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概论曹顺庆课后答案(比较文学研究中的返本开新)

四川大学曹顺庆教授是我国著名的比较文学研究者。他在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和中西比较诗学领域作出了突出成绩,同时注重培养比较文学研究后备力量,为我国比较文学研究作出了很大贡献。

比较文学概论曹顺庆课后答案(比较文学研究中的返本开新)(1)

Pages and glowing letters flying out of a book

提出比较文学变异学

在学术研究中,我们要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创新中国学术,使中国学术在世界发出声音。曹顺庆努力建构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便是当代中国学术创新的范例。

20世纪以来,王国维率先用叔本华的理论分析《红楼梦》,开启了中国文学批评的新潮流与新范式;钱锺书的《管锥编》以中国经、史为轴,对同一主题与意象在中西文学中的表现进行了探讨,旁征博引,蔚为大观;季羡林对《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的来源追溯到印度神话中的“哈奴曼”,拓展了中印文学比较。凡此种种,均是前辈学者在比较文学研究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

曹顺庆的“比较文学变异学”是在分析比较文学学科现有学科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学术研究传统建构而来。从比较文学学科发展史来看,比较文学法国学派坚持学术研究中的实证精神,强调国与国之间的文学关系史的研究;比较文学美国学派强调“平行研究”与“跨学科研究”。这两个学派都注重求同,而忽视了不同文明与文化中的异质性,以及文化在传播过程中的变异。不管是平行研究还是影响研究,文学关系都是包含着变异的,而已有的两个学派都忽略了变异性的一面。曹顺庆敏锐地意识到,在比较文学研究中,“同源性”“类同性”固然是“可比性”的立足点,但是差异性与变异性同样具有独特价值。比如说对于《红楼梦》的翻译,中国人觉得杨宪益的版本很好,可是西方人更容易接受牛津大学教授霍克斯(David Hawkes)翻译的版本,因为霍克斯在翻译的时候注意到中西不同思维习惯和接受语境,对西方人排斥或者反感的词汇或者颜色做了适当的调整与变异。在文化交流频繁的东方国家内部、近代东西文化交汇的大背景下,文学的变异性有较大的学术价值与理论意义。因此,曹顺庆提出的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拓展了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研究。

曹顺庆理论创新的基础源自他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开阔的国际视野。他师从杨明照研习《文心雕龙》,对中国古代文论的理论体系、话语表达谙熟于心。20世纪90年代,曹顺庆又负笈美国,对欧美的文学理论有直接了解。曹顺庆是中国学术界较早有意识地将中西诗学进行比较研究的学者之一,他的中西诗学比较,不是简单地寻找两者之间的异同,真正的目的在于通过比较凸显中国传统文论中蕴含的文化价值,打破长时间以来中国学术界盲从西方,以西方的学术逻辑作为我们的思考范式的现象,从而构建中西比较诗学的学术理论,言说自己的文化经验。

在全球化的今天,不同文明之间的碰撞和交流越来越频繁,他提出的比较文学变异学,是中国学者言说自己文化经验的代表。

反思文论“失语症”

语言是存在的家园,话语是民族思维的直接体现。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体例上多为诗话、笺注,主旨上关注意境、风骨、兴味,本体上立足情本位,追求文以载道。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当代西方文论的引入,中国学界存在着过度依赖西方理论、缺乏自主创新的现象。针对这种现象,曹顺庆认为中国文论患了“失语症”,这一命题一经提出,引发了文学理论界的广泛讨论。

曹顺庆透彻地分析了我们患上“失语症”的原因。他认为要改变学术界的“失语症”,就必须客观正确地认识我们自己的优秀传统,重读中国文学典籍,认识到中国古代文论在当代的作用并进行适当的转换。

他不仅能提出命题,直指中国文论的“病灶”,还能根据当下理论现状,开出“药方”,积极实践,从具体层面重构中国现代文论话语。第一,他在任教和任职的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非常注重中国文学典籍的知识考核。入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攻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必须要参加中国文学典籍的考试,并且在给研究生开设的课程中,要求诵读“十三经”和背诵从《毛诗序》到王国维《人间词话》的中国经典文论;同时开设“西方文学理论导读”的课程,读英文原典,让学生们既具有传统的知识积淀,又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文素养。第二,对于博士生的选题,曹顺庆把关非常严格。他一方面带领博士生团队对西方文论中国化进行关注与研究,思考在遵循中国传统话语规则的前提下,如何有效地让西方文论成为中国文论的有机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他对于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也有深入思考,并于2012年获得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英语世界中国文学的译介与研究”。他表示:“通过梳理和探讨英语世界中国文学的翻译与研究,总结中国文学在英语世界中的传播机制及接受规律,有利于促进中国文学和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扩大中华文化在异质文明的影响。”

曹顺庆认为,“返本”要与“开新”并举,在研习中国古典文学理论的基础上,吸纳域外新知,熟知国际话语,方可真正重塑中国文论的主体性。在中国经济实力日益增强的今天,如何让中国文学与文化走向世界,如何扩大中国文学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及世界意义,如何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都是他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的重要主题。

潜心教育 言传身教

曹顺庆到目前为止,有著作20多部,论文200多篇。影响最大的是他的第一部中文专著《中西比较诗学》和第一本英文专著《比较文学变异学》(The Variation Theory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1988年,曹顺庆的博士学位论文、第一本专著《中西比较诗学》由北京出版社出版,这一成果受到中外学者的高度评价。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评之为“一篇非常精彩的论文”;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王润华称之为“一篇难度很大的国际一流的论文”;饶芃子教授在其《论中西诗学之比较》一文中评价说,曹顺庆的《中西比较诗学》“是我国文艺理论界第一本系统的研究中西比较诗学的专著……眼光和视野已超出了本国的文化系统,这就使他所阐发的理论具有创意和特色”。该书荣获1990年全国首届比较文学图书专著一等奖,后来被翻译成俄文在莫斯科出版。

2013年,曹顺庆的《比较文学变异学》在国际著名出版社Springer出版,由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前主席、著名的比较文学学者杜威·佛克马(Douwe Fokkema)作序。他说:“曹顺庆教授的《比较文学变异学》英文著作的出版,对于中国比较文学学者跨越语言障碍以及摆脱文化封闭性局限来说,是一次极其有益的尝试。该书旨在与欧洲、美国、印度、俄罗斯以及南非和阿拉伯世界的国外学者进行对话。”曹顺庆此部英文著作的出版,赢得普遍认可并引起广泛讨论。

曹顺庆不仅自己在学术界秉持创新理念,也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人才。他要求学生背诵中国文学典籍和熟读原典文论,注重精研原典,传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同时又注重研读英语文论教材,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在比较文学研究和教学中做到返本开新。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黄宗喜

声明:本文图片来源于“东方IC”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cssn_cn,获取更多学术资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