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科举制度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从绿野仙踪看明朝风俗)

《绿野仙踪》作者为清代小说家李百川,该书成书于清朝乾隆年间,集言情、神魔、武侠为一体,极具文学艺术价值。近代著名作家、学者郑振铎先生把《绿野仙踪》与《儒林外史》和《红楼梦》并列为清朝中叶三大小说。可见该书在文学界有很高的评价和知名度,既然郑振铎先生对该书的评价这么高,那么该书的文学艺术价值在哪里呢?

明朝科举制度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从绿野仙踪看明朝风俗)(1)

嘉靖皇帝

比如,《绿野仙踪》当中的主人公冷于冰,在他20多岁的时候,家仆称他为相公。管家(小说当中称之为经理)陆芳是个年过古稀的老人,觉得这么叫有失于检点。于是遍告众男妇,称冷于冰为大爷,他的老婆卜氏为奶奶,儿子为相公。由于冷于冰父母去世得早,他将岳父岳母接过来一起居住,仆人称他岳父卜复栻为太爷,岳母郑氏为太太。如果,不知道古代的文化风俗,在看古典文学的时候,可能会闹出很多笑话。如果你读过小说,或者了解古代的风俗习惯,估计就不会出现这种尴尬。

除了了解明朝风俗,其实我们可以领略一下作者的内心世界是什么样子的。《绿野仙踪》虽然写的是明朝嘉靖年间的故事,但是成书于清朝乾隆年间。清朝沿袭了明朝制度,两个朝代的风俗和政治制度也差不多。我们在看明朝社会风俗的时候,其实也反映了清朝的社会风气。

明朝科举制度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从绿野仙踪看明朝风俗)(2)

百家姓

关于取名

《绿野仙踪》故事背景为明朝嘉靖年间,地点河北广平府成安县,属于皇帝直属管辖范围。在成安县当地有一户绅士人家,姓冷名松,字后凋。生了一个儿子,由于他在山东做知县的时候,很多人叫他冷冰,于是就给儿子取名“于冰”。不过这个名字比冰还冷,仔细思考后,就给儿子取了字,为“不华”。

冷于冰的父亲冷松,是当时的名门望族,从他给儿子取名这件事来看,古人取名的时候,还是很有讲究。但是,古人在取名常常是在三个月之后,取字是在加冠成年之时。

《礼记•曲礼》中说:“男子20冠而字,女子15笄而字。”明朝时期16岁属成年人,如果成年后加冠取字,那么冷于冰应该是在16岁后取字才对。但是在《绿野仙踪》中,并没有等冷于冰成年加冠取字,而直接取名取字。

不知道是作者笔误,还是因为文学作品没有这么严谨的缘故。如果,不是作者笔误。明朝取字已经不那么严格,父亲在小时候就可以给儿子取字,不用等到成年。

明朝科举制度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从绿野仙踪看明朝风俗)(3)

孔子

关于请老师

在冷于冰九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冷松开始给他请家教老师。家教老师名叫王献述,字岩耕,因为会试没中留在了京城。由于知识渊博,开始被一家姓史的监生,花了80两银子请去做了家庭教师。教了6-7个月的书后,史监生嫌聘请的家教费用太贵,于是委婉的将其辞退了。

王献述被辞退以后,住进了帝君庙中。不过冷松知道他才华过人,非常仰慕他,于是出了修金(家教费)100两,请他做家教。王献述本来刚刚丢了工作,也没有推辞,就答应了冷松的聘请。

通过王献述的教育,冷于冰在一年之内将《诗经》、《尚书》、《周易》三经和四书烂熟于胸。可见冷于冰从小就是一个神童以后,不用去学校上学,就已经学了很多知识了。

在明朝,其实有很多学校。当时的学校分为中央教育和地方教育,中央教育有国学、宗学、武学,国学名叫国子监,属于大学性质。地方教育有府、州、县设立的学校,属于中学性质。此外,国家还设有书院,不过,都是有钱人家的子弟就读。

从冷松请家教这件事来看,明朝的初期教育主要是请家教,很少进入当地的儒学私塾读书。在明朝,国家教育体系比较完备,但是冷松还是给自己的儿子请了家教。说明,明朝时期富裕家庭都流行请家教,不用到府县书院去学习一样可以参加科考。

明朝科举制度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从绿野仙踪看明朝风俗)(4)

古代丧葬

关于丧葬

孔子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安葬死者在民间也是一种礼仪,尤其是汉族一直在传承这种丧俗。明清时期,如果某人去世,当天将死者入棺(大殓),一般三天、五天或者七天以后出殡,古代的官宦家庭据说要七七四十九天才出殡。在死者出殡前一天晚上,家族成员至亲朋友整夜留在灵柩前,且不能睡床,俗称“守夜”。

次日清晨,撤去灵前所供物品,“孝子”将“丧盆”摔碎,执领魂幡在灵柩前引路,众人抬棺,灵柩随后起行。据说,还要带上一只公鸡,到墓地后释放,给死者“引路”。出殡的队伍中还要有相应的“仪仗”,包括铭旌、纸制冥器和用柳枝糊白纸做成的“雪柳”和祭幛等,以及沿途吹打的鼓乐队,边走边撒纸钱。

抬棺至墓地,将棺入穴后,先由孝子用衣襟捧土覆盖,然后众人填土成坟,于坟前焚烧冥器摆供祭奠后返回。下葬第三天,家人要到墓地给新坟填土、祭奠,称为“圆坟”。在第七天晚上,家人还要给亡魂准备一碗饭,并烧纸,这就是“头七”。

在《绿野仙踪》当中,冷松与王献述赏月,不幸感染了风寒,不久一病不起去世了。而他的老婆吴氏,因为伤心过度,不到两个月,因为失血症也去世了。

在古代,父母去世,儿子都要服丧。所以,冷于冰的父母去世后,他服丧三年。从冷于冰父母的死来看,明朝还存在服丧的习俗。在先秦时期,父母去世以后,孝子什么也不做,不洗澡,不梳头为父母守孝。但是,明朝已经没有那么严格了。冷于冰在服丧期间,攻读了经史、诗赋、引跋、记传、词歌等无不通晓,讲到八股文,也是头头是道。所以,参加科举对他来说,也不是一件难事。

明朝科举制度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从绿野仙踪看明朝风俗)(5)

科举制度

关于科举

明朝的科举,估计是中国历史上最盛行的年代,文人除了沉迷八股文好像什么也不懂。所以,《中国教育史》中就说:“明朝近三百年,除了少数讲学大家外,全国读书人都埋头于八股,讽咏于《四书五经大全》,其他一概不懂。”

冷于冰给父母服丧三年以后,已经12岁,当时正好是三年一次的会试。他的老师王献述已经50余岁,准备进京赶考。冷家经理(管事)陆芳还派了家丁柳国宾跟他进京,并率先支付了三年的学费,作为他进京赶考的路费,在离开的时候还带话给他说:“考中了是朋友,没有考中可以继续回来教书。”可见冷家人待他不薄。

说来也巧,王献述这一次进京考试,因为墨水污了试卷,没有考中。他在会试落第后,本想回到老家,但是仔细想想,冷家人对自己还不错,给的待遇比较好,回家不一定能找到这么好的差事。于是,托付同乡将盘缠带给了家人,继续在冷家做家教。通过这件事来看,明朝时期不分年龄,都可以参加科举。且可以在外一边打工一边学习,这就是所谓的勤工俭学。看来,勤工俭学,并不是现代人的专利,古人也可以一边打工一边考试。

在冷于冰14岁的时候,已经是个文坛宿将了,且已经到了考童生的年龄。在考童生之前,王献述觉得他的名讳不足以做大官,想让他改名。不过古代一旦父亲取名,就不能更改。

由于冷于冰的父亲身前已经给他取了字,所以冷于冰在童试的时候就采用冷不华作为姓名,结果县考与府考都考了第一,取得了童生资格,紧接着就是院试。

一年后,冷于冰在参加院试时,初试考了第一,覆试又考了第一,因此成为秀才。接下来,冷于冰就有资格参加乡试了。古代的乡试是三年一次,如果考中,就可以参加三年一次会试。会试优秀者可以参加殿试,即便是不中也可以做官。

冷于冰当时15岁,考取乡试和会试也不过5-6年时间。京城的考官就告诫他:“年纪轻轻如此有才华,按照这种水平以后考试必中状元。因为从古至今,没有15-16岁中状元的案例。还未成年,就不要急于参加乡试,会试需等到20岁后再参加。” 冷于冰被这么一点拨,从此声名远播,成了家喻户晓的公众人物。

明朝科举制度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从绿野仙踪看明朝风俗)(6)

婚嫁

关于婚姻

明朝对于娶妻有着严格的规定,根据《大明律•户律•婚姻门》第十款“娶部民妇女为妻妾”规定:凡在府、州、县做官的,在任期内不得娶地方老百姓结婚,如果违反打80大板,政府派去的监督官员不能娶下级公务人员的妻妾和家人为妻,违反规定杖打100板。此外,明朝还规定同姓不婚,近亲不婚,良贱不婚,妻妾的次序不能乱等规定,非常严格。

由于冷于冰在当地属于富家子弟,父亲冷松曾经做过官,家里商铺和田产无数。可以说是家财万贯,即便是不做官,谁嫁给他也是衣食无忧。所以,冷于冰取得院试第一后,很快就传开了,成安县当地的缙绅大富,都想把女儿嫁给他。去他家说媒的人,从早到晚都快把他家的门槛踏破了。

冷于冰当时才15岁,按照明朝的规定,16岁才成年,他还是属于未成年。冷家管事的叫陆芳,拿不定主意,于是与冷于冰的老师王献述商量,王献述认为:“冷于冰现在还未成年,这么早结婚,怕伤了元气。不过可以让媒婆,先留意一下,如果有门当户对的姑娘,可以先聘定,以后在迎娶。”

冷家管事觉得有道理,就叫媒婆四处打听,结果看中了当地卜秀才家十五岁的女儿,乳名瑶娘,于是先下了聘礼,定了这门亲事。从冷于冰订婚这件事来看,明朝可以提前订婚。如果,不是因为王献述,冷家管事说不定当时就答应了婚事。

到了第二年七月,冷于冰参加乡试的时候,因为拉肚子厉害,耽误了考试。而他的老师,在次年参加会试却中了第三名经魁,不久去河南祥符县做了县令。

而冷于冰也已经16岁,在明朝已经属于成年人,家人想给他完婚。冷于冰本想在会试以后结婚,由于管事陆芳已年近古稀(七十岁),担心看不到他结婚。所以,就提出了先让冷于冰完婚的请求。冷于冰的家事都是管事陆芳在打理,他也不好拒绝,就答让陆芳为自己选择良辰吉日完婚。

明朝时期,结婚还是要完成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亲迎结束后就宣告婚姻缔结完成。不过,次日还要“见舅姑”,三个月后还有“庙见”之礼,这时的女方才算正式成为男方宗族成员,所有婚礼完毕以后,婚姻才正式成立。

从《绿野仙踪》冷于冰与他的妻子瑶娘完婚这件事来看,六礼还是完备,且要拜堂合卺(喝交杯酒),完婚以后,次日拜祖父堂。在满月以后,才能主持家务内政。瑶娘过门以后,冷家人都很喜欢她,管理家仆轻重得体,宽严并用,总之一家人其乐融融。

明朝科举制度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从绿野仙踪看明朝风俗)(7)

打严嵩

《绿野仙踪》的社会背景

嘉靖皇帝在位初期,严以驭官,宽以治民,曾一度出现中兴的局面。到了执政后期,由于崇信道教,宠信严嵩等人,仕宦骄横,朝政腐败。当时的科举已经被士族豪强所垄断,寒门要想做官,可以说是难上加难。

冷于冰第一次参加乡试因为拉肚子错过了考试,但是三年以后的乡试,因为阅卷官画了蓝圈作点评。房官阅卷时虽赞不绝口,但是,见加蓝圈过多,害怕主考官猜忌,并没有上榜。冷于冰看了试卷点评,大哭了一场。不过回家后的十月,他的妻子为他生了一个儿子,心情稍好,便为儿子取了一个乳名叫“状元儿”。从这个乳名来看,作者估计也希望儿子以后能高中状元吧!

在三年后,冷于冰又去京城参加乡试,却因为才华出众,严嵩想拉拢他。冷于冰知道他是一个奸臣,不想与他同流合污,因此得罪了严嵩。在乡试的时候本来名列榜首,由于严嵩插手,最终也落了榜。

冷于冰落榜回家,他的恩师王献述已经做了大理寺正卿,被调往京城。在乡试放榜时没有看见他的名字,觉得奇怪,于是向冷于冰写了一封信。冷于冰收到书信,便去京城看望恩师,没多久光阴,他的恩师却突然病故。当回到家中不过七天,他的好友成安县县令潘士钥才30出头,在上厕所的时候,毫无征兆的死了。恩师与好友接连去世,加上乡试落榜,给冷于冰的打击简直就是雪上加霜。

冷于冰在遭受三重打击以后,甚至不吃不喝,整天苦思冥想。终于有一天,他看破了这个世态炎凉的社会,萌生了归隐山林,求仙学道的想法。

家人对他学道是极力反对的,为了阻止他学道,他的老婆白天黑夜24小时叫人跟着他,不让他离开。但是方法总比困难多,当时他的好友潘县令去世不久,他假借吊唁的机会,骗过了家人,最终踏上了求仙学道,斩妖除魔的道路。

明朝科举制度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从绿野仙踪看明朝风俗)(8)

乾隆皇帝

《绿野仙踪》虽然写的是明朝,作者借古讽今的意味其实也非常的浓。我们知道,嘉靖执政前期也出现了明朝中兴的局面,但是了嘉靖后期,整个政治非常腐败。

乾隆虽然开创了“康乾盛世”,但是执政中期和明朝嘉靖在位期间极其的相似。主人公冷于冰和作者李百川都生活在一个由盛世而衰的时代。

乾隆当政后期,任用和珅这样的贪官污吏,说明政治已经出现腐败。仕宦骄横、才士傲诞、势豪虐民,整个清朝都在走下坡路。底层文人雅士满怀抱负,想通过科举报效国家,却遭遇了冷于冰那样的困境。

冷于冰本可以做官,但是他不畏权贵的拉拢,最终而落榜。从冷于冰考科举这件事来看,家里即便是万贯家财,在世风日下的社会,想要做官,必须与奸臣同流合污才行。要想做清官,几乎难上加难。所以,贪污腐败,让正直的文人穷困潦倒,背井离乡。

像《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大文豪。但是,他们的困境却和作者李百川差不多,早年家境非常好,都是仕途不顺,耗费了大量钱财,到了晚年穷困潦倒,甚至到了绝粮的地步。文人为了糊口,背井离乡出家乞讨,要么写小说度日。借用曹雪芹的那句话就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