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精神发祥地(两弹一星精神干惊天动地事)

导读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打破核大国的讹诈与垄断,为了世界和平和国家安全,在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党中央高瞻远瞩,果断作出了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数以万计的专家、科技骨干、朝鲜归国志愿军、大学毕业生、工人和技术人员等,从全国各地奔向核武器研制和试验的第一线,凭借自己的知识水平、技术积累和不懈努力,最终完成了这项“不可能的任务”。这一伟大事业曾一度隐秘,他们的姓名在很多年间都不为国人所熟知。

两弹一星精神发祥地(两弹一星精神干惊天动地事)(1)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01

王淦昌:为“愿以身许国”销声匿迹

1954年,地质部的一支地质队伍在综合找矿中于广西发现了铀矿床。这年秋,时任地质部常务副部长刘杰和李四光、钱三强三人,带着产自广西的铀矿石标本,向毛主席、周总理汇报。

这块“开业之石”将刘杰带进了核工业,也让我国核工业正式起步。1955年1月15日,毛主席作出了创建中国核工业的战略决策。

1956年秋,王淦昌作为中国代表来到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工作。1960年,他组织并领导的研究小组在世界上第一次发现了“反西格玛负超子”,为祖国争得了荣誉。1960年底,他谢绝苏方的挽留,回到中科院原子能所,并把在苏联省下的14万卢布全部捐献给正在遭受自然灾害的祖国。

我国核工业刚刚起步,就遭遇了苏联撕毁合同、撤走专家的严冬。有一位苏联专家临别时说:“没关系,我们走了,你们还有王淦昌。”

1961年4月3日,王淦昌接到时任第二机械工业部(简称二机部)部长刘杰约见的通知。到了刘杰办公室,对方开门见山地向王淦昌传达了党中央关于研制核武器的决定,并请他参加领导原子弹的研制工作。迎着刘杰的目光,王淦昌铿锵有力地回答:“我愿以身许国!”第二天他就到二机部九局去报到了。从那时起,王淦昌这个名字从科技界突然销声匿迹了,而在中国核武器研究队伍中,多了一个名叫“王京”的领导者。

如果能够继续在原来的科研领域工作,王淦昌很有可能叩开诺贝尔奖的大门。然而,为了中国能造出原子弹、氢弹,为给中国人争这口气,从1961年到1978年,王淦昌隐姓化名,中断与外界的联系整整17年。在此期间,他参与了我国核武器的原理突破、实验研究和组织领导,在我国原子弹、氢弹研制过程中,指导解决了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是我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多年后,回想当年“愿以身许国”的初心,王淦昌说:“我认为国家的强盛才是我真正的追求,那正是我报效国家的时候。”

02

邓稼先:舍身为国“失踪”28年

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邓稼先1947年通过赴美研究生考试,1948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纳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因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年仅26岁,人称“娃娃博士”。取得学位刚9天他就毅然放弃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回到一穷二白的祖国。

1958年秋,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找到他,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征询是否愿意参加这项必须严格保密的工作。他义无反顾地同意,回家对妻子只说自己“要调动工作”,不能再照顾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难。从此,他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对外联络中消失,身影只出现在严格警卫的深院和大漠戈壁。

就任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后,他先挑选了一批大学生准备有关俄文资料和原子弹模型。1959年6月,苏联中止原有协议,中共中央下决心自己动手搞出原子弹和人造卫星。邓稼先任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后,一面部署同事们分头研究计算,自己也带头攻关。在遇到一个苏联专家留下的核爆大气压的数字时,他在周光召的帮助下以严谨的计算推翻了原有结论,从而解决了关系中国原子弹试验成败的关键性难题。数学家华罗庚后来称,这是“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的成果。

邓稼先不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费尽心血,还经常到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他冒着酷暑严寒,在试验场度过整整8年的单身汉生活,有15次在现场领导核试验,从而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由他最后签字确定了设计方案。他还率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以证实效果。他又同于敏等人直接领导并参与投入对氢弹的研制和实验工作。按照“邓、于方案”最终制成了氢弹,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2年零8个月试验成功。这同法国用8年、美国用7年、苏联用10年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1972年,邓稼先任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副院长,1979年又任院长。1984年,他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

一次,航投试验时出现降落伞故障事故,原子弹坠地被摔裂。邓稼先深知危险,却一个人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身为医学教授的妻子知道他“抱”了摔裂的原子弹,待他回京后强拉他去检查。结果发现在他的小便中带有放射性物质,肝脏被损,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但他仍坚持回到核试验基地。在步履艰难之时,他坚持要自己去装雷管,并首次以院长的权威向周围的人下命令:“你们还年轻,你们不能去!”

1985年他最后离开罗布泊回京仍想参加会议。医生强迫他住院并通知他因受到核辐射而身患直肠癌。他无力地倒在病床上,面对妻子及国防部长张爱萍的安慰,平静地说:“我知道这一天会来的,但没想到它来得这样快。”

1986年7月29日,身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的他因全身大出血病逝,享年62岁。他临终前仍牵挂如何努力发展我国的尖端武器,并叮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03

郭永怀:用生命守护核机密的空气动力学家

1999年9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授予(或追授)23位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郭永怀是其中唯一的烈士。

1955年,中美大使级会议达成侨民可自由回国的协议后,钱学森便马上回国。美国移民局派人劝说郭永怀,得到的回答也是要回国。第二年,大学同事为送别郭永怀举行野餐会。郭永怀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他把自己尚未发表的论文手稿全部投进了火堆,在场所有人都惊呆了。郭永怀说:“为了回国,我早已把重要资料记在脑中。”

回国后,钱学森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郭永怀和钱伟长担任副所长,力学研究所很快成长起来。

1960年3月的一天,钱三强来找郭永怀,两人在书房足足谈了3小时,原来,钱三强要他承担自主研发原子弹的力学保障工作。正是这一次拜访,使郭永怀的生命,和中国核武器工业永远联系在一起。同年,他正式受命担任九院副院长,负责核武器的力学部分和武器化。

从那以后,郭永怀与妻子李佩的爱情再也不是泛舟观景和聆听古典音乐,而是严守国家机密。对郭永怀为何突然忙碌起来,一个从不讲,一个从不问。

他的生活随之进入半地下状态,上午他秘密进入九院进行核武器研发,下午则以力学所副所长的身份进行力学研究。为保密其司机从未换过。

在核武器研制基地青海高原、在核试验场新疆罗布泊,他担任场外试验委员,他深入试验现场指导工作、开展试验,在气候环境十分恶劣的戈壁、高原,与年轻的科技人员一起喝苦水、住帐篷,风餐露宿。他经常奔波于北京、青海和罗布泊之间,听取汇报、指导科研,深入科室、车间,亲临试验现场,对一些关键问题开展技术讨论。

在将要进入正式试验阶段的那些日子里,他每天都要忙十几个小时,有时是通宵达旦,吃饭也是席地而坐边研究边吃。1964年10月16日首颗原子弹装置试爆炸成功,1966年10月27日首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首颗氢弹爆炸试验成功。当闪光火球和蘑菇状烟云冉冉升起时,全体测试人员一片沸腾,他却瘫软在试验现场,身边工作人员把他架到临时帐篷里的铁皮床上,他太累了。

1968年12月初,他在青海基地发现了一组重要数据,急于回京研究便搭乘夜班飞机。12月5日凌晨,飞机飞临首都机场距地面约400米时突然失衡偏离跑道,扎向1公里外的玉米地,瞬间腾起一团火球……

当人们从机身残骸中找到郭永怀时才发现,他同警卫员牟方东紧紧地抱在一起。烧焦的两具遗体被吃力地分开后,中间掉出一个装有绝密文件的公文包。在飞机遇险、生命将尽的最后瞬间,他想到的却是用身体保护国家秘密安全、完好!他壮烈牺牲,享年59岁。12月25日,郭永怀被国家授予烈士称号。同日,中国第一颗热核导弹试验获得了成功!

04

孙家栋:我国航天事业里程碑式的“卫星之父”

当两弹事业告一段落,人造卫星研制也提上了日程。在新中国“两弹一星”的计划里,研制人造卫星是最后一个确定下来的。在物质特别贫乏的年代,新中国最早的航天人,开始投身到这个完全没有基础的高科技领域。

当时,长征一号火箭的研制举步维艰。为了确保第一颗人造卫星研制成功,1967年下半年,中央决定成立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孙家栋临危受命,负责卫星的总体设计。他从方方面面挑选出18个搞导弹的、搞卫星的、有系统工程经验的、有特长的技术骨干,承担卫星本体的研制任务。钱学森说:“希望你们18个人能成为航天十八勇士,为中国的卫星,闯出一条天路来!研制第一颗卫星,是我们的初战,以后还要搞返回式卫星、载人飞船。请记住,是卫星,是国家的航天事业,把我们结合在一起。”

孙家栋带领十几个青年人开启了中国人探索太空奥秘的创业之路。1969年底,长征一号火箭第一次发射遭遇了挫折。但很快于1970年1月30日再次发射取得成功。6个地面卫星测控站也建成了,陈芳允等科学家对外国卫星进行跟踪观测,证明中国测控网性能优良。卫星发射时所使用的通信线路全都是靠电线杆架起来的明线。为防止有人破坏,各地动员了数十万民兵,从发射场到各个观测站,在全国数万公里的线路上,保证每一根电线杆下面,日夜有人值守。

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从戈壁大漠腾空而起,无数人通过无线电波听到从太空中传回的《东方红》乐曲。这一幕,成为一代中国人不可磨灭的记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成功,也从此拉开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那段无数奉献者竭力创造中国奇迹的历程,成就了“两弹一星”事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中国人民挺直腰杆站起来的重要标志。

05

无数无名英雄愿舍家为国

“两弹一星”事业辉煌而又神秘。它的神秘,需要用无私的精神支撑,用严酷的纪律维护。

朝鲜战争结束后,根据停战协定,志愿军第二十兵团一直驻扎在朝鲜。1958年冬,在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况下,二十兵团一夜间不见了,这引起美军的高度警惕。当时,不仅在朝鲜找不到二十兵团的踪迹,在中国国内也没有了二十兵团的任何消息。事实上,当时二十兵团战士正坐在闷罐列车里,一路西行。所有人都不知道列车的目的地,所经车站站牌也都用草帘子遮住了。官兵们只有根据太阳光的变化,猜测列车是在向西行驶。目的地终于到了,是一望无际的沙漠。他们的任务是在沙漠上修铁路、机场,至于为什么,不知道,也不让问。直到两年后,他们才知道他们是在一个叫额济纳旗的地方,他们正在建设的是中国的首个导弹发射场。

1964年春,托举原子弹的百米铁塔在罗布泊拔地而起,中国第一次核试验的准备工作全面展开。一时间,试验大军云集,帐篷连营千里,大西北这片神秘的荒原似乎成了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精神的缩影。

参加我国第一次核试验的5058名参试人员来自解放军各总部、各军兵种、新疆军区、兰州军区、二机部、公安部、国防部十院、军事工程学院、中国科学院等26个单位;3.3万多吨器材、物资从祖国四面八方运往场区,共动用火车皮1116节;汽车1270台,行驶1851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462圈。为了核试验,5000名工程兵日夜拼搏。盛夏,地表温度达50多摄氏度,他们坚持作业;严冬,气温在零下30摄氏度,他们照常施工。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努力,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全部154项特种工程。

为了核试验,执行安全防护保障任务的防化学兵,头戴防毒面具,身穿胶质防护衣,全副武装在戈壁滩上坚持天天训练,防护衣内温度高达40摄氏度以上,谁也说不清自己流了多少汗水。

为了核试验,严防无关人员误入试验禁区,保证群众的绝对安全,基地的七名警卫战士沿着罗布泊最荒凉的地带徒步巡逻了8300里,在半年中每人磨烂了12双鞋。

有一位工程师接到秘密调令,按规定她瞒着丈夫,借口出差,神秘地从家庭中消失,来到遥远的罗布泊,承担起测试技术研究工作。半年多后,在孔雀河边的一棵树下,她与自己的丈夫意外相逢。原来,她丈夫也与她一样,接到秘密调令,并且与她在同一支特种部队里。由于沙漠无垠,他们比邻若天涯。前来罗布泊指挥作战的张爱萍将军听到这个动人的故事后,流着热泪来到那棵树下。他说:“就叫它夫妻树吧,它是一座纪念碑!”

1966年10月27日,原第一试验部政委高震亚、参谋长王世成、中队长颜振清、控制系统技术助理员张其彬、加注技师刘启泉、控制台操纵员佟连捷、战士操纵员徐虹7名同志,抱着为国牺牲的信念,下到深8米的地下控制室,执行导弹核武器试验任务。执行任务前,“七勇士”庄严宣誓:“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9时0分10秒,随着“点火”口令发出,佟连捷迅速按下发射控制台上的按钮,我国第一枚发射试验的核导弹呼啸而出。9时9分14秒,罗布泊弹着点传来喜讯——导弹飞行800多公里,成功爆炸!

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简称“中物院”)当了多年办公室主任的胡干达说,院里的工作任务,不是靠一个人就能够完成的,必须是所有人在一起配合,向同一个目标努力。

核事业是千百万人的事业。在罗布泊,在我国导弹和核武器两个试验基地,有数千名职工,他们不仅自己在戈壁沙漠工作了一辈子,许多人的第二代、第三代至今仍然留在那里。虽然他们都并不在“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名录里,但他们依然永远值得铭记。

“两弹一星”是新中国建设成就的重要象征,奠定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守卫着祖国的安宁与和平。

1999年9月18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表彰并授予当年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于是,这些远离亲人、藏身大山、隐姓埋名的英雄们,终于从幕后走到台前。

他们以常人难以想象的顽强拼搏、以身许国,形成了“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两弹一星”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代科技工作者爱国奋斗。

两弹一星精神发祥地(两弹一星精神干惊天动地事)(2)

1966年10月27日,中国首次发射导弹核武器试验获得成功,天安门广场上人民群众游行庆祝。

■ 参考资料:

华南,《“两弹一星”精神: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胡新民,《“两弹一星”为何能在中国成功》;

梁俊英,《“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用生命保护国家绝密数据》;

滕飞,《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等。

来源:新周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