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虞和汉献帝是什么关系(汉末三国的刘虞)

刘虞和汉献帝是什么关系(汉末三国的刘虞)(1)

《大戴礼记》中有云: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繁华世间,宛若五颜六色的大染缸。

身处其中,需守底线,有能力,还要识时务,精变通。

拥有前两个能力,则可做治世之能臣;

拥有后两个能力,才能在乱世中生存。

可东汉末年,偏偏有这样一个人。

他拥有治世能臣的所有能力,却生不逢时,在乱世之中命丧幽州。

这个人,就是幽州牧刘虞。

刘虞和汉献帝是什么关系(汉末三国的刘虞)(2)

1.底线,守得住

古人云:“人有志,竹有节。”

刘虞的一生就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

论出身,他是皇室宗亲,祖父和父亲都担任朝廷高官;

论地位,他从郡吏开始,一路升迁到幽州牧。

在汉末乱世,很多人当官就是为了求财,

卖官鬻爵之风盛行,当官的到哪儿都要“捞一笔”。

刘备当年凭剿黄巾之功当了个小官,

就是因为看不惯督邮索贿打了他,

然后才开始了自己轰轰烈烈的军阀事业。

可刘虞在其中颇为“不合群”,

他当官不是为了让百姓给钱,而是为了让百姓赚钱。

反观他自己,则是破衣烂衫,能过且过。

《后汉书》中说他:

“冠敝不改,乃就补其穿。”

帽子旧了也不换,打上补丁再戴,

还有“敝衣绳履,食无兼肉。”

穿破衣,踏草鞋,饭桌上连肉都没有。

这哪里像一个朝廷大员?出去走一圈,俨然就是乡野村夫嘛。

如果这个例子还只能说明他的生活作风,

那下面这件事能果断拒绝,就是他真的了不起了。

刘虞和汉献帝是什么关系(汉末三国的刘虞)(3)

董卓在长安作威作福的时候,

袁绍提出让刘虞做皇帝,来对抗董卓。

董卓虽然势力大,但天下人都知道他蹦不了太久,

反观袁绍,十八路诸侯尽附于此,

是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但面对袁绍的提议,

刘虞想也没想果断拒绝了。

他心系百姓,就要以身作则,成为百姓的父母官;

他忠于汉室,就要不改初心,成为汉室护城河。

判断一个人的人品,

要看他在独自一个人的时候会做什么,这叫“慎独”;

更要看他在大家都做什么的时候不做什么,这叫“慎众”。

只有守住底线,方能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2.治理,做得好

清代诗人黄景仁写过一首《杂感》: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用是书生。”

这两句很扎心,又很真实。

很多读书人人品和学问都没问题,但能力差了一大截。

理论讲起来头头是道,上手做事一件不成。

但刘虞不是这样的“掉书袋”,相反,他治理地方的能力,

即使现在看来都有很多借鉴之处。

刘虞担任幽州牧的时候,幽州就是个穷乡僻壤。

从历史上来看,幽州一直是个“寄生虫”,

自己的产能不行,必须靠青州和冀州的补贴

才能维持不破产。

刘虞和汉献帝是什么关系(汉末三国的刘虞)(4)

但当时大乱世,青、冀两州的交通都被阻隔,

输血管道消失了,幽州要怎么办?

刘虞大手一挥:自己干!

他在幽州主要做了四件事:

第一,追求宽政,为百姓减轻赋税;

第二,劝导百姓种田,让粮食自给自足;

第三,开放互市,在上谷与外族交易;

第四,开采矿藏,在渔阳开采盐铁矿。

四项措施并举,不但幽州人的钱袋子鼓了起来,

青州徐州的百姓看到这里的商机,也纷纷来到幽州。

乱世之中,百姓就是一个地区最大的资本,

谁拥有了更多的人,谁就拥有了取胜的关键法宝。

刘虞和汉献帝是什么关系(汉末三国的刘虞)(5)

3.不变通,终成枯骨

若是身处治世,刘虞定将留名千古,

只可惜,他生不逢时。

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刘虞,我可能会用“仁”。

他对百姓行仁政,这是宽容大度;

但若在战场上也以“仁”为本,等待他的只能是死亡。

身在幽州牧的刘虞和身为幽州刺史的公孙瓒积怨颇深,

刘虞认为公孙瓒穷兵黩武,违背仁义;

公孙瓒则对刘虞不提供后勤补给,心怀怨恨。

就这样,两人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刘虞和汉献帝是什么关系(汉末三国的刘虞)(6)

初平四年,刘虞准备偷袭公孙瓒,

没想到消息泄露,让公孙瓒有了准备。

刘虞这边,一直是文治,武力值和公孙瓒相差了十万八千里,

但胜在上下同心,如果硬拼也存在取胜可能。

可刘虞攻城的时候犹豫了,他想:

“城里可是有百姓呢,如果放火烧城,会连累无辜百姓。”

更为奇葩的是,打仗的时候刘虞还下令:“不准砍杀!”

于是,公孙瓒的十米大刀迎头砍下,

刘虞的军队根本没有还手之力,兵败如山倒。

最终他的头被公孙瓒砍下,惨死幽州。

刘虞和汉献帝是什么关系(汉末三国的刘虞)(7)

4. 好人为何却不得好死?

刘虞被杀后,公孙瓒打算拿着他的头去朝廷领赏的,

可路上遭到了打劫。

几个人抢走了刘虞的人头,

把头和身体放在一起,妥善安葬。

这是百姓们对父母官由衷而发的情感。

但讲真,刘虞的死真不值得,

他做得每件事情都对,

可就是太对了,死守在一个赛道中,

这才导致了毁灭。

我在《后汉书》读到刘虞的时候,

脑海中就蹦出了一句话:水之情则无鱼。

所有的事情都有一个程度,

没有程度的“清”和“仁”,

那就是不清和不仁。

刘虞的本意是保护百姓,

但把敌方士兵也当成百姓,不准砍杀,

自己死了,受苦的不正是更多的百姓吗?

有些杀人,是为了救人;

有些仁义,却在杀人。

刘虞值得尊敬,却无法让我真心佩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