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一个富家子打井(散文打井绳杜遂东)

唐代一个富家子打井(散文打井绳杜遂东)(1)

文/杜遂东 图/网络

打井绳,是我村四十年前最红火的职业。

井绳,顾名思义就是用于从井中取水的绳子。过去没有自来水管,也没有压水井、潜水泵等之类的取水工具,村民吃水都是从公共的水井中用绳子系上桶之类的器具取水。每个村庄的村头都有几眼水井,供附近的村民取水,井绳自然也就成了抢手货。

那时,我村是十里八乡中用树根打制井绳最有名气的,常常有人从很远的地方跑来购买。我村打制出来的井绳具有结实、光滑、耐磨损、品类多的特点,很受好评。

井绳,只是个统称,也可以用作他途。(就是现在,在我村六七十岁的人,有时还常常把平时用的绳子口误地说成“井绳”而不自知的。)纤细而长的叫单揽绳,是在车子上装载东西时用来捆绑的;比大拇指稍粗,有一丈二三长的叫井绳,一般专用于从旱井中取水;还有儿童胳膊粗细的绳子,叫做絙,是用来荡秋千或抬丧架的。

打井绳工序很多。首先要获取原料——树根,柳树、榆树、杨树的根都行,最优质的当属柳树根,绵软而有韧劲。人们常常跑到远远的地方去寻找出树的人家,帮人把根刨出,截成一米左右的段,按斤数给人钱后带回家。刨树根是个体力活,树根伸到哪里就挖到哪里,我们把这叫做“撵根”。

带根回家后该第二道也是累又有点儿险的工序----砸根。砸根的工具需要有大、中、小木棒槌和大大小小的石磙,这样可以针对粗细不等的树根。有的树根大腿粗细,需要一个人两手搂住放在石磙上,另一个人高高举起大木棒槌一下一下地砸,砸完一端再砸另一端。赶到不小心砸偏的时候就危险了,离扶根的人近了可能被砸到,太靠前端又可能被砸飞的根把扶根的人震倒。把砸软的根扯成大大小小的条,这叫根劈子。

做好根劈后就到显露技巧的时候了,也就是排劈。用小木棒槌在小点儿的石块上把根劈慢慢敲打。一手持劈,一手拿槌,不紧不慢,不轻不重,一下一下直到根劈子松散为止。寒冷的冬夜,清脆地排根劈声此起彼伏,从深深的地窨子和胡同里传出,绵长悠远,甚为动听。

排打好的根劈要撕成绺才行。大人都是用手撕扯,帮工的小孩力气小,往往用两手抓住根劈用嘴咬开个口再撕扯。根劈的味道并不好,苦苦的,咸咸的。

冬天太冷,几户人家联合起来,就在周边宽敞处挖一个大大的深坑,上面用长长的树干做横梁,放上玉米秸之类的东西,再压上一层厚厚的黄土,地窨子就建成了,异常暖和。到了晚上,大人们就坐在那里用扯好的根绺拧成手指粗细的绳子,一圈圈盘好,匀称称,白生生的。

把一盘盘拧好的绳子搬到绞车旁,打绳开始了。这时需要三个人配合才行,把拧好的绳分两次挂在独钩绞车上,另一端则是一排四个绞钩,这样四股绳中间被一个叫拢槌的东西连在一起,排钩这端用力地朝一个方向绞动,四股绳各自越绷越紧,快差不多时,独钩那端便朝反方向用力绞动,中间的人跟据绞的快慢把持着拢槌向前,走到头时绳子便打成了,最后把绳头一挽算完工。

打好的绳子还需要在太阳下暴晒,被阳光晒透后的毛刺则极为干燥,两个人便将两根绳子绕在一起,一人一端,两手分别抓住两根绳子的两头,用力磨擦起来,很快绳子就变得光滑滑的了。这是最后一道工序,叫作磨绳,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抛光。磨绳是最惹人烦的,因为天气越热,毛刺就越干燥、焦脆,才更容易磨掉。回味起来,一身的汗水粘上飞溅的毛刺,那个滋味真难以形容。

本来只能用于烧火的树根,经过砸、排、撕、拧、绞、磨后,竟然变成了美观耐用的绳子,真可谓变废为宝了。

做好的绳子要拿到集市上才能换到钱,有时为了卖个好价钱,就半夜起床,扛着绳子步行到几十里外的庄寨、菏泽东北角的大集去售卖。

每每想到这些,便不由得为他们的艰辛付出而泪下,同时也为劳动人民的智慧而赞叹不已!

家乡打井绳,也该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了吧!可惜将要失传了……

【作者简介】:杜遂东,正高级中学语文教师,热爱文学,喜欢写作,部分作品曾在“学习强国”、《牡丹教育》、齐鲁壹点等网络平台和刊物上发表。

唐代一个富家子打井(散文打井绳杜遂东)(2)

葵邱书院 投稿邮箱:kuiqiushuyuan@163.com

壹点号葵邱文学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