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有趣的拆字联(巧对一个拆字联)

奇妙有趣的拆字联(巧对一个拆字联)(1)

近日在网络上读到如下一则有趣的故事——

乾隆皇帝下江南微服私访,与随行大臣们一道在某酒楼上听歌赏景。酒兴正浓之时,忽然天气突变,下起雨来。乾隆看着冰冷的雨滴扑打在窗户上,顿生灵感,随口吟出一个上联,让臣子们对:

冻雨洒窗,东二点西三点;

表面上看,这个上联非常平淡,但它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奇特的拆字联:“冻”分拆成“东二点”、“洒”分拆成“西三点”。而且,整联巧妙地融合了当时雨打窗户的景象。

未曾想,听到乾隆吟出的上联,在座大臣都面面相觑,一下没人能对出下联。

此时,恰好一个歌女前来与乾隆君臣倒酒,见座客中有人用小刀切西瓜,触景生情,便脱口对道:

切瓜分片,横七刀竖八刀。

乾隆听完歌女对出的下联,不禁拍手称奇,赞道:妙哉,妙哉!

从“分拆”的角度看,这个下联算是很不错的了:“切”按左右“横向”分拆成“七刀”、“分”按左右“竖向”分拆成“八刀”。

但从字面上的对仗看,其不足也是非常明显的——

首先,“切瓜”对“冻雨”不妥:“切瓜”是动宾结构,而“冻雨”是形容词修饰名词。

其次,“瓜分片”对“雨洒窗”更不妥:严格地说,“瓜分片”是宾语前置,意思是分瓜成片,而“雨洒窗”是典型的“主谓宾”结构。

其三,“横七刀”对“东二点”也不是很妥,尽管词性结构一致,但意象并不相同:“横七刀”的意思是“切”横着看是七刀二字,“横”只是方向提示的虚词,而“东二点”的意思是东和两点合并成“冻”,“东”是“冻”的组成部分。同样,“竖八刀”对“西三点”也有类似的不足。

对于此联,还有一种说法是,它是由明朝才子蒋焘在童年时对出的。也有人说,这个对联由古人所作的可信度并不大,很可能是后人杜撰的。理由是:“洒”的繁体字为“灑”,拆开来应为“水”和“麗”,也就没有“西三点”之说了。从表面上看,这个理由是很充分的,但其实不然。

在古代,“洒” 是 “灑” 的古文,曾分别表示两个字义。《说文》上称:“洒,涤也。” “灑,汛也。”

当然,此联的创作者究竟属于何人,恐怕是无从考证了。数百年来,没有人对出更好的下联,直至现在进入信息时代,有人在网络上贴出了自己对的下联,今摘录两个如下:

佰子仟孙,前百人,后千人

楠榴乘屋,南十人,北千人

这两个下联也算是不错的,特别是“南十人,北千人”与上联的分拆形式非常契合。遗憾的是,“佰子仟孙”与上联“冻雨洒窗”结构与意境都相去甚远,而“楠榴乘屋”的意思则比较隐晦与牵强,并且与上联中的景象没有关联。

此外,还有网友给出了如下一些试对:

会众授课,上一人下两人

春风化雨,左四下右七下

典木置屋,曲八根直四根

这些下联,注重的都是“拆字”,不大符合对联的基本规范。此外,还有下面一些下联:

暖风撞门,上一推下两推。

秋风吻脸,忆当年思今年。

残花落地,南一片北两片。

太公钓鱼,此一条彼二条。

这些就都不符合“拆字”的要求了。

为抛砖引玉,我也学拟了一个下联,请大家指正!

徐风侈目,余双人多一人

这句话的意思是:微风徐徐,轻轻地掀开了眼帘。放眼望去,店中的顾客都是成双成对,交谈甚欢,唯独我是多出来的孤零零一人。显然,下联的意境,恰到好处地回应了上联中“冻雨”的伤感。当然,下联的后半句也可理解为:店中的顾客渐渐散去,仅仅剩下我们两人,不时又增加了一个新的来客。

此下联与上联的对仗还算是蛮工整的。

首先,“徐风”对“冻雨”,两者都是形容词修饰名词。

其次,“侈目”对“洒窗”,两者都是动宾结构。“侈”在这里是动词,作“扩大”、“开启”解,“侈目”是一个固有的汉语词语,意思是开阔眼界。

其三,上联嵌入了一个词语“东西”,下联也嵌入了一个词语“多余”,当然,遗憾的是两者词性不符。

其四,“余两人”对“东二点”是很匹配的:上联中,东和二点合并成“冻”,下联中,余和双人合并成“徐”。类似地,上联中,西和三点合并成“洒”,下联中,多和一人合并成“侈”。

其五,上下联的意象遥相呼应:上联描写的是细雨打窗的景象,下联描述的是轻风拭目的景象。特别是,下联的“多一人”很好地回应了上联“冻雨”的伤感。

当然,此联也有明显的不足:一方面,上下联的语句结构并不完全契合。上联后半句“东二点西三点”是描述前半句“雨洒窗”的生动景象,但下联后半句“余双人多一人”则并非前半句“风侈目”的自然景观。另一方面,上联嵌入的词汇“东西”是名词或方位,而下联中的“多余”与其并不匹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