.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免遭灭亡,既要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又要警惕敌对国家和外患的侵扰。

D.孟子认为忧患和磨难可以使一个人奋发有为,使一个国家兴旺发达;安逸和享乐则会让一个人不思进取,使一个国家衰败灭亡。

参考答案:

第一组题目:

145.(3分)A(独自。B.动词,到/代词,它;C.正确/准则、标准;D.使……屈服/委屈)

146.(1)男子二十岁举行成年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得分点:“冠”“命”各1分)

(2)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得分点:“由”“独行其道”各1分)

147.(3分)A(“统治者”有误,公孙衍、张仪等人,并不是统治者。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指那些叱咤风云,具有雄才大略、建立丰功伟绩的人,而不是局限于统治者)

第二组题目:

148.(3分)A(独自。B.告诚/谨慎;C.行冠礼/戴帽子;D.使…….屈服/弯曲)

149.(4分)住在天下最宽敞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光明的道路——义。(得分点:“广居”“正位”“大道”各1分,句意通顺1分)

150.(3分)D(“仁”“义”“礼”的顺序有误,应为“仁”“礼”“义”)

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完成151~156题。(20分)

第三组题目:

151.(3分)D(所以。A.国家/国都;B.增加,增长/更加;C.改正/改变)

152.(1)(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所没有的才能。(得分点:“动心忍性”“曾益”各1分)

(2)这样之后,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的道理了。(得分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各1分)

153.(3分)A(“死于安乐”有误。舜、傅说等六人的经历,并没有涉及“死于安乐”)

第四组题目:

154.(3分)C(脸色。A.被任用/开放;B.被选拔/全;D.匹敌,相当/攻击)

155.(4分)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得分点:“衡于虑”“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各1分)

156.(3分)C(“敌对国家”有误,文中的“敌国”是指“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应改为“实力相近之国的威慑”

部编人教版中考文言文复习专题练习

十四、愚公移山 《列子》

【参考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纵横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河阳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大山居住。他苦于山北路途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远,就集合全家人来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况且往哪里放置土石呢?”众人纷纷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北面去。”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三个能挑担的人,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男孩,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愚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也太不聪明了!就凭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连山上的一棵草木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和小孩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孙子的)儿子又有儿子,(他的)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尽,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为什么担心挖不平呢?”河湾上的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害怕他不停地干下去,便向天帝报告。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此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山冈阻隔了。

阅读《愚公移山》,完成157~168题。(40分)

第一组题目:

15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吾与汝毕力平险/录毕,走送之 B.杂然相许/安陵君其许寡人也

C.而山不加增/弗敢加也 D.汝之不惠/大王加惠

15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迁也。

(2)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15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方七百里,高万仞”一句从面积和高度两个方面说明太行、王屋二山又高又大,暗示移山的任务十分艰巨。

B.愚公决心移山,他的妻子提出了两个反对意见:愚公年老力衰,移山难以成功;移山产生的土石如何处置。

C.操蛇之神被愚公坚持不懈的精神感动,出手相助,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太行、王屋,分别放到朔东和雍南。

D.文中人物形象鲜明,年过九十的“愚公”大智若愚,鼠目寸光的“智叟”急功近利,增强了对比、讽刺的效果。

第二组题目:

16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面山而居/居无何,上至 B.杂然相许/高可二黍许

C.始一反焉/无陇断焉 D.帝感其诚/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161.把“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6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这个主张得到了所有人的热烈响应。

B.邻居有户人家来自京城,家中的寡妇也赞成她那七八岁的儿子去帮助愚公移山。

C.天帝惧怕愚公挖山不止,便派大力神的两个儿子搬走两座大山,结局有神话色彩。

D.太行、王屋二山被移走,愚公愿望实现了,这反映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心愿。

第三组题目:

16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年且九十/天子且至 B.告之于帝/皆以美于徐公

C.甚矣,汝之不惠/王之蔽甚矣 D.惧其不已也/是亦不可以已乎

16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

165.下面对文章中对比、衬托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愚公似愚而智,智叟似智而愚。这样写,加重了对比色调,增强了讽刺效果。

B.遗男“助之”与智叟“止之”对比鲜明,更显示出智叟目光短浅、态度消极。

C.写太行、王屋二山之高大,运土路程之遥远衬托出愚公的过人胆识与气魄。

D.其妻献疑与智叟讥笑形成对比,凸显愚公之妻支持移山的坚定立场和决心。

第四组题目:

16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杂然相许/潭中鱼可百许头 B.寒暑易节/虽千里不敢易也

C.惧其不已也/亦若是则已矣 D.甚矣,汝之不惠/流辈甚称其贤

167.把“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运于渤海之尾”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6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中人物称呼带有感情色彩,愚公大智若愚,“公”是谦称;智叟目光短浅,“叟”是带有一丝不敬的称呼。

B.天帝被愚公移山精神感动了,便命大力神夸娥氏来背走大山,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幻想方式。

C.太行山和王屋山最终被移走,愚公实现造福后代的宏伟抱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团结一致,感动天帝的精神。

D.愚公的成功,表明了只有认识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坚持不懈地奋斗,才能够改造世界。

参考答案:

第一组题目:

157.(3分)B(同意,赞同。A.尽,全/完毕;C.增加/虚报;D.通“慧”,聪明/恩惠)

158.(1)他苦于山北路途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远。(得分点:“惩”“迁”各1分)

(2)就凭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连山上的一棵草木都动不了。(得分点:“残年余力”“毛”各1分)

159.(3分)A(B.“妻子提出了两个反对意见”有误,愚公的妻子并不反对移山,应为“妻子提出了两个疑问”;C.“操蛇之神”有误,应是“天帝”;D.“年过九十”有误,愚公是年近九十)

第二组题目:

160.(3分)C(语气助词,用于句末。A.居住/经过,表相隔一段时间;B.赞许/左右;D.诚意/实在)

161.(4分)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况且往哪里放置土石呢?”(得分点:“献疑”“曾”“如……何”“焉”各1分)

162.(3分)D(A.“这个主张得到了所有人的热烈响应”有误,智叟是反对的;B.“有户人家来自京城”有误,“京城”是姓;C.“天帝惧怕愚公挖山”有误,天帝是感动)

第三组题目:

163.(3分)B(对,向/比。A.将近,将要;C.严重;D.停止)164.(1)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得分点:“易节”“反”各1分)

(2)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害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得分点:“操蛇之神”“已”各1分)

165.(3分)D(其妻献疑,还怎么能说是坚定立场和决心呢?)

第四组题目:

166.(3分)B(更替,换。A.赞同,答应/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C.停止/语气词,表感叹,罢了;D.严重/十分,非常)

167.(4分)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三个能挑担的人,凿石头,挖泥土,用箕会装土石,运到渤海边上。(得分点:“荷”“叩”“垦”“笑舍”各1分)

168.(3分)D(A.“谦称”有误,“公”是对人的尊称、敬称;B.“便命大力神夸娥氏来背走大山”有误,应为“便命夸娥氏二子来背走大山”;C.“古代劳动人民团结一致,感动天帝的精神”有误,应为“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顽强毅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