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育孩子自我设限(理解关爱与合适的教育方式不会教出一个坏小孩)

永不轻言放弃,前方总有希望在等待。

——克莱门特·马修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以理解为基础,赋予爱的力量,用浸润人心灵的音乐来感化、引导叛逆少年们成长的经典教育题材电影。

如何教育孩子自我设限(理解关爱与合适的教育方式不会教出一个坏小孩)(1)

一个成功的教育典范

导演克里斯托夫·巴拉蒂别出心裁,用精简的构思体现尖锐的矛盾——性格乖张,有些邪恶但本性善良的孩子和只懂得简单粗暴,强制教育的大人之间的冲突;幽默风趣却又不失严谨的台词和旁白设计;简约甚至有些寒酸的场地;对比明显各具特色的人物刻画等等,向我们展现了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对“问题”少年教育的缩影,留待人们的是更深层次的反思。

电影主要以失败的音乐家克莱门特·马修的视角看待这些孩子们的成长。他作为整部影片的主角,也是维继与修复孩子们和大人之间关系的心灵大师和音乐大师,改变大人们对这些孩子“无可救药”的看法,也抚慰孩子们创伤的心灵,理解他们中的每一个。

全片可以分为并列的三部分:

No1.忙碌、厌恶麻烦的大人们:孩子是意外,生活才是正途!孩子们束缚的制造者

大人们的世界是复杂多变的,孩子们作为他们的“从属者”,他们一个错误的决定往往会带来灾难性后果。

在“池塘之底”,哈珊校长对待孩子坚持“反应—应对”守则,说白了就是对犯错的孩子以最直接粗暴的方式让他们认识到错误,体罚、紧闭、清洁教所是他最常用的手段。整所学校就是他升职和获得功勋的工具,不在乎其他教员和孩子们的感受。他暴虐、虚荣、势利,令所有人都感到厌恶,最终被其他教员联合起来举报其恶劣行为,丢掉了工作。

沙贝教员,前期作为“反应—应对”守则的坚定执行者,对孩子们严苛,但相比于校长就要好太多,他不追名逐利,作为小小教员时刻坚守自己的岗位。后期,在校长办公室资金被盗一事中展露了对孩子们的关爱,马修对他的评价:“他是个勇者,并认为体育和音乐是促进国家团结的要素。”

皮埃尔的妈妈,一位单身母亲,全片所有孩子家长形象的代表,总是在工作,总是在忙碌。孩子们那么长的寄宿生活中,一共出现过两次,第一次是上班前的中午急忙来校见孩子,为了工作一刻都不能耽误。在马修撒谎说皮埃尔去医院拔牙了,作为母亲居然不知道孩子的身体状况,令人吃惊。第二次是郎古卢瓦教员代数课上,和马修在院子等待下课探访,却因皮埃尔向马修丢墨水一事生气离校。

如何教育孩子自我设限(理解关爱与合适的教育方式不会教出一个坏小孩)(2)

再次被关禁闭

这三位其实基本可以囊括大人们对待孩子的各种态度了。

亲人因为工作等众多原因将孩子送往这样的学校,转身忙碌自己的事。忘记了关心孩子的成长,不知道他们渴望什么,需要什么,不担负孩子成长过程中第一教育者和引领者的角色。只是在孩子犯错时一味斥责他们,觉得孩子让他们失望,让自己丢脸难堪。

学校高层是规则的制定者,成果的检验者与收获者,只顾着自己的业绩与命令的颁发,没有真正意义上体察孩子们对于教育和生活的需求。

作为普通教员的群体,他们既能感受到孩子们的苦与乐,知道孩子们迫切的需求和心声,但是又要顾忌领导的权威,做一个敬业的“打工仔”,夹在领导和学生之间,最难做人。

孩子们被送进这样的学校,封闭是第一层束缚,最亲近的人赋予的;学校里各种规则,以“反应—应对”为代表,惩罚是第二层束缚,领导高层赋予的;规则下被压迫的天性和渴望自由的愿望久久不能实现,压抑是第三层束缚,大人们一系列“为孩子们好”的动作共同赋予的。

在大人们的眼中,只有两件事,第一,无休止卖力地工作赚钱,第二,总是以一副“这是为你好”的口吻给孩子说话,替他们做任何决定。最终的结果无论好与不好,叛逆或者乖巧,他们都认为是孩子们没有做好,而不去反省自己。当然,在这部影片中,这种结果,大多是社会大背景造成的,即法国经历了数次动乱和战争,社会环境极其不稳定,另外一小部分归咎于大人的性格和某些争名夺利的野心。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上一代希望下一代“成龙成凤”的决心依然没变。千百年来,教育的方式大多还是强迫式的,缺少了耐心的引导和以身作则。

No2.乖戾、叛逆的孩子们:想要父母的爱,想要被理解,想要自由,却依旧成了大人眼中的“问题”少年。

孩子们的世界很简单,最容易得到满足,但,总会被辜负。

皮埃尔·莫杭治,一个拥有天使脸蛋和歌喉的少年,但性格孤僻,对母亲及外界抱有一定的敌视,不愿同别人交流。在母亲第二次看他来时,对马修和母亲之间微妙的情感产生了恶感,并向与母亲坐在楼下等待的马修扔了一盒墨水。喜欢唱歌,在被校长惩罚清洁校务期间偷偷去教室一人练歌,随后马修为其开小灶单练独唱,卓有成效,但稍微有点骄躁,矛盾迸发。在伯爵夫人来校听合唱时,马修给予其尊重加入独唱,后深受感动,眼眶湿润。

如何教育孩子自我设限(理解关爱与合适的教育方式不会教出一个坏小孩)(3)

被谅解、自豪,还有第一次懂得去感激

他向往自由,希望可以被母亲理解,被教员理解,希望母亲可以常常陪伴他,但是留给他的往往是终日不见母亲身影和校长发泄怒火的无尽惩罚。影片中忧郁的眼神和叛逆倔强的性格给人深刻的印象。

佩皮诺,父母在战时双亡,但仍然坚持认为星期六爸爸会来学校接他的可怜的小个子男孩。胆子很小,经常被其他孩子欺负,就连吃饭和睡觉也要交钱,后来马修开创合唱团,担任其助理,最终被马修收养。

这是一个严重缺爱的孩子,不是一句玩笑话。每天在大门口等待父亲来接他的小小身影,幼小的年纪承受了多少同龄人无法体会的酸楚,当然,在他看来只要爸爸来接他就是好的,就是他最大的幸运。

蒙丹,一个对父母和外界极度仇恨的问题少年。在前一所学校使教员受重伤,后被管教,接着来到了“池塘之底”,欺负弱小,和老师顶杠,偷沙贝教员的手表,后来因为校长的十万法郎被偷而误捕,结尾处为报复校长,点燃了校舍。

从中看来,劣迹斑斑,对这个世界抱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把之前捅伤教员的“事迹”毫无波澜地向郭邦诉说,差点致人于死地,在他看来,只是一种报复的快感,有些冷血,甚至让人寒颤。

一群缺乏父母关爱的少年生活在一个冷峻规则笼罩下的封闭式校舍里,就像关在笼中的小鸟。丧失了自由,失去了童真,分不清好坏善恶,但和大人们一样同样有着被理解的需要。他们得不到塑造三观的正确引导,每天不是捉弄别人就是走在被别人捉弄的路上,他们是一群被世界遗弃的孩子。

No3.心存善意,宽解包容的心灵大师:所有人都觉得孩子们无药可救的时候,带给他们音乐,让灵魂升华。

如何教育孩子自我设限(理解关爱与合适的教育方式不会教出一个坏小孩)(4)

伯爵夫人来校时,孩子们深情演唱

从初到“池塘之底”,一次次遭遇捉弄,到组建合唱团练习唱歌,最后在伯爵夫人面前指挥孩子们献上他们自己美丽歌喉演唱的音乐,马修想要改变这群孩子的初衷未曾改变。

初识这些调皮捣蛋甚至有些邪恶的孩子,还有那个只懂得为自己谋权谋利的校长,都让马修觉得心惊胆战。“哈珊让我害怕,这阴森的建筑让我害怕,甚至这些孩子都让我害怕。任何时候我都觉得他们会跑进我的房间来谋害我!”足以说明这一切。

是什么让马修有了想要坚持下去的勇气?我觉得是孩子们在课堂上填写的自己梦想的卡片,还有马桑大叔在医院里向他说的那一番话,这些孩子本性并不坏,只是需要被理解罢了。

一次次善意的为孩子们在校长面前开脱“罪名”,马修用他自己特有的方式来教育感化这群少年。对于乐格克伤害马桑大叔一事,他选择不向校长揭发,而是让他去照顾马桑大叔直至治愈出院。这一点就是要让乐格克深刻认识到自己做事的后果,以最直接且具有冲击感的近距离接触,使他看到马桑大叔的痛苦,为他的恶劣行为作出忏悔。事实上,效果很明显。在对待郭邦偷校长钱财这件事上,马修采取了相同的举措。

一种不伤害孩子自尊,却又让孩子能够深刻认识自己行为带来严重后果的引导性教育方式,我们是赞许的。

通过这一件件维护孩子的事迹,让孩子们觉得马修并不像其他教员那样严厉,降低了孩子们的戒备心理,同时也是一种言传身教。只是在当时孩子们这样的年纪,他们或许还理解不了。相信多年以后,他们会明白马修的苦心,这又是一种影响深远的教育。

和孩子们的心离得更近了,就懂得他们需要什么。

孩子们有很多都喜欢唱歌,喜欢音乐。组建的合唱团,一次又一次乐此不疲的练习,这群少年脸上有了更多发自内心童真的笑。对于不会唱歌的佩皮诺,马修让他做助理,唱歌跑调的郭邦,则成了乐谱家。合唱团的每个人都有事可做,每个人都不是局外人。这是一种尊重。

把这种尊重演绎到极致的是在伯爵夫人来校观看合唱团表演的一幕。轮到皮埃尔独唱部分时,马修当着所有人的面,转身向立在柱子旁的皮埃尔连续做出了两次请的动作。当悠扬的歌声荡漾在演奏厅里,马修读懂了皮埃尔的眼神,自豪、被谅解后的欢乐,还有浓浓的感激。

这一幕是我认为本片最成功之处,感情很自然地流露而出,一霎间,就成长了,不管是对于皮埃尔还是我们。

音乐的魔力,足以使一个人对未能感觉的事有所感觉,对理解不了的事有所理解,使不可能的事变为可能。这是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说过的话。

是的,是音乐改变了这群孩子,给他们最需要的慰藉和温暖。但,我想说的是,真正改变孩子们的,是马修,或者说是马修的教育方式。

并行的三部分毫不冲突,契合的令人很舒服和谐。流淌在一幕幕间的优美的旋律也是本片的亮点,不同于其他影片配乐,直击人的灵魂,沁人心扉。

如何教育孩子自我设限(理解关爱与合适的教育方式不会教出一个坏小孩)(5)

最可爱的合照

本片的教育意义是浓厚的,深远的

第一点,我们不应该以自己的思维和处事方式去要求孩子,苛责他们。在他们三观还没有建立完全的时候,怎么可能会理解一个三观健全的人的思想。

第二点,孩子小的时候,最需要父母的陪伴。这个时候,是他们心灵最为脆弱的阶段,他们需要爱、呵护,需要被细心照顾,还有一定程度上的理解与尊重。否则,一部分会变成大人眼中的“问题”少年。

第三点,教育要用和谐有效的方式。每个小孩都有各自的个性,用相同的方法去教育不同的人,有一大部分可能会适得其反。先贤孔子的“因材施教”和现如今推行的“素质教育”理念,与本片中马修的教育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孩子之于我们意味着希望。太阳每天是新的,孩子每天也是新的,好的教育方式,设身处地的理解关爱他们,坏小孩也会变成好小孩。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