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系统疾病可以吃小麦吗(麸质过敏知多少)

乳糜泻(Celiacdisease,CD),又称麸质敏感性肠病(GSE)、口炎性腹泻、非热带口炎性腹泻。乳糜泻是一种因摄入含麸质食物而促发的在遗传易感的儿童和成人中的慢性、免疫相关性的小肠病变。

免疫系统疾病可以吃小麦吗(麸质过敏知多少)(1)

研究表明,乳糜泻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多基因遗传病,遗传机率可达57%-87%,患有其他自身免疫疾病或者有乳糜泻家族史的人群,患病风险较普通人高。一级亲属中患有乳糜泻的人群罹患该病的可能性为5%-11%,二级亲属患有该病的人群发病风险也增加(风险比确切数字未明,<2.5%)。乳糜泻在成人中的患病率大致在1/300到1/100之间,男女比例约为1:2。

什么是麸质?

麸质也叫面筋,是一种通过清洗小麦和其他谷物去除淀粉后残留的胶样蛋白。其中,最主要的蛋白是麦胶蛋白(又称麦醇溶蛋白)和麦谷蛋白,主要存在于小麦、黑麦和大麦中。而麦胶蛋白是造成乳糜泻最重要的蛋白,主要存在于小麦中。

麸质类食物生活中随处可见,谷粒可直接制作成麦片粥、八宝粥,磨成粉可制作成面包、馒头、饼干、饼、馍、面条,发酵后可加工成啤酒、酒精、白酒、酱油,除了直接被加工成食物,麸质也可作为配料,甚至一些药品中也隐藏着未知的麸质。

也就是说,一旦确诊为乳糜泻,进食一定量的小麦、大麦、黑麦、含谷蛋白的燕麦及制品就可能会发病。

免疫系统疾病可以吃小麦吗(麸质过敏知多少)(2)

乳糜泻常见吗?

在欧洲,乳糜泻的患病率为0.6~1.0%,芬兰达2.4%。我国尚缺乏流行病学的大样本调查数据;但有小样本研究显示,普通体检人群中为0.68%,而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中可高达1.77%。在慢性腹泻的患儿中,疑似乳糜泻的患儿占12%。这提示,我国乳糜泻的发病率与国外可能接近,有待大样本人体筛查,同时对乳糜泻的认识普遍不够,确诊率不高。很多人遭受乳糜泻的困扰却没有明确病因。

乳糜泻临床表现多样且复杂,容易误诊。我国曾认为乳糜泻发病率极低,但近几年来连续报道了多例乳糜泻病例,有研究显示,在慢性腹泻成年患者中,乳糜泻发病率大于6.5%,在慢性腹泻症状的儿童中,发病率高达11.9%。

随着南北饮食习惯的融合和西方饮食文化的渗入,中国人群的麸质暴露量增加,且饮食模式的快速改变,也可能是导致中国乳糜泻的发病率增加的原因。此外,乳糜泻与很多疾病有类似的粘膜损害,也经常误诊为功能性消化不良或肠易激综合征(IBS),需要鉴别诊断。

免疫系统疾病可以吃小麦吗(麸质过敏知多少)(3)

儿童和成人乳糜泻典型症状和非典型症状有哪些?

儿童患乳糜泻的典型症状

1.呕吐、腹泻、反复腹痛;

2.发育停滞;

3.体重减轻;

4.身材矮小;

5.肌肉萎缩;

6.低蛋白血症;

7.易激惹不愉快。

成人患乳糜泻的典型症状

1.慢性腹泻、腹胀;

2.体重减轻;

3.贫血、乏力;

4.不适、水肿。

儿童和成人患乳糜泻的非典型症状(单一症状或症状轻微)

1.慢性疲劳;

2.缺铁性贫血;

3.慢性偏头痛;

4.疱疹样皮炎;

5.周围神经病变;

6.叶酸缺乏;

7.骨密度减低;

8.不明原因不孕;

9.月经初潮延迟;

10.不明原因流产。

免疫系统疾病可以吃小麦吗(麸质过敏知多少)(4)

如何治疗乳糜泻?

饮食疗法

乳糜泻的主要治疗方法就是保持无麸质的饮食。如将面粉中的麦胶/面筋去掉或食用无麦麸饮食。经过饮食治疗,一般3-6周症状开始明显好转,腹泻减少体重增加。饮食疗法常持续半年至一年。

对症治疗及支持疗法

注意高营养高蛋白饮食,补充各种维生素(B1、B12、A、D及叶酸)纠正水电解质失衡,纠正贫血。

激素治疗

对饮食治疗反应不好以及不耐受无麸质饮食的患者,可以考虑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开始剂量每天泼尼松(强的松)30-40mg清晨顿服,以后逐渐减量直至少量维持。

免疫系统疾病可以吃小麦吗(麸质过敏知多少)(5)

无麸质饮食的基本原则

1.应避免的谷物:小麦、黑麦、大麦(包括麦芽)

2.安全的谷物(无麸质蛋白):水稻、荞麦、玉米、小米、高粱

3.可做替代的无麸质蛋白淀粉

谷类:水稻、荞麦、玉米、小米、高梁

根茎类:土豆、豆薯、树薯等

豆类:扁豆、四季豆、豌豆、花生、黄豆

坚果类:杏仁、核桃、板栗、榛子、腰果

种子类:向日葵、亚麻、南瓜

该如何预防乳糜泻?

出生后第一个月对乳糜泻的发展至关重要。研究发现,母乳喂养可以降低乳糜泻的发病率。婴儿4个月以内摄入含麸质蛋白的饮食会增加今后发生乳糜泻的风险。现有的证据表明,过晚引起含有麸质蛋白的食物也会在增加今后乳糜泻的发病风险。因此,提倡喂养,4个月以内不让宝宝接触含有麸质的辅食。当然,一般来说,给宝宝尝试含有麸质的辅食也不要迟于7个月,但对于有麸质蛋白过敏家族史的宝宝需要谨慎。

本文编自网络,不代表三甲医院网观点,其中若有文字或图片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三甲医院网删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