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涛最惊艳的一首诗(才女薛涛的一首五绝)

昨天,有一位朋友留言:很喜欢薛涛的诗,但是她写的《风》读不太懂,让我帮忙想一想。

这首诗确实写得比较含蓄,但是只要我们理清诗人的行文脉络,也很容易读懂。

《风》(薛涛)

猎蕙微风远,

飘弦唳一声。

林梢鸣淅沥,

松径夜凄清。

李峤有一首同名诗,很出名,您肯定读过。

解落三秋叶,

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

入竹万竿斜。

李峤的诗通俗易懂,通过夸张的手法把“风”描写得很形象。

有人把这两首诗放在一起比较,并认为薛涛的诗比不上李峤的诗。

您觉得哪一首写得更好呢?

您先把答案放在心里,我们读完之后再来看。

薛涛最惊艳的一首诗(才女薛涛的一首五绝)(1)

蕙兰

  • 1、猎蕙微风远

猎,掠过。

蕙,一般指蕙兰,气味很香。

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微风掠过蕙兰,飘向了远方。

是不是很简单?

但您有没有觉得很奇怪:诗人为什么不写微风掠过其他植物,而是偏偏掠过蕙兰?

显然,诗人想要突出这个“蕙”字。

蕙兰,有一个明显特点,就是气味香。

所以微风掠过了蕙兰,肯定也会把蕙兰的香味带到远方。

很多人读到这里,就没有继续往下思考了。

如果诗人是男人,可能就真的没有其他含义了。

但是,诗人是一位才女。

而蕙兰,恰恰又常常用来比喻女子高洁的品德。

这就隐藏了很深的含义。

您再品味这一句,微风掠过蕙兰,难道只是把蕙兰的香味带到了远方吗?

很明显,诗人心里想着,这微风或许能把自己高洁的品德也带到远方。

那么,诗人为什么希望自己高洁的品德能随着微风去远方呢?

我们继续读下一句。

薛涛最惊艳的一首诗(才女薛涛的一首五绝)(2)

古琴

  • 2、飘弦唳一声

唳,指鹤、雁等鸟高亢的鸣叫。

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风)飘到琴弦上,好像发出了鹤唳声。

这句话是不是很难理解?

诗人为什么又写到琴弦,还发出了鹤唳声?

很多人读诗,喜欢把每一句单独拿出来理解,不注重诗歌的整体以及诗人的行文脉络。

这是读不懂诗人感情的一个主要原因。

您想想,诗人刚才还在心里想着,希望微风能把自己高洁的品德带到远方,很显然,诗人的视线也在远方。

那么她为什么会把视线转移到近处的琴弦呢?

就是因为这一声鹤唳。

这一声鹤唳,让诗人突然一惊,猛然转头看向发出声音的琴。

这样理解才符合上下文的语境。

琴,又有什么含义呢?

您想想看,一般的女子,怎么可能会弹琴呢?

这说明诗人不一般。

如果“蕙”是比喻诗人具有高洁的品德,那么“琴”就比喻诗人具有出众的才华。

诗人既有高洁的品德,又有出众的才华,但是诗人为什么希望微风能把自己的品德带到远方呢。

我们继续读第三句。

薛涛最惊艳的一首诗(才女薛涛的一首五绝)(3)

落叶

  • 3、林梢鸣淅沥

淅沥,指风吹落叶声。

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风吹过树林,传来了淅沥的落叶声。

您看,诗人的视角又发生了改变。

听到了淅沥声,她自然又把视线转移到了林间的树梢。

“淅沥”这个词很有意思,可以形容雨,也可以形容风,但形容风的时候,通常和落叶有关。

显然,诗人听到了“淅沥”声,她肯定知道树梢的黄叶又掉落了不少。

那么她为什么会关心落叶呢?

落叶的特点也很明显,意味着美好的事物已经逝去。

我们再联系前两句,诗人高洁的品德和出众的才华,也是美好的事物。

而诗人身上的美好事物,会不会也像落叶一样逝去呢。

您看,“落叶”引发了诗人对自己的担忧。

那诗人该怎么办呢?

有两种办法:

(1)在短暂的青春年华里,向更多的人展示出自己的品德和才华,不留下遗憾;

(2)寻找能“让美好事物永/不逝去”的方法。

现在我们再来回答,诗人为什么希望自己的品德随风飘到远方?

这就很简单了,因为她想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自己的品德和才华,也就是渴望能得到别人的赏识。

但是这种愿望什么时候能实现,诗人的心里是没底的。

所以她才特别担心,自己的品德和才华会像落叶一样逝去。

那么,有没有能“让美好事物永/不逝去”的方法呢?

我们继续读第四句。

薛涛最惊艳的一首诗(才女薛涛的一首五绝)(4)

松林

  • 4、松径夜凄清

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风吹过夜晚松林间的小路,让人感到凄凉冷清。

这句话是不是很奇怪?

诗人为什么夜晚还要到松间的小路上呢?

因为她在寻找能“让美好事物永/不逝去”的方法。

而松树,是常青树,它不会像落叶一样逝去。

您看,诗人来到松林间,就是想找到松树常青的秘密。

结果她一直待到夜晚,还是没找到。

不仅没找到,这时候一阵微风吹过,反而让她感到格外凄凉冷清。

为什么?

因为她孤独,没有人能够赏识她。

您看,诗人本来想寻找“让美好事物永/不逝去”的方法,结果却又一次感受到了凄凉和孤独。

  • 5、整首诗的脉络梳理

首先,诗人心里很孤独,渴望自己的品德和才华得到别人的赏识;

其次,诗人听到落叶声,担心自己的品德和才华会像落叶一样逝去;

结尾,诗人想找到“让美好事物永/不逝去”的方法,结果却又一次感受到了凄凉和孤独。

您看,这首诗的行文脉络是不是非常清晰?

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把“风”当做媒介,不停地转换视角(从蕙兰到远方,转到琴,再转到落叶,结尾转到松林),而自己的感情也在随着视角的转移而变化。

可见,诗人的感情具有连续性,如果我们只是盯住其中的一个视角,不管怎么读,都很难读懂诗人的感情。

这就是因为没有理清诗人的行文脉络。

我们现在再来看,这首诗和李峤的诗相比,哪一首写得更好呢?

李峤的诗,虽然也有视角的变化,但是只写出了风的特点,人物的感情明显没有薛涛的诗这么含蓄,这么真挚。

我认为,薛涛的这首诗更耐读。

您认为呢?

欢迎留言哦。

站在诗人的角度来读诗,我是沉于古诗,欢迎关注我,我每天都会为您解读一首古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