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为什么成为保皇派(康有为是固执的)

导读: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1898年6月2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维新变法开始。仅仅持续103天,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镇压了维新派,并下令逮捕维新派人士。康有为、梁启超逃至国外,而康广仁、刘光第,杨锐,杨深秀,林旭以及谭嗣同等主要维新人士被逮捕。七天后,他们被斩首。

康有为为什么成为保皇派(康有为是固执的)(1)

《定国是诏》

开篇那首诗便是谭嗣同在狱中写下的,足以表明他大义凛然,慷慨赴死的决心和壮志。实际上,谭嗣同有绝对充足的时间像康有为一样逃离国内,但当友人劝说他的时候,他却如是说道:“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有之,请自嗣同始!”

后人从中看到了梁启超的无畏艰难,不惧死亡,以及维新派对国内形势的不甚了解。那么问题来了,康有为和谭嗣同,都为维新派人士,康有为算是十足的领头人,谭嗣同不过他的追随者。为何康有为跑了路,而谭嗣同却一心决意赴死呢?

康有为为什么成为保皇派(康有为是固执的)(2)

谭嗣同所写

有人说是康有为贪生怕死。这种说法偏主观。纵观当时国内的形势,不管如何,留下来是必死的,而且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由于维新变法的一些失误,导致国内群起而攻之。慈禧太后的戊戌政变存在相当大的群众舆论基础,简而言之,维新派此刻才是全民公敌。带着这种疑惑,后人在谭嗣同位于湖南浏阳的故居中,找到了一个木箱子,这个木箱里有一本谭嗣同的亲笔笔记,但其中的内容却让人大吃一惊:

这本日记清楚的表示,谭嗣同根本不是什么资产阶级改良派,而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革命派。

康有为为什么成为保皇派(康有为是固执的)(3)

革命派

谭嗣同和康有为不一样,康有为是一个个实实在在的保皇派,而且他的保皇是不惜一切代价,而且是不看谁为皇帝的。而梁启超等人不一样,他们清楚的认识到形势,认识到晚清的覆灭是历史的选择,因此当溥仪登基,张勋叛乱时,康有为一直是坚持的站在皇帝的一边,这种做法让尊他为师的梁启超与他决裂,并称他为“天下最不要脸的文人”。

康有为为什么成为保皇派(康有为是固执的)(4)

康有为

谭嗣同的这本日记中,丝毫没有“保皇”的念头,恰恰相反,他将皇帝骂了个狗血淋头,他在日记中,回忆清朝入关后对于汉人的种种暴行,字字珠玑,发人深省:

“马足蹴中原,中原墟矣,锋刃拟华人,华人糜矣……锢其耳目,桎其手足,压制其心思,绝其利源,窘其生计,塞蔽其智术,繁跪拜之仪,以挫其志节,而士大夫之才窘矣,立著书之禁,以缄其口说,而文字之祸烈矣。”

康有为为什么成为保皇派(康有为是固执的)(5)

谭嗣同

谭嗣同这一段话说明的意思很简单,满人入关之后,对华人大肆屠杀,制造了一系列惨案,例如“扬州十日”,让华人寸步难行,如此还不够,还钳制华人的思想,让一切跪拜礼仪更为繁琐,以消减华人的志向,还对著书立说严格控制,大兴文字狱。他认为,对于中国如今的落后,清王朝要负不可推卸的责任。

在这本小册子中,他称皇帝位“客帝”,也就是别人家的皇帝;此外,对“中兴”清廷的晚清四大名臣曾国藩、左宗棠等湖南籍的大臣,与他们同是湖南人的谭嗣同极为厌恶唾弃,谭嗣同认为他们“负天下之大罪”,并指责他们效命满族是“乃不以为罪,反以为功”。在谭嗣同看来,这些“晚清四大名臣”不过是帮外族人屠杀同胞的刽子手而已。

康有为为什么成为保皇派(康有为是固执的)(6)

“晚清四大名臣”

有人要问了,既然谭嗣同如此痛恨清朝,那他为何不直接选择武装革命,反而还和康有为这样固执的“保皇党”一起进行维新变法呢?其实,康有为早年曾提出一句政治口号。此话便是“保中国不保大清”,这句话深深地刺激了谭嗣同。因此他放下一切,全心全意跟着康有为等人维新变法。

康有为为什么成为保皇派(康有为是固执的)(7)

谭嗣同追随康有为

著名学者章士钊曾评价谭嗣同:“谭氏北上的用意,绝非效忠清廷”,而是“先为北京之行,意覆其首都以号召天下。……”谭嗣同这般的天妒之才,岂能为区区满清皇室所收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