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人泪下的爱国电影(爱国是香港电影的底色)

1897年电影传入香港,1913年香港自己制作的第一部故事片《庄子试妻》诞生。从电影传入香港起,到香港电影后来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爱港爱国一直是香港电影始终坚守的民族立场,也是香港电影史的绝对底色。

爱国是香港电影的初心

香港电影事业的萌芽,源于当时香港电影人的对香港和祖国的拳拳之心。1913年,电影《偷烧鸭》的出品人布拉斯基途径香港,与黎民伟合作制作了《庄子试妻》。这是香港出品的第一部故事片,并且成功在外国公映,催生了香港的电影事业,黎民伟也被誉为“香港电影之父”。

催人泪下的爱国电影(爱国是香港电影的底色)(1)

1923年,黎民伟与兄长黎海山、黎北海为了推动香港乃至全中国的电影工业,创办了香港第一间香港人全资创办的电影制片公司“民新制造影画片有限公司”。“民新”公司成立后,在1923年出品了香港第一部新闻纪录片《中国竞技员赴日本第六届远东运动会》,又在1924年在广州成立了香港第一个演员培训所“民新演员养成所”,发掘有演戏潜质的人。此外,“民新”还摄制了香港出品的第一部故事长片《胭脂》。

这极大地推动了香港电影业的发展,可惜,由于黎民伟的同盟会背景,“民新”的发展受到了港英催人泪下的爱国电影(爱国是香港电影的底色)(2)政府的禁止。

港英催人泪下的爱国电影(爱国是香港电影的底色)(3)政府的阻碍并没有摧毁黎氏兄弟发展香港电影事业的理想。1930年初,黎民伟的兄长黎北海又创办了“香港电影公司”,制作出《左慈戏曹操》。这之后,其他电影制片公司陆续成立,香港电影事业开始复苏。1930年10月25日,黎民伟的“上海民新”与其他几间电影公司合并,成立“联华影业公司”,使得香港电影业真正站稳了脚跟。

“联华”公司延续了“民新”的一贯传统,开办演员养成所,开设编剧、导演、表演、摄影等课程,培养了一批杰出的粤语片导演,如李铁、黄岱等。

“联华”在香港两年间一共出品了《铁骨兰心》《古寺鹃声》《夜半钟声》及《暗室明珠》4部默片。后因公司财务问题,公司仅保留了联华在上海的业务。

催人泪下的爱国电影(爱国是香港电影的底色)(4)

电影《古寺鹃声》海报

催人泪下的爱国电影(爱国是香港电影的底色)(5)

电影《暗室明珠》剧照

“联华”是抗日战争前中国最大的电影厂之一,推出了一连串主题健康、风格清新的电影,包括第一部打进美国电影市场的中国电影《人道》、第一部在外国得奖的中国电影《渔光曲》、以及《铁骨兰心》《夜半钟声》等等,不但改变了国外人士对中国电影的观感,更创造了中国电影的新浪潮。

催人泪下的爱国电影(爱国是香港电影的底色)(6)

电影《人道》海报

催人泪下的爱国电影(爱国是香港电影的底色)(7)

电影《渔光曲》海报

爱国是香港电影的底色

受抗日热潮的影响,香港电影人纷纷开始创作爱国电影。1935年,“大观影片公司”出品了由关文清导演,吴楚帆和李绮年主演的电影《生命线》,宣传抗日救国。由于港英催人泪下的爱国电影(爱国是香港电影的底色)(8)政府怕开罪日本,影片一度被禁。

催人泪下的爱国电影(爱国是香港电影的底色)(9)

电影《生命线》剧照

但在民族危急存亡之际,政策再严苛也阻挡不了中华儿女的民族情感。1936年,大观影业公司的“抗战三部曲”之一《抵抗》、“天一”的《爱国花》、南国影片公司的《女间谍》等爱国影片纷纷上映。

1937年催人泪下的爱国电影(爱国是香港电影的底色)(10)七七事变爆发,中国开始了全面抗战。香港虽未立即卷入战争,但香港电影人大量拍摄爱国电影,仅1937年出产的85部故事片之中,便有25部是爱国题材。“爱国片”成为香港电影绝对的主流。

1938年,香港的进步电影工作者义务联合拍摄了中国第一部正面宣传抗战的影片《最后关头》,影片于1937年8月4日开机,9月12日完成,12月29日首映,1938年3月2日正式公映。

催人泪下的爱国电影(爱国是香港电影的底色)(11)

电影《最后关头》剧照

影片描述中国的一群大学生,在一个爱国大学生的启发下,逐步觉醒。他们意识到祖国的命运已经到了危急关头,应该立即动员全国人民抗日救国。后来,他们分头走到工商界、妇女界、电影界、农村和军队当中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影片在全国人民誓死保卫国家的呐喊声中结束。

当时参与影片制作的工作人员全是义务拍摄,资金由香港的电影制作公司和电影工作者捐献,影片完成后,各地版权公开招股,拍卖所得除了支援前方战士外,其余全部用来购买救国公债。影片上映后,反响极为热烈。

《最后关头》以及《生死线》《边防血泪》等也成为香港电影史上、香港爱国电影中的经典之作。

1941年12月,日本入侵香港,香港电影业陷入低潮,至1946年初,香港电影业完全停滞。20世纪40年代末期,蔡楚生、欧阳予倩、柯灵、白杨、舒绣文、张瑞苏、王为一等很多电影人离开上海,南下香港,等待时机转赴解放区。他们有的在香港设电影厂,与本地电影人合作,带动了香港电影的兴盛,也使香港成为中国南方唯一的也是最大的电影中心。从1946年到1949年,香港共拍摄影片400多部。

20世纪50年代,香港电影迎来发展时期,“长城”“凤凰”“新联”等制片公司在香港成立,这直接源于催人泪下的爱国电影(爱国是香港电影的底色)(12)周恩来、陈毅等国家领导人的大力扶持和众多进步电影人的积极推动和亲身实践。

当时香港有八大片厂,四家国语片厂,四家粤语片厂。中央直接支持的“长城”和“凤凰”,在国语片中占据重要两席,“新联”在粤语片中占一席。这三家公司出品的电影,也极大地推动了香港电影艺术的发展。1949年的《珠江泪》,被评论界誉为“现实主义粤语片的一个正确的、坚实的、全新的起点”,包括此后的《黄河大侠》《中华英雄》等,其现实主义风格成为香港电影的重要传统之一,一直到《寒战》和《天水围的日与夜》,始终被香港电影坚持了下来。

催人泪下的爱国电影(爱国是香港电影的底色)(13)

电影《珠江泪》海报

催人泪下的爱国电影(爱国是香港电影的底色)(14)

电影《寒战》海报

此外,长期活跃在香港乃至全中国电影届一线的作家、导演、明星,如金庸、周润发、钟楚红、张曼玉、李连杰、杜琪峰、徐克、许鞍华、鲍德熹等都是“长城”“凤凰”公司培养出来的。香港电影各大制作机构的制作负责人,也大都出自这里。可以说,香港电影的半壁江山都来自于这三家红色电影片厂。从那时起,香港电影和内地电影便同气连枝,为香港导演和演员北上奠定了基础,将香港和内地的影视行业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催人泪下的爱国电影(爱国是香港电影的底色)(15)1982年9月,长城电影制片有限公司、凤凰影业公司、新联影业公司等合并为一家公司——银都机构有限公司。这家公司的北京办事处在朝阳区八里庄的一座普通办公楼里,并不起眼,但确是实实在在的行业隐形巨头。

香港电影“北上”需要爱国主义认同

众所周知,黄金时代的香港电影不仅仅依赖香港本土电影市场,更依赖我国台湾电影市场、东南亚电影市场。当好莱坞电影席卷而来时,香港电影的市场份额逐渐缩小,衰落的命运也就“注定”了。几乎一夜之间,香港电影愤愤地喊出了“香港电影已死”。

此时,中国内地电影市场向香港电影人和香港电影抛出了橄榄枝。自催人泪下的爱国电影(爱国是香港电影的底色)(16)1992年之后,香港电影公司与内地各制片厂合作(协助拍片或合作拍片)的合拍片渐成气候。如张艺谋、姜文的某些作品,取得了口碑和票房的双丰收,合拍片成为卖座电影的主流。2003年《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的签署,使得香港电影和内地市场建立了更广泛深入的商业和文化连结,揭开了香港电影“北上”的序幕。

“北上”前十年,由于内地电影产业的井喷式发展,香港电影以前积累的经验并不能完全发挥,港式警匪片、港式喜剧片等曾经屡试不爽的各式香港商业电影类型,反而在内地电影市场不断碰壁。直到2005年之后,香港电影才逐渐找到适应了内地电影市场的共振节奏。

香港电影与内地合作的背后,离不开“银都”等影视公司的助力。作为中国电影在境外唯一的一家大型国有电影企业,其历任董事长均由北京催人泪下的爱国电影(爱国是香港电影的底色)(17)政府指派。“银都”下辖20多家分公司,资产总额近30亿港币,主要通过合拍片、资金扶持、发行扶持等方式推动着香港电影的“北上”。如果没有“银都”,你不会在周星驰的电影里看到巩俐等内地女演员,也不可能在《霸王别姬》里看到张国荣。李连杰、吴京、赵文卓等内地武打演员,也很难在壁垒森严的香港影视圈站稳脚跟。

催人泪下的爱国电影(爱国是香港电影的底色)(18)

电影《霸王别姬》张国荣剧照

而众多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电影,如《英雄》《旺角黑夜》《头文字D》《童梦奇缘》《老港正传》《色·戒》《窃听风云2》《寒战》等,都有“银都”参与出品、发行或摄制。近年来最为人称道的主旋律合拍片《红海行动》,也是由“银都”负责投资和发行。

催人泪下的爱国电影(爱国是香港电影的底色)(19)

电影《英雄》海报

中国电影市场的飞速发展,离不开香港电影人与内地电影人的通力合作。香港演员有着非常认真敬业的职业态度,幕后的摄影师、剪辑师们对于工作也是精益求精。《捉妖记》的特效包装由谢霆锋的特效公司制作,《中国合伙人》《海洋天堂》等合拍片的的摄影指导是王家卫的御用摄影师杜可风先生。香港电影从来没有消失,也不曾衰落。香港电影以化整为零的方式,融入了中国电影的整个产业链,实现了中国电影行业的新发展。

催人泪下的爱国电影(爱国是香港电影的底色)(20)

电影《捉妖记》海报

催人泪下的爱国电影(爱国是香港电影的底色)(21)

电影《中国合伙人》海报

当然,在与香港电影人合作的过程中,内地制片方还是有所忌惮。在启用香港导演拍摄主旋律合拍片逐渐成为主流的今天,我们对香港导演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有着非常严格的原则性要求。

尽管香港电影根正苗红,香港影人锐意北上,政策、资金、市场万事俱备,但如果香港社会不能安定有序,香港的部分年轻人还在被有心人士利用去暴力示威,香港电影的未来就像天水围底层劳工,很难看到什么希望。

内地与香港的合作,必须始终建立在这样一个基础之上,那就是我们必须都有着爱香港爱中国的民族共识。电影艺术虽无国界,但电影人都是有祖国的。香港电影从来都是中国电影。

催人泪下的爱国电影(爱国是香港电影的底色)(2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