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公二十四山砂水论 古稀杨老讲故事

山径文学社作品(夕阳浅唱)

“观音籽”与“救兵粮”的传说

杨盛科

(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大苗山海拔800米以下的丘陵山地普遍生长有一种独特的常绿小灌木,在风调雨顺之年每株小灌木能结20-30束小果实,每束5粒左右,进入初冬成熟后一片金黄,有人称它为“观音籽”(学名待考),有人称它为“救兵粮”。如今,不为缺粮而发愁的人们常将它采集回家当冬季时令“水果”或作为“忆苦思甜”的食品给年轻人吃,让人们不忘昔日缺粮的艰难时光。 

苗族民间流传两个动人的传说故事,解释了这种野果为什么有两个名称的由来:

“观音籽”。昔日的苗山地瘠民贫,山上除了乔木就是杂草,由于自然条件差,粮食产量低,山民们进入冬季就开始缺粮。有一年正遇蝗灾, 庄稼颗粒无收,缺粮食的山民更是雪上加霜,饥饿的山民开始剥树皮挖草根充饥。观音菩萨得知后大发慈悲,令仙女们向苗山撒一些能结果实的树种,结出的果实可供山民们充饥过冬。这种小灌木寿命长,不用施肥,不需管理,抗病虫害,每年能结大量的小颗粒,入冬成熟后一片金黄,开始时山民们宁可挨饿都不敢采食这种野果。一天夜里苗王正在睡觉时,观音菩萨来到苗王床边指着漫山遍野的金黄色颗粒对苗王说:你带领山民上山采食那些金黄色的树籽食用,可度难关。苗王梦醒后,第二天就上山采集一些小颗粒试尝,觉得酸甜适度,既能当水果,又能充饥,于是令苗民们上山大量釆集储备过冬,顺利地度过灾年。因为是观音娘娘恩赐给凡间饥民的救灾食品,苗王将它命名为“观音籽”,以纪念观音娘娘救助灾民之恩德。

杨公二十四山砂水论 古稀杨老讲故事(1)

“救兵粮”。相传三国时期的一年初冬,诸葛亮率领上万蜀兵征讨南越,路过大苗山时蜀军早已断粮。“一日无粮三军乱。”,苗区正逢灾年无粮可征,饥寒交迫的蜀兵们无法行军,更无法打仗,只好“赖”在大苗山等待后续部队筹运军粮来。诸葛亮急得团团转, 无计可施,只好放下架子深入民间问计。一老翁见诸葛亮不耻下问, 老翁又考虑到蜀军若长期赖在苗区不走对当地百姓没有什么好处,早日打发他们离开苗区为上策,于是告诉他:山上那些金黄色的观音籽可解贵军的燃眉之急。诸葛亮听后大喜,令士兵们都上山采集观音籽充饥,多余的便带在身边作备用军粮。蜀军开拔时,诸葛亮专门赴老翁住处叩谢老翁提供“金点子”:大苗山的观音籽救活了蜀军上万人的性命,是我蜀军的“救兵粮”啊!于是“救兵粮”成为观音籽的别名流传于民间。

上世纪60年代初期过苦日子时,村民们进入冬季后己无粮可食,年轻的村民忍饥上山挖蕨根加工蕨耙度日。 许多老年村民看到山上的鸟雀在观音籽树上啄食观音籽,猛然想起民间故事中古代观音菩萨恩赐给山民的观音籽可充实缺粮的饥肠,又想起诸葛亮令将士采集观音籽作“军粮”的传说故事,缺粮的饥民为什么不可以将它作充饥的食粮呢?于是纷纷上山采集观音籽食用,使村民们度过了最难熬的缺粮时光。苗民们又将观音籽树叶采集回家煎茶喝,这种“观音茶”呈淡黄色,微甜,夏季饮此茶可祛暑热,助消化,治痧症。

前几年,这种树型矮小的观音籽树被(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儒林镇双井村一些有远见的村民们挖回家栽植在房前屋后作观赏植物,以纪念观音籽在上世纪60年代协助村民度过饥荒之功;有些村民则采摘其树叶准备研究开发茶叶新品种――“观音茶”投放市场;有的将观音籽树整理成盆景出售,成为当地老弱村民的一项致富门路。(2022.12.5)

杨公二十四山砂水论 古稀杨老讲故事(2)

作者简介:杨盛科,男,1947年出生,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人,苗族。湖南省苗学会员,邵阳市政协文史研究员;城步杨家将文化研究中心会员,城步县文联会员。

推荐阅读山径文学社部分作品:

点击链接“古稀杨老讲故事”-「链接」

点击链接“山村纪事”-「链接」

点击链接刘学用陈芳作品-「链接」

点击链接-《山径文学社小记》

(山径文学社肖殿群编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