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功山有什么历史(武功山原名兹山)

武功山,位于江西省中西部,围绕金顶已设立“武功山国家地质公园”(面积约378.3平方千米)、“武功山国家森林公园”、“明月山国家森林公园”武功山主峰白鹤峰(金顶)海拔1918.3米自汉晋起,武功山被道佛两家择为修身养性之洞天福地,明朝香火达到鼎盛时期,山南山北建进了庵、堂、寺、观达100多处自唐宋以来,诸多仰慕其名而登山游赏吟诗作赋的名人学士络绎不绝武功山有山岳型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自然遗产、中国青少年户外体育运动营地等,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武功山有什么历史?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武功山有什么历史(武功山原名兹山)

武功山有什么历史

武功山,位于江西省中西部,围绕金顶已设立“武功山国家地质公园”(面积约378.3平方千米)、“武功山国家森林公园”、“明月山国家森林公园”。武功山主峰白鹤峰(金顶)海拔1918.3米。自汉晋起,武功山被道佛两家择为修身养性之洞天福地,明朝香火达到鼎盛时期,山南山北建进了庵、堂、寺、观达100多处。自唐宋以来,诸多仰慕其名而登山游赏吟诗作赋的名人学士络绎不绝。武功山有山岳型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自然遗产、中国青少年户外体育运动营地等。

山名由来

郦道元《水经注·庐江水》云:“昔禹治洪水,至此刻石纪功。”

根据明朝的《武功山志》、《天下名山志》等文献记载,武功山的命名和道教传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据记载:武功山原名“兹山”。“兹”字在古代文言中通“滋”,取其草木茂盛之意。而山北的袁州则称其“罗霄山”。

“泸潇”与“罗霄”近音,这是因为方言发音不同而书表各异,但都是指金顶西面一处高山巨洞(现今的“罗霄洞”)。传说上古之时有叫做“泸”或者“罗”、“潇”或者“霄”的两位道人曾隐居修炼于此,山南、山北两地的居民依照地方口音各自注字,将此山洞命名曰“罗霄洞”和“泸潇洞”。

“罗霄山”和“泸潇山”因此而得名,整个“罗霄山脉”也得名于此(罗霄山脉得名还有另外的说法)。

罗霄洞同时还是赣江水系的“泸水”(又称“秀水”、“袁水”)和湘江水系的“潇水”(又称“萍水”、“渌水”)的源头,一水分二界,世所奇之。

晋代四川人士武氏夫妇慕名远来此地修炼,“罗霄山”和“泸潇山”从此又称为“武公山”。

南朝陈朝时期有将军欧阳頠出兵协助陈武帝陈霸先平定侯景之乱,途经“武公山”祷告求拜,得到武仙人托梦并授其平乱之策。后来成就了帝王霸业的陈武帝感念于山中神灵相助之功,便下令赐名“

武功”,从此“武功山”取代了其他各种名称而名传千古。[1]

道教文化

武功山历史文化悠久,尤以道教文化最为突出,史载东汉葛玄、东晋葛洪曾来此炼丹,道教自三国时期在此开设道场至今已历1700余年,武功山佛教开山则始于唐代。尤自南宋文天祥书赠“葛仙观”巨匾后,武功山更是名震千里,香火不断,古迹频增。延至明朝,由于明太祖朱元璋提倡信教,使武功山香火旺盛达到鼎盛时期。山南、山北建起宫、观、寺、庙、庵、堂近百座,出家僧道数千人,形成了白法、集云、三天门、明月、九龙等道教、佛教系统,为当时湘赣著名道教、佛教胜地,吸引无数善男信女到此顶礼膜拜。历代还有大量文人墨客慕名来此吟诗作赋,又给武功山增添了无限风雅。

参考资料

1. 武功山文化 [引用日期2015-01-14]

本文章由头条百科用户黑暗中的卡卡罗特、都蜜豆、聪呀么聪明沙、万鼎星辰晓、喧哗上灯参与编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