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发现大学时期的自己早已走丢(为遗失物立电子墓碑)

文|高 维

提及“电子墓碑”,很多人会想到逝者的社交账号。但你可能不知道,如今也有人用它来祭奠没有生命的物品。

突然发现大学时期的自己早已走丢(为遗失物立电子墓碑)(1)

网页截图

据报道,豆瓣有个“遗失之物墓园”小组,不少成员在此为校园卡、水杯等物品“立碑”,并写下墓志铭。留言区偶尔有网友互动,成了一个小小的“悼念台”。

年轻人中总不乏新奇的“行为艺术”,前段时间,风靡高校的“电子木鱼”“纸盒狗”就备受热议。对于“电子墓碑”,可能也有人要问:谁没有丢过东西,如此煞有其事,会不会有些小题大做?的确,站在局外人的角度来看,这种做法似乎有些幼稚。但不得不说,作为一种私人化感受,情感有时是不易相通的:对于别人毫不起眼之物,于己却无可替代。

物品没有生命,不能言语,但它承载了一段段难以割舍的记忆,背后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古有诗人“托物言志”“寓情于物”,今有网友“祭物存忆”,从中寻找“突然消失在意外”里的青春线索:蓝色的玩偶,曾治愈童年的创伤;粉色的日记本,代表着逝去的友谊;一把普通的赠品勺子,见证了从校园到职场的孤独旅程……那些认真生活而又心思细腻的人,总会给物品赋予意义,将它变成记忆坐标的一部分。

突然发现大学时期的自己早已走丢(为遗失物立电子墓碑)(2)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从那些洋溢着真性情的文字中,不难看到,他们的另类怀旧,不是在表达对现实的不满,也并非为了复原过去,更多体现为一种自我审视,以及对“遗失的美好”的追忆,从而提醒自己:在未来的路上且行且珍惜。正如《小王子》中所言:“当我们开始寻求,我们就已经失去,而我们不开始寻求,我们根本无法知道自己身边的一切是如此可贵。”事实上,每个人或多或少、或深或浅,都曾经历这样的时刻,只是情绪阈值和表达方式不同:有人可以自我消化,有人需要一些“仪式感”。

显然,通过社交媒体这个“树洞”,情感更易得到共鸣,寻找新的出口。记忆之所以难忘,往往是叠加了情感,情感有时虽难以言说,但至少有人倾听。就像有的“立碑人”说:“一旦讲出来,那种执念就会慢慢消失。”“原来,有人可以理解这种痛楚。”年轻人正处在情感丰富、渴望社交的年纪,借助人与物的联结,人和人之间的共情也得以形成。

对于这种将物拟人化的“数字埋葬”,可能还会有人质疑:会不会流于形式、消解“祭奠”的严肃性?这种担心不无道理,但对于新鲜事物,还是不妨多一些宽容——无论怎么说,年轻人更关注自己的生命历程,更细致地记录曾经的小确幸,更主动地化解昔日的小缺憾,这依然是一种积极生活的体现。毕竟,为物品立“云墓碑”虽然小众,但怀旧和记录,却在我们身边时刻发生。

【作者】 高维

南方评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