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爱恨自由的故事 佛教通史078-不畏地狱

【感谢】

该文章源自整理喜马拉雅音频,闲者知无涯老师的《新佛学金刚经系列课》

感谢 【安端】 的引领和指点!感谢 STONE、芦苇、厚朴、李润、辛昕、深海玫瑰-果琋、天心师兄、双林居士、生显、幸运花413、唐木、乒乓SOD、松哥、天凉好个秋、小占、质多医伽阿羯罗多的帮助与支持!

本节课音频首次上线:2017-10-29

佛教爱恨自由的故事 佛教通史078-不畏地狱(1)

佛教通史-闲者知无涯

马祖道一的第二大弟子,也是中国禅宗史上最重要的人物。我在写文稿的时候,曾经想过,要不要加上“之一”两个字,其实可以不加,最重要的人物就是——百丈怀海。

有什么样的师兄就有什么样的师弟,有什么样的师父就有什么样的弟子。百丈怀海在禅行上独辟蹊径,从而带动着禅宗整体走上了一条新的路。他完成的“农禅体系”在中国禅宗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也是整部中国禅宗史中最重要的事件,这就是我说他是最重要的人物的原因。

农禅,发端于四祖道信,开拓于五祖弘忍,直到百丈怀海——就是从四祖一直到第九代百丈怀海,五代人才把禅行和农作终于融合为一,并且在制度上巩固起来。此后,中国禅宗的发展兴衰,其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与农作的结合状态。

百丈怀海,俗姓王,是福州人,师从于洪州道一,据说尽得心印——就完全传承了衣钵。道一死后,他在大雄山——就是江西奉新的一个地方,大雄山,开荒。这个山很陡峭,所以说,号称“百丈”,一百丈的意思。

百丈怀海的名声虽然大很,但是他的禅思想却非常地简单,而且大多数属于随机发挥,所以后世是缺乏系统的——我们在整理他的禅思想的时候,发现他很缺乏系统。而且,他关于本体论方面的言论极少,理论上的东西他很少涉及,他所谈的大部分都是禅行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这一点,怀海先生很像近代的胡适先生,就是少谈主义多干事实,所以,谈的事情也都是实际问题。

他没有用从神会以来的什么无心、无念、无受这些观点,因为我们说过,他的师兄大珠慧海理论派大师嘛,他是实践派大师。他所有的思想也是用四个字来形容,叫“心如枯木”——心像枯树一样。“心如枯木”就是百丈怀海的中心思想。

其实,我们看一下大珠慧海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呢?我们说过,八个字嘛——“事来不受,一切无心”。其实所谓“事来不受,一切无心”再往进一步推,这是一个什么状态?这不就是“心如枯木”的状态嘛。所以我前面说,有什么样的师兄就有什么样的师弟,真是没错的。

比如,有人问怀海,说:什么是大乘顿悟法门?师曰: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莫记忆(无忆),莫缘念(无念),放舍身心,令其自在,心如木石,无所分辨。这就是回答,你看啊,其实这还是净众保唐系的思路,这就是我说有什么样的师父,就有什么样的徒弟嘛,还是无忆、无念这一整套思想体系。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莫记忆,莫缘念,放舍身心,令其自在,心如木石,无所分辨——意思就:就是让意识停止去对什么善恶啊、爱憎呀、净染啊、是非啊……这些我们所有非要对一件事去下定义的那种思辨——这事儿好事儿、坏事?这事儿是、还是非?——就停止这种思辨,停止思辨到什么呢?直到心无所行——就是心已经不走了,心无所行;由此,达到一种不为各种欲——情欲也好、食欲也好,不为各种欲所驭的状态——就是不为各种欲所驭、所动的状态。这样,也不受,因为你(没)有善恶、净染(的思辨)啊,你也不用去受那些“理”与“非理”的束缚,身心全然自在。

在这里我随便插一下,说一下啊,其实,理解整部禅宗史非常简单,它里面虽然有很多理论,我们只要追忆到禅宗最早的状态——就是当年四祖道信见三祖僧璨(粲)的时候,问的一个问题。四祖道信曾经问三祖僧璨说:我求解脱。三祖僧璨就说:谁缚汝?——谁捆着你呢?这个实际就是整个禅宗的核心。你说你要解脱,谁捆着你呢?没有人捆着你。对吧,你自求身心自在就可以了,所有的捆绑是你自己的捆绑。其实,这延续下来,我们可以从后面禅宗的理论,回想禅宗最早的一天。最早的那一天是什么样子?其实我们就知道它一直是一脉相承的。这也是怀海所说的“心如木石”的主要内容。

心如木石,它说穿了,就是一种认识论——心如枯木、心如木石,不同的经典有不同的写法,反正就这四个字,有的书上写心如木石,有的书上写心如枯木,其实性质是一样的。它说穿了,就是一种认识论。是什么呢?是从认识的主体去考察事物,而非从事件本身进行考察的一种思维方式。所以说,洪州禅的内在,是一种怀疑论——认为真理的本质是不可认识的,所以也不必去讨论。即,这个事儿好坏不可(被)认识,真理的本质不可认识,也不必讨论。

这点很像道家。道家关于“道”的定义是什么?不可道,又非常道——不可认识,你也不必去讨论。所以。不论你是说“空”还是说“色”,其实,都是你自己虚妄的自我认识——对一件事情考察,你觉得它好,你觉得它不好,你觉得它是,你觉得它非,其实都是你自己虚妄的自我认识而已。

可以说,百丈怀海是禅宗中最有代表性的“不可知论者”,而且,他的否定精神比任何禅师都更加彻底。因为他心如木石嘛,等于什么意思?他不只否定了“染”,他也否定了“净”;他不只否定了“动”,他也否定了“静”。所以,再往下推是什么?他不只否定了“世间”,他顺手把“出世间”也给否定了。所以我们说,他的师兄的理论——就是大珠慧海的理论不能往后推,他这个理论往后推也很可怕。因为,如此类推下去,最后剩下的是什么呢?全是名言假名。有佛教基础的同学知道这句话什么意思,名言假名——全是世俗凡人的虚妄的假言。声韵学的理论——发音而已,没有任何意思的假言而已。

我最开始就提到过,说道一的禅风很像尼采,慧忠很像叔本华,其实道一的说法还是很温和的,对吧,你看到他的弟子里就越发激烈了,有的时候感觉,所谓的越来越激烈,师父都有可能是被徒弟逼的,我觉得。

站在这个否定一切的立场上,百丈怀海特别反对那些脱离现世生活,一心去追求菩提,妄想成佛——追求能得到菩提,能证什么菩提的果,妄想成佛的人,他说这是什么呢?他说:“佛是无着人、是无求人、无依人,如今波波贪觅佛,尽皆背也”——你们的佛,根本是无求人无依人,你们还妄想成佛,追求菩提,都与佛相悖,怎么办?你所有的所求,都跟佛相悖了,那怎么办?百丈怀海提出了他的办法,这个办法是什么呢?叫“唯观救世者,轮回六趣中,久乃见佛(者)”,什么意思?你就六道轮回着吧,轮回久了你就见佛。而且,他没说六道,因为我们知道,六道里有饿鬼道、畜生道,他都不说“六道”,他说的是“六趣”,这对“六道”是一个崭新的认识,我在别的地方再也没有见过这么描述“六道”的,说叫“六趣”。他认为,在这六道里是一种乐趣。所以说,“唯观救世者”——就是你就看这救世者,就在这六道里轮回,轮回久了就能见到佛。什么意思呢?他的意思是说,佛只有深入众生,共受其苦——跟众生一起受苦,才得以见佛,才得以成佛。

在这里,我要给大家谈一个事情,是所有修行者们都没有关注到的问题——就是大乘精神里一个特别重要的概念,在这里,百丈怀海重申了这个概念——他提出的叫“众生作筏”的概念。什么意思?你度众生,大乘嘛,我们度尽众生成佛——你去度众生,你修行成佛,你以为你有恩于众生吗?错了。众生是你的木筏,你度他们,他们作你的木筏,把你载向彼岸,他们帮你成佛。众生作筏,不是众生要感恩你,而是你要感恩众生,给你去度众生的机会。这里,百丈怀海的这个理论非常重要,这是大乘精神里一个特别重要的概念,但是,我们后来都忽视了这个概念——就是你深入众生,感恩众生,感恩众生给你机会去度他们。这个理论,对今天的修行者和信仰者,都非常重要。

但是,虽然提“心如枯木、心如木石”——我们知道啊,佛教毕竟是一个宗教,所以怀海禅师也必须回答一个根本性的问题,这个问题是什么呢?还是我说的“佛性论”的问题——他的师兄已经把佛性转到心性上了,大珠慧海已经把佛性转到心性上了,但是他也得面对这个问题,就是佛性论的问题——到底有没有?有。那到底是什么?怀海大师,大家不要以为这些大师都没有什么理论基础,这些大师其实说“心如枯木”,虽然他们的口号很简单,但是,他们的理论水平都非常的高,如果不高作不了大师。

怀海大师用的是一种中观论的方法去解释佛性的。他说:佛性不可以说“有”,但是也不可以说“无”,但是也不可以说“非有非无”。这都不是中道了——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无”,那是不是“非有非无”?错!也不能说“非有非无”。因为,这些说法都是名言假立。

如果不说佛性有——大师说:如果不说、不说有,众生无解脱的希望。这个有助于众生解脱吗?不助于——如果说没有,或者不说,实际就等于说没有佛性,那众生就无解脱的希望了;如果说,说有佛性,众生又随语生解,益少损多——也就是说,如果我承认有佛性,那众生就根据我的理论啊,根据经书自己去解释,那好处少坏处多。

什么叫随语生解呢?我给大家讲,今天大家去听别人讲解佛经,这个讲那个经,那个讲那个经,这个解释这个经,那个解释这个经,这都属于随语生解的范畴。禅宗推崇的是什么?禅宗不推崇去解经,从整体上来说,一切的讲经,一切的解经,都属于妄语范畴。这在禅宗,特别是洪州禅系里是特别反对的,那怎么办?如果不说,众生无解脱的希望,如果说,众生又(随语生解)益少损多,那怎么办?所以,怀海大师说,宁肯不说,也不要让他们承担不起。所以,怀海大师最后就不说。

但是不说总归不行吧,我们普通人嘛,总是要追根结底地去问,你不说总是不行的,所以普通人总会追根究底的问下去——到底什么是佛性?佛性到底有没有?怀海就提出了一个特别有名的话,叫“有情无佛性,无情有佛性”。大家记住啊,这里的“无情有佛性”跟我们谈的南阳慧忠大师说的“无情有佛性”不一样。

南阳大师说的“无情有佛性”是指无情物,比如说:桌子、椅子、凳子、墙壁、石头——无情物有佛性。但怀海大师说的,可不是这个概念。怀海大师说的“有情无佛性,无情有佛性”听着很绕,一句话就点明白了——你是人,是众生,是有情,你是有情,你就会动情,所以你就没佛性;如果你能做到无情、无爱憎、无取舍、无分别,你能做到——还是他那四个字“心如枯木”——你无情了,你才能无爱憎、无取舍、无分别,你就有佛性了。大家明白这个“有情无佛性,无情有佛性”是怎么回事了吧。“无情”和“有情”都是泛指“人”这个概念,是有情(物)这个概念。

怀海大师在语录里是这么解释的,说“从人至佛是圣情执,从人至地狱是凡情执”,就是,你从人要修行到佛,那种圣情——圣人的情执着你;你从人滑到地狱里,是你的凡人的凡情执着你。无取舍、无爱憎的情,就是圣情,懂了吧,你看着无取舍、无爱憎,你以为没有情,不是,那是圣情,就是从人到佛;那,有爱憎、有分别的情是什么情呢?那不就是我们普通的人的情嘛,我们普通人的情就是有爱憎、有分别啊,那就是从人间到地狱,是凡情执。所以说,怀海大师提倡的心如木石、心如枯木,只是形容不受情爱污染的意思,它不是麻木不仁的。

在所有的禅宗大师里,我为什么一直说怀海是最重要的人呢?因为,在所有的禅宗大师里,没有人像怀海那样自觉的去呼唤自由。解脱的本质就是自由,佛的本质规定也只能是自由。这让我想起梁启超先生的话,梁启超先生说佛教是什么呢?——“佛教就是求最大的自由,解放人生”。这也是我们去研究佛教的目的,也就是说,我们研究佛教,一定要有一个大佛学史观,这个大佛学史观就是梁先生说的——求最大的自由去解放人生。其实,这在百丈怀海这里已经鲜明地提出来了。

而且,百丈怀海不光关注了灵魂的自由,他也进一步关注你肉体的自由——人不光是灵魂自由,你还活着,你还有肉体自由的问题。怀海说“不得食者,饥死,不得水者,渴死”。这些世事烦恼,是被四大把定,当然不得自由——你天天饿了吃、渴了喝的,你不满足,你肯定不得自由,实际就是指我们日常生活的这些本能琐事。但是相反地说,比如菩萨也好、罗汉也好,就这些有神通的人,那种不饥不饱、不饿也不渴,入水不溺、入火不烧这都是有神通的这种状态,怀海大师也不认为这是自由,他认为这也是被量数管定,即,有一个量数在管定的,这也是束缚。你以为菩萨罗汉这种状态,不吃不喝,然后不死不活,这就自由了么?它也是束缚。

那百丈怀海追求的是什么呢?他追求的就是“要烧便烧,要杀便杀,要生即生,要死即死,去住(有)自由者,个人有自由分”这就是怀海大师的原话,就是“要杀便杀,要生即生,要死即死,去住(有)自由者,个人有自由分”。大家听这句话。什么“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那简直弱爆了这种诗,一千多年前,我们怀海大师说的这诗就比它强一百倍。所以我前面说,怀海大师认为解脱的本质就是自由,佛的本质规定就是自由——他的口号就很鲜明了。

怀海大师进一步地说,要做到什么呢?叫做“不为地狱缚,不爱天堂乐,一切法不拘”——不怕地狱的束缚,不爱天堂的欢乐,一切的法不拘。这我都解释不下去了,真解释不下去了,最伟大的自由主义者也不过如此了,可以这么说。

百丈怀海大师有两句令一切佛教徒都振聋发聩的名言,原话,叫做“自古至今,佛只是人,人只是佛”。这是第一句。第二句是“佛只是去住自由,不同众生”。可以说,大师的这种自由观,是我见过的最彻底的解放,他基本上把西方所有自由主义大师,都比到尘埃里去了,什么约翰·洛克、休谟、亚当斯密,差一光年;后面提到四大自由的,包括卢梭、伏尔泰、弥尔顿,看都看不见。而且那都是一千二百年以前。

我们说啊,百丈怀海大师他不光是个空想的自由主义者,因为他是农禅主义大师嘛,他不光是个空想的自由主义者,他是个脚踏实地的践行者。为什么呢?因为自由的前提是什么?就是要有经济基础啊,你得有经济基础你才能自由啊,所以怀海大师身体力行,复兴了自五祖弘忍以来的的农禅体系。自五祖弘忍到他四代嘛,都荒废了,他又重新把它都恢复起来了。

农禅是什么?自力更生,自给自足,自立自强。所以说,怀海大师他在“自由分”上面进一步提出了“独立分”的思想,对吧。什么叫“自由分”?他前面说过嘛“去住(有)自由者,各人有自由分”。他在“自由分”的上面又进一步提出了“独立分”——“自由分”已经是人文追求了,而“独立分”是人格追求。他说“佛是无求人,如今贪求一切,有无诸法,皆是谤佛”【原文:佛是无求人,如今贪求一切有无诸法,但是所有所作皆背也,却是谤佛。但有贪染,尽名授手,祇如今但不贪染,亦不依住不贪染,亦无不依住知解】。

什么意思?无求——就包括无佛求,就包括也不求布施——就是施主布施给我们,布施也是法尘,必须去除掉这种法尘,我们不要布施。只有连布施我都不要,才有独立可言。现在很多庙里要施主各种的布施,说实话,在怀海大师眼里那都看不上。他说:那都是谤佛——敢让你布施的那些人都是谤佛。连这种布施,这种法尘我们都扫掉了,我们才有独立。很明显,在自然经济的条件下,“无求人”首先就是就是追求经济上的自给自足。所以我说,他所谓做“独立分”的人,就是首先要求生活上不依赖他人的供养,对吧。

“做无求人,做自由人”是怀海禅中最响亮、最鲜明的口号,这就是我一直说,百丈怀海是中国佛教史里最重要的人物,没有之一,对吧。他不光有他的人文追求,他还有他的对立人格的追求。在具体的禅行的实践上,百丈怀海强调的跟他的师父道一是一致的——他强调说“在劳动中去得悟”。

讲一个小例子:后来沩仰宗的开山祖灵佑是怀海的弟子,因为怀海这一支,就后来开创了禅宗五家中的两家。沩仰宗的灵佑有一次要拨火,然后,怀海就问灵佑,说:你拨炉子里有火吗?灵佑拨了一下说:没火。怀海说:你往深里再拨一拨。然后说:还没有。然后,百丈怀海就过去,往更深里去拨,诶,拨到一点火拿出来,这时候沩仰灵佑瞬间就悟道了——他就在劳动中用一些具体的事情去让你一下悟道。当然,他悟的是什么?我也不理解啊,大家可以通过这个故事去理解一下。

我们最后说,怀海追求自由,那自由是想干嘛就干嘛吗?完全没纪律吗?其实不是。提这种自由那是叫“教条自由主义”。其实,自由本身也有自己的纪律。我们说过啊,禅宗和律宗是天然的敌人,禅宗不接受律宗的那种教条主义自由,禅宗有自己的戒律——就是禅律。而百丈怀海就是它的奠基人,这就是著名的“百丈清规”。关于百丈清规,我们前面其实提到过,这里就不提了,因为他的原文今天也不可得,只在《景德传灯录》里有一些大要,可以看其精神。我们只想谈一下说这个“清规”在宗教史发展中的价值。

百丈怀海的农禅实践,非常像早期空想社会主义的欧文,它具有某种社会主义倾向,比如说,无私产,共同劳动,平均消费,集体生活。这对于因为种种原因,不得不弃家出走四处流亡的人来说,其实是一种人间天堂啊。我们前面说过,在任何宗教里都有一股潮流是原教旨主义的。其实在任何一个宗教的内部,也出现过类似的,就像百丈怀海一样的社会主义实践。所以我提出说,我们要在大佛学史观的角度下,去看佛教里发生的每一件事情和它的影响——百丈怀海的农禅,实际就是中国佛教的社会主义实践。其实这种思想潮流,暗合了中国传统读书人一直追求的那种大同世界的理想观。

【资料】

百丈禅寺

百丈禅寺坐落于江西省奉新县(今:江西宜春市奉新县)大雄山,是中国佛教界禅宗的祖庭,迄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历史。

心如木石

《五灯会元·百丈怀海禅师》:“一切诸法,莫记忆,莫缘念,放舍身心,令其自在,心如木石,无所辨别。”

六趣

佛是无着人。无求人。无依人。如今波波贪觅佛。尽皆背也。故云:久亲近于佛。不识于佛性。唯观救世者。轮回六趣中。久乃见佛者。为说佛难值。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