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纲初期说相声为啥没人听(郭德纲曾因相声师承引发纠纷)

郭德纲初期说相声为啥没人听(郭德纲曾因相声师承引发纠纷)(1)

  这些年,每当郭德纲谈及从艺经历时,常说这句话:“我七岁学评书,九岁学相声。”当把所从事的行业排序时,他也坦诚地说:“我最爱的是京剧,其次是说书,最后才是说相声。”总的来看,郭德纲始终把评书放在了很高的位置。然而他的师承却只有京剧麒派、西河大鼓、相声以及王派快板这四门,根本没有评书门的传承。那么到底是谁给他的底气,不光开了三庆园书馆还收了五个说书的徒弟呢?

郭德纲初期说相声为啥没人听(郭德纲曾因相声师承引发纠纷)(2)

  郭德纲七岁那年,天津评书名家高祥凯先生用一段传统相声《五行诗》给他开蒙,由此开启了郭德纲的学艺生涯。2006年底,郭德纲、于谦、高峰、李菁四人在天津举行西河门拜师仪式,拜在了金连瑞的门下,并赐郭德纲艺名为郭增福。金连瑞是金文声在西河门的艺名,虽说金文声在评书门算家喻户晓,不过他当年拜的也是西河门的名家张起荣。也就是说金文声、郭德纲师徒二人在评书门里都没有正式的师承,但他们又都敢开园说书,这样的做法到底合不合行规?

郭德纲初期说相声为啥没人听(郭德纲曾因相声师承引发纠纷)(3)

  这得先从西河大鼓这门艺术说起。西河大鼓发源于河北省河间县,最初由艺人马三峰从木板大鼓改进而来。西河大鼓的表演分为“说书”和“唱段”两类。“说书”有说有唱,说唱相间,叙述完整的故事,书目基本上是中长篇。在曲艺界,演长篇大书又叫“使蔓子活”,一部能连续演说数月之久,如《杨家将》《呼家将》等。而中篇书行话称为“巴棍儿”,所谓“唱段”通篇演唱,没有说白。一个唱段通常是百十来句词儿。其题材主要是故事片断,或具娱乐性、抒情性的诗词。另有“书帽儿”,又名“小巴札儿”,唱词仅数十行,多是笑话儿、巧说之类。一般用它在正书开演之前垫场,类似于相声表演中使得垫话儿。

郭德纲初期说相声为啥没人听(郭德纲曾因相声师承引发纠纷)(4)

  当年西河大鼓由河北传入天津,最初艺人们在西城根儿一带撂地说书。后来移进草创时期的说书棚,以书馆、茶社为主要演出场地,并逐步发展成为说唱长篇书的形式。其中一部分艺人在“书路“上不断提高,原本唱腔反而置于次要地位。久而久之,一部分人弃唱改说,成为评书艺人,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咸士章、张起荣、张树兴等。这些人改说评书后,仍以原先鼓书的“书路“表演。他们的评书缺乏细腻的描绘,而且书中涉及的知识以及对书情书理的品评几乎没有。但优点在于演说的情节紧凑,在当时仍受到大批观众欢迎。在那个时代,由西门大鼓衍生出的评书几乎能与传统观评书平分秋色。

郭德纲初期说相声为啥没人听(郭德纲曾因相声师承引发纠纷)(5)

  另一部分人则以演唱短段为主,小有名气的还能在高档杂耍园子里演出。他们在原有小段的基础上,充分借鉴了京韵大鼓的艺术特点。运用西河大鼓的曲调演唱固定脚本,在唱腔上加以丰富,提高了演唱技艺。 上世纪40年代,由马增芬与其父马连登开创了专工短段的马派西河,让西河大鼓真正迎来了黄金时代。

郭德纲初期说相声为啥没人听(郭德纲曾因相声师承引发纠纷)(6)

  从此以后,西河门艺人也开始收评书徒弟,并且西河门说书也得到了评书门艺人的认可。比如评书大家田连元的师父是西河门老艺人王起胜先生。单田芳学评书自小受母亲的影响很大,而其母王香桂也是一位西河大鼓艺人。

郭德纲初期说相声为啥没人听(郭德纲曾因相声师承引发纠纷)(7)

  这样来看,郭德纲按西河门拜在金文声门下就算有了正式的师承。因此他才能在北京大栅栏创办三庆园书馆并以评书演员身份登台献艺。当然后来收高晓攀、李景麟(李云杰)、李景麒(李云天)、刘景华(刘鹤春)、阎景俞(阎鹤祥)五个徒弟也是按西河门收的。

郭德纲初期说相声为啥没人听(郭德纲曾因相声师承引发纠纷)(8)

  不过,恩师金文声的评书艺术却始终没能入得刘立福先生的法眼,甚至还没被当面反问:“聊评书,你懂吗?”金文声的评书素以情节曲折、引人入胜出名,而刘立福则凭借人物刻画细腻、表演富于知识性和文学性而名扬四海。一个是西河门评书艺人,一个是传统评书门艺人,究竟谁高谁低,恐怕也是见仁见智的。或许也正应了相声界的那句老话,“一路玩意伺候一路主顾”。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