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的十八个效应(早知道这10种效应)

管理上很多专家总结了不少效应问题,比如“木桶原理”“皮格马利翁效应”“彼得原理”“破窗理论”“热炉法则” “鲶鱼效应”“刺猬理论”等。结合工作实践,本人总结以下十种效应,为管理者提供参考。

一、 熟悉风景效应

有人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郁达夫在《故乡之秋》中说“所谓旅游,就是从自己呆腻的地方去看别人呆腻的地方”。身处熟悉的地方,耳濡目染久了,对身边的风景就失去了新鲜感、兴奋感,常常视若无睹;同样,一个岗位从事久了、一个地方或单位呆久了,也会有“熟悉风景效应”,容易陷入反应迟钝、思维固化、“坐井观天”、不愿改变的状态。

管理学的十八个效应(早知道这10种效应)(1)

为避免“熟悉风景效应”,管理上可以采取内部轮岗、异地交流、外派挂职、外出学习培训考察、鼓励员工进修学习等措施,让员工能够拓宽视野、改变固化思维,重新发现问题、“新的风景”,寻求新的创新突破。员工在难以轮岗、交流挂职、外出考察的情况下,要注意改变“过于自信”、“我很懂行”的心态,持续保持工作好奇心和发现思考问题的敏感度,主动寻找问题、缺陷、漏洞、差距,主动锻炼创新思维、开展创新工作,加强新理念、新知识、新技能、新业务学习,向先进典型、专家、同事、同行等学习,以尽量避免陷入“熟悉风景效应”。

二、 侧颜背影效应

在大街上,你突然看到一个侧颜很美或背影身材很好的女子,正在惊艳之时,女子一转身,你见到了她的正面容颜——不过相貌平平甚至还不如常人,你失望了。这种经历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有。在职场中也有类似现象:有些员工颜值高、形象好,但工作上经常被动应付、“马大哈”,业绩平平或拖后腿;有些先进典型、“先锋人物”、专家等名头大、名声响,深入接触、了解情况后才发现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这就是形不符实、名不符实的“侧颜背影效应”。

管理学的十八个效应(早知道这10种效应)(2)

如何避免管理上的“侧颜背影效应”?在用人上,要注意不要简单以貌取人、以名取人,既要考察其过往经历、业绩,又要考察其现实态度、能力、表现,防止用人不当、出现问题。在学习对标先进地方、先进典型上,不仅要有虚心学习的态度,也要有敢于质疑的精神,既要看到面上的经验做法成效,又要看到背后可能存在的问题、缺陷和风险以及本地、本单位难以学习模仿的特殊条件和优势,不能盲目照搬照抄,否则可能是“邯郸学步,失其故行”。

三、 舞台效应

“舞台效应”也可称“平台效应”,演员在台下排练一千遍不如上台正式演一遍,上台参演越多就越熟练,驾驭场面、表达表演、随兴发挥的能力和水平越来越强。同样在职场上,同一单位的人员往往会因为“舞台效应”而影响到未来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原本资质水平相当的人员,有的先上了某个“平台”,有了上场学习、历练、表现的机会,见识眼界、能力水平跃升,逐步与其他人拉开了差距。甚至一些本来表现平平、毫不起眼的人,也会因为“舞台效应”而脱颖而出、逐步变得优秀卓越。对职场发展来说,能力差别不重要,重要的是平台和机会的差别。

管理学的十八个效应(早知道这10种效应)(3)

管理上要关注“舞台效应”对员工发展的长远影响,综合采取各种形式,尽量多创造让员工可以锻炼、表现、历练、成长的舞台、平台,发挥好“舞台效应”。比如可以让员工主持或参与重大项目攻关,组织或参与重大政策制订、重大活动举办、解决重大问题,组织开展试点试验,给予一定职务职权让员工带团队等。

四、 聚光灯效应

聚光灯效应是心理学上的专业术语,指人们会不经意的把自己的问题放到无限大,普遍高估别人对自己的关注程度。本文所称聚光灯效应不同于上述含义,是指如同表演现场人们只关注聚光灯下的人、事、场景一样,职场上不少人员往往只关注做好上司关注、交办的事项,对其他事项简单应付甚至不闻不问,可能造成组织发展障碍甚至危机的问题。

管理学的十八个效应(早知道这10种效应)(4)

聚焦在上司关注交办事项,有利于劲向一处使、加快实现上司确定的目标,但如果忽视上司关注之外的关键事项也可能造成严重后果:一是受上司思路、格局、经历、能力等个人因素影响,有时上司对一些重大事项可能会作出错误决策,这时越卖力实施错误决策,给组织造成的损失和危害就越大。二是受任期、业绩考核等因素影响,有些上司会更注重采取“短、平、快”措施获得短期效益,若整个组织都是短期行为“挂帅”,可能会造成很多后遗症、贻误时机,影响组织未来的发展。三是受主客观因素影响,上司有时难免会忽略或看不到一些现实或潜在的重大问题、风险,这些问题、风险不在“聚光灯”照射范围内,如果无人过问、无人处理,发展下去将可能给组织带来重大危机。

为避免上述“聚光灯效应”,组织上可采取以下管理措施:一是重大决策要谨慎,事先要充分调研分析,准确把握形势和趋势,决策过程科学化民主化,防止“一言堂”、“拍脑袋”。决策实施过程中发现存在重大偏差的,要及时重新调整决策,避免后续损失。二是立足长远、长短结合,短期行为有时不可避免,有利于解决组织面临的急迫问题、快速打开某一方面的局面,但更重要的是要谋划长远、多做为长远发展打基础、创条件、增优势的工作。三是注意补位补台,对上司未关注到的重大问题、风险,组织内部人员要及时提醒报告、积极采取措施防范化解,防止小问题演变成大问题、小风险发展成大危机。

五、 苹果催熟效应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会使用苹果、香蕉或大米来催熟水果。尤其是熟苹果会释放出大量乙烯,而乙烯是一种天然植物激素,可用于催熟大部分水果。这种催熟方式简便易行,天然无害,广为运用。

管理学的十八个效应(早知道这10种效应)(5)

管理上上司可以充当催熟部属的“苹果”,充分发挥“催熟效应”:比如加强对新人的“传帮带”,为新人提供培训、学习、进修的机会,缩短新人适应期、生手期,尽快上手;让部属到一线、到基层工作锻炼,加快提升实战能力;让部属承担急难险重的任务,迅速提高攻坚克难的能力素质;鼓励奖励部属努力和业绩,提高部属士气和积极性,为组织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六、 电池效应

现代人越来越离不开手机了,给手机电池充电几乎是每日必做的事。手机电池没了电,再强大的手机功能也发挥不出来。在职场上,员工好比是单位这部“手机”的电池。有些单位不爱惜员工“电池”,习惯鼓励、流行“加班文化”,巴不得员工“996”“7*24”“5 2”“白加黑”干活,导致员工身心俱疲、苦不堪言,甚至引发抑郁症、“过劳死”。这种“加班文化”短期内可能提高了单位工作绩效,但长期将损害员工健康、降低员工士气、限制员工眼界和能力发展,进而影响到单位的长远发展。

管理学的十八个效应(早知道这10种效应)(6)

关注到“电池效应”,单位要注意做好四方面管理工作:一是转换管理思维,不将“加班文化”作为组织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将长期加班作为衡量员工工作绩效的主要因素,不鼓励和推行加班普遍化、常态化、荣誉化。二是转换管理方式,管理上要更加注重战略管理、目标管理、成果管理,抓大放小,用好“8020法则”,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做好关系单位长远发展的重大、关键任务,避免平均用力、四处出击、劳而无功。三是合理配置人员资源,优化内部岗位、职能设置和人员配置,统筹岗位、工作量、能力、人数安排,避免员工陷入“忙的越来越忙,闲的越来越闲”的循环。四是保障员工正常休息、提升“充电”的权利。除重要紧急事项、不可拖延事项外,原则上不要求员工加班。加班的最好事后安排适当补休,确实难以补休的给予适当经济补偿。尽量保障员工的年休权利,不鼓励员工以牺牲年休假为荣。每年组织员工参加内外部业务培训,不定期外出学习交流,以拓宽员工视野,提升员工能力素质,促进员工和单位可持续发展。

七、 臭豆腐效应

臭豆腐是中国传统特色小吃,用大豆、豆豉、纯碱等制作,可煎可炸可烤可卤,“闻起来臭、吃起来香”,深受不少国人喜爱。职场上有些人性格怪、脾气臭,生活不修边幅,行事风格、工作方式不同于一般人,但这些人有偏才、怪才甚至大才,在特定工作领域、专门事项、解决特殊难题上得心应手、表现突出,象臭豆腐一样“闻起来臭、吃起来香”。李云龙式干部就是这类人的典型。

管理学的十八个效应(早知道这10种效应)(7)

管理上要重视发挥“臭豆腐效应”,不拘一格用人才、打破常规用人才、因人而异用人才。首先对组织内那些个性鲜明、行事怪异的人员不要戴着“有色眼镜”,不要“低看一眼”,一下就把他们划入不能使用的范围;其次要注意发现这些人身上的特点、长处、优势,挖掘他们的潜力特质;再次要注意用人之长、容人之短,把这些人放到适合他们、能让他们充分发挥专长、能力的岗位、工作上,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能够尽力做出“香”的业绩和贡献来。

八、 窨井盖效应

日常报纸、网络时不时看到因为窨井盖丢失、破损而导致人员死伤的事故报道,特别是下大雨积水、看不到窨井位置时,缺盖的窨井更成了“隐形杀手”。管理中实际存在不少像“窨井”一样容易忽视的陷阱、危机,表面看似微小,一旦出事就可能是大事。

管理学的十八个效应(早知道这10种效应)(8)

为避免“窨井盖效应”给组织带来不必要的损害,可以借鉴窨井盖管理的一些措施办法来加强组织管理、防范“窨井盖”危机:一是学习将窨井盖做成没有回收价值的特殊材料、防止偷盗的做法,将可能作为“窨井盖”的目标低价值化、无价值化,避免成为被攻击、偷窃、损坏的目标。二是学习在窨井盖之下增设防护网的做法,设置两重甚至三重防护措施,提高防护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三是学习窨井盖数字化管理、预警及日常巡查、修补的做法,建立危机风险数字化管理系统、预警报警系统,加强日常检查,发现问题、危机苗头及时予以处置,避免发生“亡羊补牢”的悲剧。

九、 围栏效应

在双向通行的道路上,如果中间没有设置隔离围栏,往往会有不少车辆随意越过中间线行驶、掉头,不少行人不走斑马线而直接穿越马路。设置隔离围栏后,车辆就只能在马路本侧行驶,到规定掉头区再掉头;行人一般也会改走斑马线或走人行天桥,而很少有人甘冒爬围栏、被车撞的风险了。设置围栏以减少交通违法违规行为、降低交通事故风险的“围栏效应”同样体现在管理中。比如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相关配套规定就是对调查研究、会议活动、文件简报、出访活动、新闻报道等设置了“制度围栏”,大大减少了不正之风,党风政风不断改进。

管理学的十八个效应(早知道这10种效应)(9)

管理上要充分运用“围栏效应”,提高管理成效、降低违规行为发生概率。一是设置“制度围栏”。制定完善管理制度,明确具体行为规范、程序、界限,细化违规责任。二是设置“技术围栏”。建立数字化管理系统、全程监控系统、安全防范系统,实现权限管控、全程留痕、过程可溯、安全可控。三是设置“检查围栏”。定期、不定期开展检查、抽查,发现问题严肃整改、问责,使制度执行“带电”、“长牙”,员工不敢轻易触碰“围栏”。

十、 共享单车效应

共享单车因其使用方便、成本低廉而大受欢迎,但也因其共同使用、没有责任而导致随意停放、损坏、丢弃,损坏率、故障率、丢失率远高于个人单车,到处可见“缺胳膊断腿”的共享单车,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大面积的共享单车“坟场”。职场上“共享单车效应”并不鲜见:比如办公车辆多人驾驶、办公设备共享使用,损耗率、故障率明显高于个人使用,综合使用成本高居不下;一项任务、一个项目如果没有指定牵头主体和人员、没有明确主责和副责,往往任务、项目推进缓慢、滞后,陷入无人负责、推诿扯皮的状态。

管理学的十八个效应(早知道这10种效应)(10)

关注到“共享单车效应”,管理上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对共享使用的办公设施设备,要明确日常管理责任人员、使用管理规范、违规使用责任追究制度,通过技术手段实现使用情况回溯跟踪,对故意损坏设施设备、不按规范使用设施设备的人员进行警示处理。对涉及多部门、多人员的任务、项目,要明确哪个部门、谁牵头主办,哪些部门、谁协办配合,牵头、配合部门的职责分工是什么,以明确责任主体、强化责任意识、推动工作开展。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