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两对半确定得了乙肝 两对半到底怎么看

乙型肝炎为乙型肝炎病毒所致的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一种传染病,主要经血液、体液等胃肠外途径传播。临床上以疲乏、食欲减退、厌油腻、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病例可出现黄疸、发热。多呈慢性感染,少数病例可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细胞癌。

从乙肝到肝癌只有三步!

如何通过两对半确定得了乙肝 两对半到底怎么看(1)

  乙肝就是一场发生在肝脏上的战争,慢性乙肝就是这样一场你争我夺的拉锯战。长期战乱使得肝脏组织反反复复发生炎症,坏死,肝脏在自我修复的过程中不断纤维化,最后逐渐形成肝硬化。

如何通过两对半确定得了乙肝 两对半到底怎么看(2)

  肝硬化是肝癌的高危因素,约80%-90%的肝癌患者都有乙肝以及肝硬化的背景,此外,肝细胞加快再生的过程中基因突变也可能诱发肝癌。慢性乙型肝炎逐步发展成肝硬化,到最后发生癌变,就成了最常见的“乙肝三部曲”发病模式。

不是所有慢性乙肝患者都会癌变!

如何通过两对半确定得了乙肝 两对半到底怎么看(3)

  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以后,可能出现两种结局。一部分人通过免疫系统清除HBV,从而产生乙肝抗体,这是自然自愈,也可能通过药物辅助治疗,实现乙型肝炎的治愈。另一部分人,不管是否有药物的治疗,持续感染HBV超过6个月,人体仍不能完全清除HBV,则转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或乙肝病毒携带者。

如何通过两对半确定得了乙肝 两对半到底怎么看(4)

  我国约有10%左右的人口感染并携带乙肝病毒,其中有一小部分会发展成为慢性乙肝。在这些慢性乙肝患者中,又只有一小部分会发展成肝硬化(肝纤维化)。最后,只有10%左右的肝硬化患者会发展成原发性肝癌。所以肝癌患者有90%的乙肝背景,但并不是90%的乙肝患者会患上肝癌。

哪些人面临慢性感染的风险?

如何通过两对半确定得了乙肝 两对半到底怎么看(5)

感染转为慢性的可能性取决于一个人被感染时的年龄。感染乙肝病毒的年龄越小,转为慢性感染的机会越大

如何通过两对半确定得了乙肝 两对半到底怎么看(6)

婴儿:80%-90%

如何通过两对半确定得了乙肝 两对半到底怎么看(7)

儿童(6岁前受到感染的):30%-50%

如何通过两对半确定得了乙肝 两对半到底怎么看(8)

成年人:<5%

乙肝三大传播途径

如何通过两对半确定得了乙肝 两对半到底怎么看(9)

如何通过两对半确定得了乙肝 两对半到底怎么看(10)

01

.母婴传播

母婴传播是主要传播方式,包括宫内感染、围生期传播和分娩后传播。宫内感染主要经胎盘获得,可能与妊娠期胎盘轻微剥离有关;

经围生期传播或分娩过程传播是母婴传播主要方式,由于婴儿因破损皮肤或黏膜接触母血、羊水或阴道分泌物而传染;

分娩后传染主要是由于母婴间密切接触导致。在我国母婴传播较多,人群中表面抗原阳性的乙肝病毒携带者中,大约有30%是由于母婴传播所致;

02

.血液传播

血液中乙肝病毒含量较高时,微量污染血进入人体即可造成感染,如输血或血制品、共用注射器、手术、针刺、血液透析、器官移植等。少部分情况下,可能因为皮肤黏膜破损出血而传播,如共用剃刀和牙刷;

03

.性传播

乙肝患者及携带者的体液中含有乙肝病毒,与乙肝病毒阳性者发生无防护性接触,特别是有多个性伴侣者,感染乙肝病毒危险性可增高。

基本公卫服务宣传平台,赞208

慢性乙肝患者的治疗

如何通过两对半确定得了乙肝 两对半到底怎么看(11)

乙肝患者的最终归宿未必都是肝硬化或者肝癌,只有极少数的患者演变为肝硬化或肝癌,乙肝携带者中有8-10%可自然血清阴转,约86%左右的可维持慢性携带状态,有3-4%将向慢性迁延性肝炎或者慢性活动性肝炎演变,其中的10%仍可能自愈,75%的患者长期处于慢性化阶段,15%的患者在免疫机制紊乱、胡乱使用药物、严重的心理压力、生活规律失衡的情况下,最终发展成肝硬化或肝癌。

慢性乙肝治疗包括抗病毒、免疫调节、抗炎保肝、抗纤维化合对症治疗,其中抗病毒治疗是关键,长期规范的抗病毒治疗能够有效抑制乙肝病毒复制,延缓疾病进展。

如何通过两对半确定得了乙肝 两对半到底怎么看(12)

血清乙肝病毒DNA阳性、谷丙转氨酶正常患者,如有以下情形之一,则疾病进展风险较大,建议抗病毒治疗:

1.肝组织学显示明显的肝脏炎症或纤维化;

2.谷丙转氨酶持续正常(每3个月检查1次,持续12个月),但有肝硬化或肝癌家族史且年龄>30岁;

3.谷丙转氨酶持续正常,无肝硬化或肝癌家族史但年龄>30岁,行肝纤维化无创诊断技术检查或肝组织学检查,存在明显肝脏炎症或纤维化;

4.有乙肝病毒感染相关的肝外表现,如肾小球肾炎、血管炎、结节性多动脉炎、周围神经病变等。

抗病毒治疗需要长期坚持,同时患者需要保持良好的依从性,定期检查,预防和及时治疗肝硬化、肝癌及其并发症。

如何通过两对半确定得了乙肝 两对半到底怎么看(13)

乙肝患者如何进行健康管理?

已有临床研究表明,HBV感染者罹患肝癌的几率比HBV阴性者要高11倍。因此,乙肝阳性的患者一定要做好健康管理,呵护我们脆弱的“肝宝贝”。

乙肝患者需要健康饮食、生活规律及定期体检。这里重点提醒的就是定期体检,包括乙肝五项、HBV-DNA、肝功能和肝脏超声等检查。如果已经有肝硬化的表现,则需要进一步检测甲胎蛋白、肝脏纤维化指标。

如何通过两对半确定得了乙肝 两对半到底怎么看(14)

需要注意的是,症状不能判断乙肝疾病的严重程度,检测结果与临床症状联系也可能不密切。例如有的肝炎患者转氨酶非常高,但身体上只是感觉疲乏,误以为是熬夜等造成的,甚至有一部分患者没有任何感觉。有的患者症状严重,但是检测指标显示炎症轻微,这可能是心里因素导致的癔症。

综上,乙肝患者不能盲目相信自我感觉,做好健康管理的关键就是定期体检,外加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了上面的这几点,就可以将HBV感染对健康的影响降到最低。

如何通过两对半确定得了乙肝 两对半到底怎么看(15)

乙肝患者可以生出健康的宝宝吗?

当然可以!

不过,要做一个特殊的步骤!

母亲有乙肝的话,医生一般会建议:在宝宝出生后12小时内接种一针乙肝疫苗以及乙肝免疫球蛋白来阻断母婴传播。

然后在后续的 1 月龄和 6 月龄分别接种 1 剂乙肝疫苗,从而达到充足而持久的保护。

如果母亲没有乙肝的话,一般情况下不需要打免疫球蛋白,只需按规定时间接种3针乙肝疫苗即可。

基本公卫服务宣传平台,赞60

乙肝两对半,检查结果这样看

如何通过两对半确定得了乙肝 两对半到底怎么看(16)

如何通过两对半确定得了乙肝 两对半到底怎么看(17)

如何通过两对半确定得了乙肝 两对半到底怎么看(18)

如何通过两对半确定得了乙肝 两对半到底怎么看(19)

如何通过两对半确定得了乙肝 两对半到底怎么看(20)

如何通过两对半确定得了乙肝 两对半到底怎么看(21)

如何通过两对半确定得了乙肝 两对半到底怎么看(22)

最有效的乙肝预防方法

如何通过两对半确定得了乙肝 两对半到底怎么看(23)

乙型肝炎主要通过血液、性传播、母婴垂直传播。我国是肝炎大国,乙肝感染高流行国家,据估计,现有HBsAg流行率为5%-6%,慢性HBV感染者约7000万,每年近30万人死于乙肝相关肝硬化、肝癌等疾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围生期和婴幼儿时期感染HBV约90%和25%-30%发展为慢性乙肝,5岁以后仅5%-10%发展为慢性乙肝。

因此,婴幼儿防控是预防乙肝的重点,目前接种疫苗是预防HBV感染最有效的方法。

如何通过两对半确定得了乙肝 两对半到底怎么看(24)

乙肝疫苗接种Q&A

Q:成年人有必要打乙肝疫苗吗?

A:有必要!对成年人而言,性生活、修足、文身、扎耳洞等都有可能感染乙肝,我们在重视儿童防护的时候也不要忘记自我保护。接种乙肝疫苗不仅是保护自己,还是为了保护家人。

Q:乙肝五项显示正常,需要去打乙肝疫苗吗?

A:看情况。乙肝五项显示正常有多种可能,既可能是没有感染乙肝没有保护能力,也有可能是有保护能力,所以要根据抗体的数量来判断是否要打乙肝疫苗来增强保护能力。

Q:打完乙肝疫苗还会被传染吗?

A:可能!在注射乙肝疫苗后要产生足够的抗体才能保护我们免受乙肝病毒感染。所以在打完乙肝疫苗后和几年后都要检查抗体数量,当乙肝表面抗体<10mIU/ml,就需要考虑补打疫苗,否则就可能被传染。

如何通过两对半确定得了乙肝 两对半到底怎么看(25)

Q:乙肝疫苗打一次就能管一辈子吗?

A:不是!接种乙肝疫苗后,有抗体应答者的保护效果一般至少可持续 12 年。当乙肝表面抗体<10mIU/ml,可能无法有效防御,可以进行加强接种。

Q:接种乙肝疫苗会有哪些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A:乙肝疫苗非常安全,仅非常少的人在疫苗注射部位有轻微反应,包含压痛、局部红肿。还有一些人在接种后可能出现轻度发热、恶心、头痛等症状。安全起见,接种后出现其他症状后也可咨询专业医生。

Q:接种乙肝疫苗有什么禁忌吗?

A:已经感染乙肝及曾经感染过乙肝病毒的恢复者一般不需要注射乙肝疫苗,发热、既往有过敏史、患有急慢性严重疾病者也都不建议注射。

Q:打完乙肝疫苗需要注意什么?

A:注意注射部位不要沾水,同时保证饮食和睡眠质量。最关键的是,为了保证人体产生了足够的抗体,要去检查是否接种成功。

Q:国产疫苗和进口疫苗有什么区别?

A:不用纠结乙肝疫苗是选国产的还是进口的,我国市场上的所有乙肝疫苗,无论是国产的还是进口的,均经过权威部门检测,质量合格,在安全性和有效性上都有保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