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之死谁之过(一代名将命陨杜邮)

公元前257年十一月,邯郸前线传来急报——在魏楚联军与赵国守军的夹击之下,王龁率领的秦军再度大败,伤亡惨重。

秦昭襄王想到若是白起亲自领兵前去,秦国又怎会遭此大败,可是此时的白起仍旧告病在家。一想到这,秦昭襄王又想起了日前的坊间流言,想起了白起倨傲的嘴脸,于是下诏——褫夺白起所有官爵,贬为庶民,即刻离京,无诏不得回京。

正在处理政务的应侯范雎得到消息后,进攻面见秦昭襄王,以“其意怏怏不服,有余言”为由,使得秦昭襄王再度派出使者,持剑追上了白起。

此时,白起携家眷刚刚走到咸阳城郊的杜邮……

白起之死谁之过(一代名将命陨杜邮)(1)

白起拿着使者送来的利剑,环视自己戎马半生保卫的大秦河山,发出了那一声悲愤的疑问:“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

良久之后,白起叹息道:“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话音刚落,白起便拔剑自刎,未尝一败的一代名将便走完了自己的一生,命陨杜邮。

白起之死,这是令无数人津津乐道的一场悲剧,有人说这场悲剧是因白起与范雎,将相失和而导致的,也有人说这场悲剧是因为白起不懂收敛,功高盖主,引起了刻薄寡恩的秦昭襄王的猜忌而导致的。

那么,我们今天就来一起聊一聊这场悲剧,剖析这场悲剧背后的原因。

白起之死谁之过(一代名将命陨杜邮)(2)

首先,将相失和,这确实也是这场悲剧的原因之一。

白起,战国四大名将之首,一生未尝败绩,据不完全统计,战国时期各国损失兵力在两百万左右,而白起一人便歼灭了百万之众。

范雎,战国名相,曾辅佐秦昭襄王驱逐国内四贵,彻底收回了王权,做到了真真正正的亲政,而后又提出“远交近攻”之策,基本敲定了攻灭六国的顺序,为秦王政完成统一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与历史上很多朝代一样,同时拥有良相与名将的秦国也面临着一个问题——将相失和。在当时的秦国,这不仅是因为文官与武将的天然对立,而且也是派系间的相互倾轧。

白起是因穰侯魏冉举荐,这才有了他新城之战崭露头角,伊阙之战扬名天下的机会,于白起而言,魏冉是他的伯乐,对他有知遇之恩,所以从一开始,白起的身上便打上了穰侯范雎的印记。而穰侯一派又是被范雎扳倒的,白起因战功赫赫未被清算,如此一来,范雎时刻忌惮白起,白起也因魏冉之事怨恨范雎,两人又如何能够做到“将相和”呢?

如此一来,这便就有了长平之战后,范雎连忙劝谏秦昭襄王召回白起的那一幕。

白起之死谁之过(一代名将命陨杜邮)(3)

白起自身性格问题,再加上君臣猜忌,这的确也算是白起之死的诱因。

在前面我们说到了,白起身上烙着穰侯魏冉的印记,本就算是魏冉的党羽,按理来说,在魏冉一派被清算后,白起应当谨言慎行,处处小心。

可是呢,白起不仅因为自身性格的问题与范雎矛盾激化,而后更是在长平之战后意图携大胜胁迫秦昭襄王,再加上白起战功赫赫,在军中拥有巨大声望,已然功高盖主,这便引起了秦昭襄王的猜忌。

而后,秦昭襄王启用五大夫王陵领兵攻打邯郸,也是扶植新人,削弱白起威望的一种手段。在秦军攻击受挫之时,白起拒绝征召,还在暗地里嘲笑秦昭襄王,这便成为了这场悲剧的导火索……

白起之死谁之过(一代名将命陨杜邮)(4)

不过,笔者还想再阐述另一种看法,那就是秦国军功爵制“催化”了这场悲剧。

一提起秦国的军功爵制,大家肯定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二十等爵制”,其实这一制度在这场悲剧之中,也算是一大原因,甚至还对这场悲剧起到了极大的“催化”作用!

其实在商鞅变法后的秦国,最初施行的是“十七级爵制”,而非后世所熟知的“二十等爵制”。“十七级爵制”是以大良造为最高级爵位,“二十等爵制”是以彻侯为最高级爵位,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区别呢?

其实也很容易理解,周公旦“制礼作乐”,分封诸侯,将各个诸侯国分为了“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秦国因护卫平王东迁有功,被封为伯爵,而彻侯属于侯爵,战国时期礼崩乐坏,下克上的政变时常发生,秦国既没有资格,也没有胆子将爵位高于自己国君的彻侯拿出来作为奖励去封赏。

由此可见,当年秦孝公将商鞅封为列侯(为避汉武帝名讳,史书将彻侯改称为列侯),说要与其共治天下,那可不只是说说而已。

白起之死谁之过(一代名将命陨杜邮)(5)

而彻侯被列入军功爵制之中,还要从秦惠文王“弃公称王”之后算起。

那么,彻侯这一等爵位,是否可以轻易得到,包括商鞅在内,秦国又一共分封过多少位彻侯呢?

答案是七位,这七位分别是列侯商鞅、穰侯魏冉、应侯范雎、文信侯吕不韦、长信侯嫪毐、武成侯王翦、通武侯王贲。

而在这七位之中,穰侯魏冉、文信侯吕不韦是因拥立之功被封侯,应侯范雎是因辅佐秦昭襄王收回王权被封侯,长信侯嫪毐就不用说了,列侯商鞅是因变法加上河西大捷被封侯,王翦、王贲父子是因灭国之功被封侯。也就是说,在这七位彻侯之中,真真正正凭借军功封侯的只有两个半——王翦、王贲父子以及商鞅。

而在白起生活的年代里,秦国历史上的彻侯仅有商鞅、魏冉以及范雎三人,试问如此爵位,白起难道不想得到吗?

白起之死谁之过(一代名将命陨杜邮)(6)

从白起在公元前294年的新城之战中崭露头角开始,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白起从第十级的左庶长一路升迁到了第十六级的大良造,成为了继商鞅、犀首公孙衍、首任相邦樛斿之后,秦国的第四任大良造,他的升官速度用平步青云都难以形容。

在此后的十余年时间里,白起的爵位并未有过什么变动,这也很正常,毕竟大良造已经是秦国妥妥的高级爵位,第十七级的驷车庶长、第十八级的大庶长以及第十九级的关内侯又是一般只封赏给德高望重的宗室元老,最高级的彻侯又不会轻易封赏。况且,白起的功劳还不至于被封侯。

白起本以为自己积攒够军功,便会被秦昭襄王分为彻侯,成为秦国历史上第一位真真正正以军功封侯的武将。可是,这一切在鄢郢之战后,变得扑朔迷离起来了......

公元前278年,白起攻陷楚国国都郢城,攻占了楚国半壁江山,立下不世之功,就在白起想着自己即将封侯之时,秦昭襄王却出乎意料的利用特殊的封君制度,转而将白起封为武安君。封君虽然身份尊贵,但是却也比不上封侯来得更耀眼。

白起之死谁之过(一代名将命陨杜邮)(7)

其实也很容易想通,毕竟比起将易于控制的文官封侯,将一个手握兵权,立下赫赫战功,又在军中拥有巨大声望的武将封侯,再加上内有穰侯魏冉擅权,恐怕会尾大不掉,后患无穷。

而白起仿佛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一直都在以军功不断逼迫秦昭襄王,于是这便就有了在长平之战后,白起乘胜追击,准备一举攻克邯郸,攻灭赵国的那一幕的发生。除了此时正是攻灭赵国的最佳时机,白起还想着凭借着灭国之功,胁迫秦昭襄王将自己封侯。

而秦昭襄王又岂会不知,但是此时确实也是攻灭赵国的最佳时机,一方面自己也想攻灭赵国,跨出攻灭六国的重要一步,另一方面秦昭襄王也没有理由迫使白起撤军。

这样来看,就不难想通为何秦昭襄王在范雎谏言之后,便勒令白起退兵的举动了。秦昭襄王难道不清楚范雎与白起的斗争?非也,这正是帝王心术,如此一来,在后人的眼中,有的只是范雎嫉妒白起,向秦昭襄王进谗言,使得秦国错失灭赵良机,而不是秦昭襄王昏聩无能,猜忌功臣。

而经此一事之后,白起彻底看清了秦昭襄王的面孔,使得二人矛盾彻底激化,这样一来,白起就不得不死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