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堂的现状:高校课堂重拾起立

高校课堂的现状:高校课堂重拾起立(1)

近日,南京大学校学生会发起倡议:从新学期开始实施“上课起立”制度,上课铃响,全体同学起立,齐声说一句“老师好”,并协助老师收发课程作业,主动擦黑板,将尊师重教落实到日常生活学习中。这一倡议在校内外引发热议,有人拍手称好,也有人斥为形式主义。

“上课!”“起立!老师好!”“同学们好!” 在不少人关于学生时代的记忆里,一堂课就是从一个起立、一声问好开始的。但很长一段时期以来,多数高校出于各种理由,对“上课礼”不作硬性要求,大学课堂上也几乎不见起立与问好。鉴于此,华东交通大学轨道学院与人文学院、扬州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等先后重拾课堂礼仪,让既熟悉又陌生的“上课礼”再现大学课堂,但随之而来的有赞誉也有批评。

古人说,“不学礼,无以立”。“上课礼”承载着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是师生共同尊重的一种表现。南航教师陈建平每节课上课前,都给自己的学生鞠躬行“上课礼”,学生们也弯腰向老师表示敬意,这一师生互动延续了整整三十年。正如陈建平老师所说,“上课礼”营造的是师生平等的课堂氛围、温文尔雅的校园文化,也是对同学的善意提醒、对老师的温情督促。既然“上课礼”有如此多益处,为什么每一次重拾还引来争议?

客观而言,传统的师道尊严在高校确有颓弱之势。学生中,视自己为客户、视专业知识为产品的有之,不及格后威胁老师、侮辱老师甚至伤害老师的极端案例有之。有的高校老师甚至直言,以前是学生怕老师,现在是老师怕学生。老师为何怕学生?其中一个原因在于,一些高校把教师上课质量好坏的评价权完全交给了学生,教师的薪资待遇、各项评比资格等与学生打分挂钩。本来,这项制度的初衷是好的,目的是倒逼教师提升教学水平,改进教学质量。问题是,由学生来评价也不能矫枉过正,必须讲究科学。比如,有的老师因害怕“报复”,对学生课堂上无礼行为不予制止,有的为考评得优秀,考试不敢出难题、不敢给低分,等等。这些风气一旦泛滥成灾,显然无助于师道尊严的维护,无助于尊师重教氛围的营造。

一段时间以来,教育理论界对教师和学生的关系讨论颇多。从传统教育的“以老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重视,这种转向有其积极意义,有利于发挥学生在教育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值得注意的是,“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意味着弱化教师的作用,并不意味着否定教师在教育活动的主导地位。从中小学“把戒尺还给老师”的呼吁,到高校重拾“上课礼”的倡议,说到底都是一种纠偏,都是对教师作用和地位的重申。立德方能树人,学艺必先学礼。试问,如果大学四年对自己的老师尚未有足够尊重,又怎能企盼他们会尊重其他公民、引领社会理性与温情?

礼本乎心,以礼载道。尊师重教之心,需有“礼”的形式来承载,也需要“礼”的形式来涵养。在这个年轻人高喊“生活要有点仪式感”的时代,作为传道受业解惑的高校课堂,有点仪式感正当其时、十分必要。

交汇点记者 颜云霞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