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及翻译(旧时王谢堂前燕)

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及翻译(旧时王谢堂前燕)(1)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释】

1.乌衣巷:在今南京市东南,以三国时东吴乌衣营驻地而得名。东晋初士族首领王导建宅于此,遂成为王、谢两大贵族世家的聚居地。

2.朱雀桥:又名朱雀航,架在秦淮河上,正对金陵城南的朱雀门,与乌衣巷邻近,是昔日的交通要道。

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及翻译(旧时王谢堂前燕)(2)

【译】

萧瑟的野草

在朱雀桥边盛开怒放,

一抹惨淡的残阳

洒在乌衣巷。

燕子呀,你们昔时

飞在王谢宅里那高大的华堂,

今日呀,飞进了

寻常百姓人家

那低矮的房梁。

【评】

此诗以乌衣巷之变,寄托兴衰之感。前两句以两个曾威名赫赫一时的地名“朱雀桥边”,“乌衣巷口”与衰飒的意象组合:“野草花”、“夕阳斜”。后两句以燕子联络贯穿当年之王谢华堂与今日之寻常百姓之家。明人唐汝询评“不言王谢堂为百姓家,而借言于燕,正诗人托兴玄妙处”(《唐诗解》);清人施补华则进一步评说其“入”字妙:“若作燕子他去便呆。盖燕子仍入此堂,王谢零落,已化作寻常百姓矣。如此则感慨无穷,用笔极曲。”(《岘佣说诗》)

此外,此诗首两句对仗巧妙:“朱雀桥”与“乌衣巷”皆为地名,却天然成对(谢安子弟皆着黑衣而得名)。

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及翻译(旧时王谢堂前燕)(3)

【赏析】

六朝是一个风流繁华的时代,也是一个风云多变的时代。多少豪杰英雄、佳人才子意气风发, 演出了无数动人美丽的故事, 可又都如流水般转瞬即逝。历史似乎在这里显得特别无常, 留给后人无限的感慨。在古代咏史诗中, 六朝几乎成了 一个专题, 去此不远的唐代, 更加记忆犹新, 反复吟哦。仅刘禹锡就写过 《石头城》、《台城》等好几首。而这首 《乌衣巷》,则为其中脍炙人口、千古流芳的名篇。

南京(旧称金陵),是六朝一脉相承的建都之地;朱雀桥,就横跨在南京城远近闻名的秦淮河上。这儿白天车水马龙,夜来笙歌萦绕, 自是王公贵族、名商富贾的好去处。乌衣巷,正位于朱雀桥南端河岸,更是东晋时高门士族的聚居区。开国之勋王导、宰相谢安等权倾天下的朝廷重臣,都居住这里。乌衣巷即因谢家子弟皆身着黑衣而得名。想当年, 乌衣巷高楼深院, 衣冠往来, 车骑雍雅, 一派豪华。然而, 曾几何时, 虽然谢安谢石能在淝水大败前秦符坚的军队, 东晋王朝却很快在争权的杀伐中灭亡了。经历过往日的繁华与峥嵘,此刻,这两个紧紧庇连的地方显得特别宁静。诗人起笔就描绘了它们春日黄昏的景象:野草闲花寂寞无赖,长满了桥边巷口, 夕阳则一任最后的斜晖向它们缓缓地告别。春天, 暗示着往日的辉煌岁月, 可残阳照耀, 野草正诉说着今日的破败。从形式说, 这两句诗不仅色彩鲜明, 意象生动, 而且对仗工整, 语句精炼。朱雀桥对乌衣巷,野草对斜阳,花(动词,开花)对斜(动词,斜照),野草花与夕阳斜互文,两物皆指两地, 如 “秦时明月汉时关”之类。

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及翻译(旧时王谢堂前燕)(4)

更有诗味是后面两句。这时如果作者直抒胸臆,纵有多么深刻,也难免言尽意止,犯名诗家之大忌。然而作者的神来之笔,点化几只归巢的飞燕,把诗的意境染衬得如此丰厚深邃,难怪令白居易“掉头苦吟, 叹赏良久” 了。

燕子是候鸟,秋去春来,并不因人世的沧桑而变更,它飞越过历史的春秋,王谢家雕梁画栋,富丽堂皇的楼宇已变成了普通百姓的低矮房舍。其实,一只燕子无论怎么长寿,也不过数年,今天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燕子,早已不可能是王谢堂前的燕子了。不过在想象丰富、慷慨良多的诗人看来,这燕子确实飞越了人间的历史。它默默无闻,似曾相识,摆脱了今昔变迁的对比, 成为历史的证物。它与过去将来同在。

能超越历史的或许还有寻常百姓。他们也默默无闻地生息着,云舒云卷,花开花落,权贵豪门的兴替盛衰,全不与他们相干。大浪淘尽泥沙、黄土掩过风流,生活最终还属于他们。你看,燕子不是最终飞入寻常百姓家了么?中国古代的诗人们常爱触物起情,追昔怀古,把流逝的历史转换到现实的空间中进行观照,从中体会许多生活的深层意味,并由此溶进他们的心境和诗境。刘禹锡这首咏史诗,所以能超越历史,赢得历代无数读者的共鸣, 其奥秘魅力也就在这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