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弘的进退智慧(公孙弘两次被人当汉武帝面怼为)

公孙弘的进退智慧(公孙弘两次被人当汉武帝面怼为)(1)

公孙弘

汉武帝丞相公孙弘,出身贫贱,出道也晚,七十岁还是个搞教育的博士官,但没几年就升任副丞相、丞相。公孙弘之所以官运亨通,除能力突出外,还与他为人低调、处事圆滑有关,这样的人容易讨领导喜欢,但同时也容易招人讨厌。谁最讨厌他呢?不是别人,正是汲黯!

汲黯何许人?历史上有名的直肠子,逮谁说谁,连皇帝也不放过。话说有一次汉武帝在宫里歇着,可能正练“葛优瘫”吧,远远看到汲黯前来奏事,自己来不及整理着装,怕又要挨说,于是赶紧派人拦住汲黯,告诉他奏请的事皇帝准了,请他回去。可见在武帝心里,汲黯是个极有分量的人物。

公孙弘的进退智慧(公孙弘两次被人当汉武帝面怼为)(2)

武帝时法律森严,大臣们有小错都要挨罚,何况“不忠”的大罪?所以汲黯的指控是很严重的。大凡领导,最反感的就是手下跟他玩心眼,所以这次武帝也变了脸,问公孙弘是怎么回事。

公孙弘淡淡地说了句:“知臣者以臣为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

公孙弘没有正面回应汲黯的指控,而是一个“凌波微步”绕了过去。这话等于什么都没说,但是效果绝佳。武帝一听这话,立刻释然了。不久,御史大夫(相当于副丞相,三公之一)位子空了出来,武帝就封公孙弘当了御史大夫。

公孙弘的进退智慧(公孙弘两次被人当汉武帝面怼为)(3)

没过多久,汲黯又公然在朝堂上怼公孙弘说:“公孙弘贵为三公,俸禄很多,却盖麻布被子,这是虚伪!”

一听这话,公孙弘真是有苦说不出:是啊,我贵为三公,带头艰苦朴素,不是好事吗?再说,我俸禄是不少,可我这猪倌出身,家底太薄,穷亲戚、穷朋友也不少啊!你汲黯难道不知道?

公孙弘没有时间细想,因为武帝正瞪眼看着他,等着他做出解释呢!作为皇帝,其实不在乎臣子有些个小毛病,倒是忌讳臣子名声太好,公孙弘你姿态摆这么高,意欲何为?

公孙弘的进退智慧(公孙弘两次被人当汉武帝面怼为)(4)

迎着皇帝和大臣们质疑的目光,公孙弘开口了,他承认汲黯说得对,自己盖麻布被子,确有沽名钓誉的心思(“夫以三公为布被,诚饰诈欲以钓名。”)——承认错误,不辩解,这一手很高明。

接着公孙弘说,当年的齐相管仲非常奢侈,而晏婴非常节俭,但两人都辅佐君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此处虽没明说,但道理很明显:奢侈或是节俭,跟人品没有必然联系,当然也谈不上什么虚伪。这话看似没辩解,其实都辩解清楚了。

最后,也是最高明的是:汲黯这么怼他,他反倒夸起汲黯来了,说:“没有汲黯这样的直臣,陛下又怎能听到真话呢?”

几句话一说,在汉武帝眼中,公孙弘的谦谦君子形象恐怕就很难抹去了!没多久,就封他当了丞相,而且破例封了侯。

公孙弘的进退智慧(公孙弘两次被人当汉武帝面怼为)(5)

汉武帝

如果你以为以上只是巧言诡辩的故事,那就大错特错了。公孙弘活了八十岁,一直过着简朴的生活,死后家无余财,有名相之誉,司马迁在《史记》中赞他“修行义”。一百多年后的汉平帝时代,朝廷加封功臣后代,诏书中称赞公孙弘说:“汉兴以来,股肱在位,身行俭约,轻财重义,未有若公孙弘者也……”尽管后世对公孙弘的为官风格褒贬不一,但他绝非汲黯口中“不忠”、“虚伪”的“奸臣”。

巧言只能敷衍一时,唯有事实,才是最有力的辩词!

公孙弘的进退智慧(公孙弘两次被人当汉武帝面怼为)(6)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