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摆脱疲劳的自救指南(赶走疲劳活力每一天)

这个世界上谁是最爱你的人,有人说是父母;有人说是爱人;还有人说是孩子……而最正确的答案却是你的身体。

有没有发现,每次在生病之前,都有过身体某个部位疼痛,甚至整个人都很疲劳。

而疲劳是每个人都有过的切身体会,那种身体不断往下沉,大脑不停使唤,拖住你脚步不能前行的无力感,全靠毅力与之对抗。

很有人都误以为疲劳只是因为工作、生活、学习太累,而没有把疲劳本身当回事,更不知道这是身体向你表达它的关爱之情。

它以疲惫的姿势到来,就是为了提醒你该改变自己的作息时间、饮食方式甚至生活方式,避免病痛的光临。

因为对疲劳的忽略,全球每年有74.5万人过劳死,而且呈现越来越严重的趋势。过劳死最先出现在日本,而后向全球爆发。疲劳已然成了亚健康,轻则影响生活工作,重则危及生命。

一套摆脱疲劳的自救指南(赶走疲劳活力每一天)(1)

前不久,某电商平台一个23岁的女孩加班猝死,如花似玉的年纪,让多少人唏嘘不已。

面对疲劳我们的认知到底存在哪些误区,又该如何休息让身体得到恢复?

不如看看这本书《疲劳自救手册》,带我们重新了解身体释放的信号——疲劳。

一套摆脱疲劳的自救指南(赶走疲劳活力每一天)(2)

它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影响人们生活的?我们又改如何改变疲劳的症状,书里面都有答案和切实可行的方法。

这本书由英国玛丽伯吉斯和特鲁迪查尔德共同著作。

玛丽伯吉斯是行为治疗师,为包括慢性疲劳综合征在内的严重疲劳症患者提供治疗20余年。除临床工作外,她还一直从事研究和开发工作。

特鲁迪查尔德是伦敦国王学院的一名认知行为心理治疗教授,她在疲劳领域的临床和工作中沉浸了近30年,开创了针对慢性疲劳综合征的认知行为疗法。

一 什么是疲劳?

用一个词形容疲劳,你会想到什么?虚弱、无精打采、有气无力还是精力不足?

其实疲劳不仅仅是这些表现,它还隐藏在许多疾病中,如:慢性疼痛、甲状腺问题贫血和癌症等。而与疲劳最相关的问题是会引发慢性疲劳综合征,也就是我们说的神经衰弱。

一套摆脱疲劳的自救指南(赶走疲劳活力每一天)(3)

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最主要的症状是持续性的身心疲惫,除了疲劳,还有各种疼痛,对光线和噪声敏感。注意力不集中、健忘、上秒做的事下秒就忘记。睡眠质量差,头晕眼花,经常性感冒……

这些看似每个人都有,但持续性的疲劳其实已经属于疾病的一种,而且疲劳多与感染病毒有关系,并且需要治疗。

长期在疲劳状态下的人还容易引发其他疾病,并且心理也变得积极脆弱,容易走到崩溃边缘。

2011年聚龙影视传媒副经理兼模特的艾薇薇,一个极具才情的花样少女,在身体极度不舒服又特别累的情况下依然坚持工作。

她忽视了疲惫让她停下来的信号,最终突发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从发病到去世不过8天,而她原本可以在世间享受更多的美好,但生命却永远停在了22岁。

书上也讲到了一位爱运动在校学习成绩也出色的本,因为过于忙碌,不注重休息从而患上腺热。

平时工作能力突出的他,因为疲劳的原因,不得不一直换工作,最后被迫辞职,接受治疗后才让工作和生活重新步入正轨。

一套摆脱疲劳的自救指南(赶走疲劳活力每一天)(4)

疲劳不仅不能忽略,平时更要遵从身体的抗压能力,及时看到疲劳的存在。了解疲劳产生的原因,并给自己时间调整、休息和恢复。

二 不懂得休息的危害

平时不管我们生病还是疲劳,亲人朋友的关怀和医生的叮嘱都少不了一句多休息,好好休息。可见休息是治愈一切疾病和疲劳不可或缺的一种方式。那怎样才算休息呢?

很多人理解的休息是躺下来或者多睡觉,少运动,少工作,少劳动……

而事实是很多人都是越休息越累,越睡越不清醒,越闲着越全身疼痛,反而比不休息还疲惫。非但没有缓解疲劳,反而加重了症状。

百度百科给出休息的解释是:

在一定时间内停止活动使人从生理上和心理得到松弛,它是一个消除或减轻疲劳,恢复精力的过程。

这里给出的限制条件是一定时间,生理和心理得到松弛,两者都达到了才算休息。

比如染病康复后就如常活动,或立即恢复到原来的活动水平,那么恢复期反而更久,甚至危及生命。

虽然在染病时是休息的状态,然而病愈后的立即行动,却会让身体超负荷工作。

前“可米小子”安钧璨在2013年被诊断罹患癌症,本来病情得到了控制。但他在身体状况好起来之后就拼命工作,最终因休息不足导致肿瘤复发,复发1天就撒手人寰,年仅32岁。

休息是一门大学问,懂得休息才能让我们从疲惫中走出来,从容地面对生活,也才有资本实现自己的梦想。

一切不以身体为前提的工作、生活、学习,都是对休息的耍流氓,对生命的侮辱。

一套摆脱疲劳的自救指南(赶走疲劳活力每一天)(5)

既然休息需要时间是不是休息得越多越好?这个也是伪命题。当我们感染急性病或感染病毒时,短时间休息才是正确的做法,休息时间越长反而有损健康,引发其他问题。

首先会影响我们的肌肉功能的变化,长期不活动的人肌肉中活跃的细胞线粒体减少,从而导致乳酸的产生,进而限制肌肉的功能,这也是为什么疲惫的人总是全身酸痛。

并且对活动或锻炼的耐受性下降,越来越懒怠动弹。其次心血管会出现衰退。书上说:

卧床1-2 天,血容量减少;

卧床8天后,红细胞体积变小,血液携氧能力降低;

卧床20天后,心脏容积减少约15%,输送到其他的器官血液减少。

这时我们就会感到呼吸困难或头晕和疲劳,大脑不听使唤,注意力减弱等。它还会破坏我们的生物钟,让我们白天瞌睡连绵,晚上却睡不着。

所以真正的休息,既要满足身体需求也要遵循客观规律。在身体接受的情况下,动静结合,有简单的运动强壮体魄,也要有安卧床榻的那份静心。

三 良好的心态是治愈疲惫的良药

疲劳几乎成了每个人的生活常态,但疲劳同样有它喜欢的一群人,你知道它容易找上谁吗?

答案一是女性,随着社会对女性的要求和期望提高,女性的角色发生了变化。

她们不仅需要照顾家庭小孩,还得在职场打拼。巨大的生存压力,让她们倍感疲劳。

答案二是工作努力、认真负责,并且他们对自己的期望很高,具有这种性格的人会努力完成所有事情,不给自己留下机会娱乐或放松的时间。

而如果具有这种性格的女性,生活会更加过得艰难。

前几天听到一篇文章讲到有个妈妈,一个很有前途且热心的医生,因为女儿的学习,两个人多次爆发战争,再加上与丈夫感情不和,身心俱疲的她选择跳楼轻生了。

就跟一个女孩在微博留言一样:“我太累了,我想以死解脱。”看了让人泪目。

如何在疲惫的生活里保持着英雄主义,除了治疗和休息,还需要我们保持良好的心态。

在一切以身体健康为前提下,放宽心态,不要太过于执着,懂得取舍,也要学会放手。

退一步开阔天空,不给疲劳机会在自己的身体里成长,那么疲惫也不足以侵蚀一个人的内心,让一个人心生绝望。

稻盛和夫在《心》里讲到:

“人生由心灵编织而成,发生在眼前的所有事情都是由自己的内心吸引来的。”

他小时候感染肺结核就源于害怕,当时他叔叔病了,照顾叔叔的爸爸没病,不怕感染的哥哥没病,而他总是躲避叔叔反而被传染了。

这让他意识到心态的重要,此后他把好心态带到工作中。在创业过程中尽管一次次面临挑战,但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挫折,他始终以积极的心态化解,并取得了让人意想不到的好业绩。

正如他说的那样:

“当灾难来临的时候,如果我们心态不对,就可能唤来更大的灾难。避免这一点的方法就是’愉快’地接受灾难。”

这也是本书行为治疗里面需要我们做到的,记录疲劳,认识疲劳,并且用一种积极的思想代替消极观念。

特别是面对疲劳以及由疲劳引发的其他疾病时,心态才可以拯救一个人于危难之中。

一套摆脱疲劳的自救指南(赶走疲劳活力每一天)(6)

而好的心态也是创造很多医学奇迹的主要原因。

很多被医生宣判了死刑的癌症患者,最终治愈就是依靠她们坚强乐观又不放弃的心态支撑了下来。

好心态也需要静心,许多人为什么越休息越累也是因为心态,虽然身体是闲下来了,但大脑一刻都没停止过思考,不是担心这就是担心那。

很多慢性综合症患者都是严重的精神内耗者,什么都没做,但早已累到瘫痪。

静心能够让我们专注眼前的事情,感受美好。正如禅语所说:“心静则意定,意定则慧生。”疲劳时更要如此。

一套摆脱疲劳的自救指南(赶走疲劳活力每一天)(7)

写在最后:

《疲劳自救手册》不仅告诉我们疲劳如何产生,对我们的生活的影响,更是从行动上给我们提供了9种改善身心状况的步骤、29种简单易上手的工具图表和各种应对策略。

并且都是根据认知原则设计的,不仅带我们走出认知误区,更重要的是可以让我们早日恢复自信、健康和活力。

送别疲劳,迎来轻快的生活,才是对身体爱的回答。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