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历史照亮未来的心得体会(让历史之光照亮前进之路)

□王付增

  秋日之太行,峰峦叠嶂,层林尽染,千百年间的地质演变经过夏季烈日的烘烤和秋风劲吹般的洗礼,为本就雄伟的太行山增添神韵。11月1日至5日,跟随院党史学习教育的脚步,来到故乡林州红旗渠畔,追寻先人足迹、重温艰苦岁月、传承奋斗精神、砥砺初心使命。

让历史照亮未来的心得体会(让历史之光照亮前进之路)(1)

  位于太行山东麓的林县,历史上是一个穷苦大县,水贵如油、土地荒瘠,林县人为缺水找水盼水世代煎熬。新中国成立后,为解决吃水难题,在党的带领下,10万林县英雄儿女走进太行山,靠着一锤、一铲、两只手,逢山凿洞、遇沟架桥,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削平1250个山头,凿通211个隧洞,架设152座渡槽,在壁立万仞、千峰如削的太行山上建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红旗渠的壮举至今屹立在在太行山腰间,像一条高挂云端的彩带日夜从千里之外的浊漳河穿山引水。我每次走近红旗渠,都会感受到有一种蓬勃的朝气激荡着我的心灵。这是一种巨大的心灵震撼,尤其是当你游离在太行山间,触摸着悬崖峭壁上的紫红色岩石,凝望着这座靠人工双手打磨、重新安排的山河壮举,你就会发现世上原本没有什么困难能够超越如此之苦,没有什么业绩不是人们奋斗不可为,没有什么目标不是人民努力达不到。

让历史照亮未来的心得体会(让历史之光照亮前进之路)(2)

  伟大的时代创造伟大的事迹,伟大的事迹背后都有伟大的人民去创造。走遍河南山和水,至今怀念三书记。群众眼中所说的三书记指的是兰考的焦裕禄书记、辉县的郑永和书记,还有就是林州的杨贵书记。提起红旗渠不得不提杨贵,在红旗渠展览馆,我曾经看到有这么一段话,“如果红旗渠水不能从山西顺利引入林县,那么红旗渠工程就是一场劳民伤财的工程,我和县长李贵将会从太行山上跳下去,以死谢百万林县人民。”说这话的,正是时任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当时,由于没有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人们不断质疑修好后的水渠能不能从山西借势引水,杨贵老书记以一个共产党人背山求水的勇气和担当响亮地回应了人们的质疑,坚定了人们走向胜利的信心和勇气。什么是共产党人的情怀,在杨贵书记身上,我读到了责任和担当。这份责任是一个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向难而生的抉择,这份担当是重新安排林县河山勇毅前行的伟岸壮举。正是有这样的情怀,才能将千百年来顺势而下的浊漳河逼水上山,在太行山群山峻岭间哗哗流淌1500公里、滴滴滋润寻常百姓人间烟火,在土地荒寂的太行山间点亮朵朵希望之光。

  在太行山的红旗渠青年洞,你会发现每一段渠首的青石上都刻有一块责任状,上面明确写明了当年修渠的公社、修渠的时间、修渠的长度以及修渠渠道责任人。在红旗渠沿岸神工铺,你能看见当年修渠人,天为被石为床,山川卷帘、星月为榻,劈山凿石、抬纤夯土的劳动画面。在话剧《红旗渠》中,你能听到当年修渠人经常说的一句话“饭要吃好、活要干好”。为什么太行山间红旗渠的能够创造六十年不倒的人间奇迹?在太行山间的流淌的红旗渠水中、在那群垒石夯土的修渠民工身上,我们又读到了责任和担当。林县的老一辈人为了子孙后代不再吃苦受罪,在党的领导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不等不靠,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十年辛苦,用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执着韧劲,换取了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的历史丰碑。风雨侵蚀五十年,这期间无数的草木枯荣,无数的山石风裂,但这份责任和担当随着红旗渠工程的坚固耐用传承至今。

让历史照亮未来的心得体会(让历史之光照亮前进之路)(3)

  抚今追昔鉴往知来。当前,人民法院工作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改革关键期。为民司法执掌人间生死自由、权衡世道利益得失,关乎民间疾苦、责任重于泰山。司法的过程也是“修渠”的过程,司法的工程更要像红旗渠那样坚固不倒,否则即是“劳民伤财”、就会损民害己。我们应该像修渠人一样,在司法不同的岗位上勇于担责、敢于担当,以最高的标准要求自己,解决好一个个人民心中的烦事难事,努力把每一笔案件精准锻造案件事实基石,挖掘自身所学努力划分清案件的法律责任,敢于在一个个大大小小的卷宗中为人民背书,用一把心尺丈量是非曲直,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司法案件中能感受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