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艳芳葬礼现场录像(万人空巷看梅郎)

记得大片《梅兰芳》在河南上映时,使我想起了梅大师曾于1934年在当时的河南首府开封的一次振灾义演,此事至今仍在豫人中间传诵,被誉为美谈。

1934年,黄河泛滥,给河南人民带来严重的灾难,据当时的报刊记载为“灾情奇重,民不聊生”。为缓解灾情,给受灾最严重的滑县人民捐款,当时的省政府主席刘峙,特命郑剑西、周寒僧两位文坛名士赴沪邀梅兰芳先生来豫举行振灾义演。时值梅先生甫自旅美演出归来不久,同时又接到苏联的邀请,即将赴俄及东欧的意、德、英、荷、法、比诸国演出,意在向东欧人民介绍中国的京剧艺术和梅兰芳表演体系。当梅先生得知河南的灾情严重的情况后,便毫不犹豫地接受了邀请,并拟于从6月23日起义演三天。消息传来后,当时的省政府非常重视,特别成立了“河南振灾游艺会”,并命当时河南振灾委员会的主任杜扶东兼任游艺会主任。汴市的民众奔走相告,戏迷们更是欣喜若狂。以当时省政府机关要报《河南民报》为首的十数家报刊,提前发了消息报导,往返于郑州、商丘的火车每天特意增加了两次专列,运送来往观剧的观众。《民报》从义演的前一天起,每天都有介绍第二天要演出剧目的广告、剧情说明、全部唱词以及前一天演出剧目的评介文章。据当时开封教育实验区印发的马灵泉先生所著《相国寺》一书中记载:梅先生的演出“轰动开封全城民众,竟有人借债购票往观。人民会场前人山人海,仰首翘足,争看梅郎下装之仪容,颇极一时之盛。”在梅先生抵汴市以前,剧场前三日的池座甲等票被抢购一空,剧院只好登报声明增设座位。

梅艳芳葬礼现场录像(万人空巷看梅郎)(1)

30年代古城开封旧影

梅艳芳葬礼现场录像(万人空巷看梅郎)(2)

梅先生是于6月21日上午八时许抵汴的,随他一同来的艺员有:头牌老生王又宸,著名小生姜妙香,花脸刘连荣,武旦朱桂芳以及姚玉芙、魏莲芳、陈月梅、李非书、王少亭、苗胜春、王凤歧等菊坛名流,琴师是两位著名京胡演奏家徐兰沅和王少卿。振灾游艺会的全体人员均到车站迎接,从车站到梅先生下榻的“党政军联欢社”的街道两旁,站满了汴市民众,堪称万人空巷,夹道欢迎,不啻欢迎一位总统的驾临。梅先生被安排在“党政军联欢社”下榻,其它艺员分居在汴市“华安”、“河南”两家最大的旅馆。从当日下午二时在“党政军联欢社”召开的记者招待会始,直至他23日晚七时的首场演出,梅先生开始了他繁忙的接待活动。招待会开得很隆重,仅汴市各报社的记者就有四十余人参加。会上由杜扶东主任报告了邀梅来汴义演助振之经过,并有《河南民报》社长刘伯伦致答谢词。梅先生在会上讲叙了他旅美演出的情况和做了《戏剧与中州之关系》的专题讲座。报刊评价梅的这次讲话“中多客气语”,可以窥出梅先生的谦逊谨慎之风。梅在会上表示,此次演出,“愿尽义务,不收包银”。最后,宾主合影留念,尽欢而散。招待会后三时许,梅先生拜访了省政府刘主席及其它政府要员。七时,省振灾委员会主任杜扶东在开封“又一新”饭店宴请了梅先生一行十余人,算是为其接风。至晚九时许,梅又亲临人民会场视察了一周,并对灯光布置和桌椅的陈列,一一做了改进指示。昱日(22日),中午12时,省政府主席刘峙在禹王台花园专门设宴接待了梅立芳和王又宸二位台柱和由上海巨绅黄金荣专门派来护送梅兰芳赴汴的徐佛生,作陪的还有省政府各厅厅长。宴后二时许,梅先生在其下榻的“党政军联欢社”设宴回拜了参加21日招待会的各报记者。23日上午稍做休息,晚七时半开始了他此次义演的首场演出。

梅艳芳葬礼现场录像(万人空巷看梅郎)(3)

梅艳芳葬礼现场录像(万人空巷看梅郎)(4)

梅先生一向为人谦和责已,虚怀若谷,从不持才傲世,耍“角儿”的派头。他此行开封,有来有往,无有任何失礼之举,并尊从梨园界“行客拜坐客”的风俗,除上叙对当地党政军要员、记者的走访、回拜外,对汴市演艺界的知名人士以及这次义演给他做“底包”的华光戏院的艺人们,也都做了一一的拜访。来不及登门拜访的,他还借当时的《河南民报》刊登启事、声明,“敬祈亮察”。据当时的报刊记载:“梅所到之处,万人空巷围观,每至一家门首,市民隔窗相窥,人头累累然”。梅先生的这些举动,虽属细微末节,却给河南人民留下极好的印象。

梅先生对此次演出活动,也是非常重视和认真,没有丝毫的敷洐了事之情,这我们从他此次组团的阵容是如此之强大,以及他在21-23日3天那样繁忙的接待活动中,仍能抽出时间亲临剧院视察、“走台”,并对灯光舞美一一做了新的安排,即可略见一般。而且从剧目的安排上看,也是非常过得硬的,均是梅派“看家宝戏”和“秘本真传”。原拟梅先生义演三日,但经汴市观众一而再、再而三的挽留要求,最后增至十一天。经笔者对当时的戏单和报刊广告的详细核对,有两天还加了两场日场戏。这十一日梅师演出的戏码为:

6月23日 《洛神》

6月24日 《宇宙锋》

6月25日 《奇双会》

6月26日 《霸王别姬》

6月27日 《凤还巢》

6月28日 《西施》

6月29日 《牢狱鸳鸯》

6月30日 《木兰从军》

7月01日 (日场)《红线盗盒》

(晚场)《太真外传》

7月02日 (日场)《剌虎》

(晚场)《抗金兵》

7月03日 《四郎探母》

共13部戏,每场戏,少则三个半小时,多则达四小时之久。梅先生每天都登场,而且均是大轴,他从未偷工减料、“码前码后”(戏曲行话,即提前结束演出之意),而是认认真真、本本份份地演出。当时的报刊评价曰:

“梅博士自开演以来,所演者皆是生平最得意之拿手佳剧。戏虽重头,演时吃力,然梅君为报答各界雅意起见,不辞艰辛,特别卖力。”详见《河南民报》34年6月25日刊)

梅艳芳葬礼现场录像(万人空巷看梅郎)(5)

梅艳芳葬礼现场录像(万人空巷看梅郎)(6)

30年代开封街景

开封地处中原,为豫省首府,又是当时中国重要城市之一,是宋元杂剧产生的摇篮,堪称“戏剧之乡”,是个“戏窝子”,曾接待过许多名班高手,像言菊朋、刘奎官、汪笑侬、贺桂福、马连良、谭富英、李洪春、李万春、高庆奎、程艳秋、荀慧生、尚小云、李世芳、芙蓉草、毛世来、小杨月楼、吴素秋以及当时号称“文明戏” (即话剧)中的精英,如白杨、崔嵬、张瑞芳、马彦祥、宋之的、贺绿汀、王震云、陈凝秋、丁里、载涯、丁尼、欧阳山尊、朱嘉等来汴市献艺,开封的观众是见过大世面的,戏并不好唱。以上所提及的诸君,无论从其声势,或从艺术效果上,均不能与梅师此次在汴市的演出效果同日而语。

梅艳芳葬礼现场录像(万人空巷看梅郎)(7)

梅先生此次在汴义演,不仅技艺精湛,使汴市人民大饱了眼福,而且艺德很高,善解人意,处处为观众着想,给汴市人民留下极深的印象。如:此次演出因是赈灾义演,故票价颇高,分为五等:一等五元,二等四元,三等三元,四等二元,最后一等为一元伍角。因戏价较昂贵,许多贫民百姓,虽有渴盼一瞻梅君在台上之风采,却因囊中羞涩而不能如愿以偿,故纷纷致函报馆和游艺会,要求减低票价。经有关人士与梅君商谈,梅便欣然应允,除一等票价不变外,其它等级均降低了一元钱。再如:戏演到第十场,就已经是续而再续了,但仍不能满足广大观众的要求,又接到许多要求续演的信函,强烈要求多续几日。但考虑到赴俄日期将近,还有许多准备工作要做,不便延留,梅便决计再续最后一日,与王又宸先生联袂主演《四郎探母》以谢观众。同时,梅先生将这场戏的全部收入都捐赠给了在开封为生的京剧界的穷苦艺员……

梅先生此行的种种高风亮节,不仅感动着汴市的每一位民众,也深深感染了政府里的一些要员。本来,此次游艺会的组织者和省府的某些要员,是可以凭一枚叫做“游艺会指导员”的徽章,免票观剧的,但基于梅先生的种种美操,省政府的刘峙主席,率先退回“总指导员”的徽章,并亲购特等戏票数十卷,分赠省政府秘书长及绥靖公署上校级别以上的官员。继而绥靖公署参谋长刘德芳、省政府秘书长方其道、地方法院院长邓济安、农工银行行长李汉珍等人,也均纷纷退回“指导员”徽章,表示“愿购票观剧与平民同等”。当时来省府开封公干的滑县县长谢随安,听到梅先生在汴义演的种种美德后,深受感动,以他做为遭受重灾县县长的身份和切身体会,连夜著写《报告》,“一以赞美梅博士之艺术,一以引发豫人士之慈悲”,并于梅演出期间,将《报告》散发给各界人士和观众。

梅艳芳葬礼现场录像(万人空巷看梅郎)(8)

梅艳芳葬礼现场录像(万人空巷看梅郎)(9)

赈灾义演结束后,河南赈灾委员会赠送梅先生缎匾一方。此锦旗呈橙黄色,黑丝绒镶边,下垂彩色流苏,高三尺,宽二丈余,横书八个大字“灾民受福、德音孔昭”……

写完这篇小记,心潮翻沸,久久不能平静,使吾对梅师之艺术上的“博大精深”和艺品上的“德高望众”,有了深一层的理解。籍电影《梅兰芳》在我们河南放映之际,撰此小文,一为再次缅怀这位大师,二为让更多的河南人,特别是河南的青年朋友们知道这件事,让他们对梅大师有一个更深层、更全面的了解。

——— 本文作者:新古典主义戏剧理念倡导者、著名戏剧家石磊先生

原载于《中国京剧》2004年第12期,本文推送已获作者本人授权。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