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血管内瘘穿刺方法图解(人造血管内瘘穿刺及护理技巧)

血透室杨希)全网同名,每天和您分享血透室故事及血液透析护理知识,关注,不走丢。

人工血管内瘘穿刺方法图解(人造血管内瘘穿刺及护理技巧)(1)

人造血管内瘘手术过程

✎ 编 者 按 血管通路是长期血液透析病人治疗过程中的必须环节,是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

因各种原因导致病人自身血管无法再利用的患者,为保障规律透析而采用人工血管内瘘。人工血管内瘘的穿刺和护理对延长瘘管使用寿命非常重要。

01

/ 首次穿刺时机 /

因手术创面大,皮下组织受损多,术后肢体均有不同程度的肿胀,一般3—4周可以穿刺。

据观察,人工血管内瘘术后6—8周肿胀完全消退,新的内/外膜逐渐形成,人工血管轮廓变得清晰, 触诊内瘘震颤明显,听诊血管杂音正常, 进行首次穿刺,血流量好,治疗顺利。

02

/ 穿刺方法 /

穿刺前摸清血管走形,深浅,清洁皮肤后,向穿刺的反方向拉紧皮肤,这样有利于压紧感觉神经末梢,使皮肤平滑,容易进针,固定人工血管便于穿刺。

穿刺不需要压脉带。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以穿刺点为中心由内向外螺旋式消毒穿刺区域皮肤,消毒范围直径大于10cm。

进针关键点:采用一次性JMS16G穿刺针,针尖斜面向上,以40-45度角进针,当针刺入皮肤后,使针的角度保持40-45度进入血管,进入管腔好后有明显的落空感,见回血后将穿刺针与皮肤角度减到20-30度,继续向血管内推进0.3-0.5cm。

用胶带作“Y” 字固定牢固,防止穿刺针脱出。

采用纯梯式穿刺,每次穿刺均间隔原穿刺点 0.5-1cm, 切忌定点穿刺,以免纤维断裂出现渗血、狭窄、感染。穿刺点距吻合口大于3 cm。

动脉出路和静脉回路两针相距>5cm,并避开U形转弯部位、弧形及皱褶部位穿刺。

如果穿刺出现肿胀渗漏, 应立即拔针在间隔原穿刺点1cm以上处重新穿刺。

03

/ 日常护理 /

清洁皮肤:每次透析前嘱病人用肥皂或杀菌洗手液清洁人工血管测肢体,病人皮肤瘙痒时避免用力抓,保持内瘘测肢体的清洁,透析当日避免穿刺点接触水,邦迪止血贴保持干燥,穿刺针眼处结痂避免用力抓掉,防止瘘管感染和出血;

自我评估:每天在健测上肢监测血压并做好记录, 如果血压低或有不适症状应立即回医院就诊;

每日早晚至少两次对人工血管进行评估,首先用手触摸血管是否有搏动、震颤,放在病人耳旁听是否有血管杂音, 发现异常立即与医生联系。

04

/ 透析时的护理 /

穿刺前评估:上机时严格无菌操作,用手触诊整个人工血管部位,可以感受到一种强而有力的“波动感”,这种波动感是一种皮肤下的持续震颤,与脉搏跳动不同。

如果触诊不明显,可用听诊器血液流过人工血管时的声音,以上方法来检查内瘘是否通畅。

穿刺时最好找穿刺技术好的老师专人穿刺。

透中观察:上机后注意观察血流量,密切监测血压,超滤脱水量避免过大,防止低血压的发生。

透析注意观察穿刺处有无渗血、肿胀, 穿刺针是否固定妥当,防止穿刺针滑脱。

反复宣教:注意反复向宣教透析的注意事项,经常询问病人自觉症状, 及时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异常处理:若透析中出现局部血肿,应立即拔针,重新穿刺。局部血肿形成后压迫止血,注意力度适中,24小时后可以用红外线理疗或用喜辽妥药膏涂抹以帮助血肿吸收。

拔针要点:拔针时严禁穿刺针在血管内摆动,以20度角缓慢拔针,拔针后压迫住穿刺针进血管穿刺点, 压迫时间15-20min为宜,避免压迫时间过长。

按压要点:可用手指按压法,尽量不要用弹力绷带止血。压迫时注意以内瘘有搏动和震颤为宜, 避免过度用力导致管腔闭塞或血栓形成。

人工血管内瘘是病人生命线最后的选择,人工血管使用的寿命决定病人的生存质量。

血管资源不能再生,我们日常用心做好人工血管内瘘的使用和护理就至关重要, 做到合理规律有计划使用血管,尽量做到穿刺技术好的老师专人穿刺, 保护病人的血管通路, 提高病人的透龄, 延长病人的生命。文章如对您有用,帮忙右小角点个在看,感谢。

参考文献

[1]张美兰.浅谈人工血管内瘘穿刺技巧和护理[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49):231.

[2]李文英.人造血管内瘘的护理及透析中的应用 [J].青海医药杂志 ,2010,40(6):51-52.

[3]顾雪莲,朱丽,丁小仙.维持性血透患者人造血管内 瘘的穿刺应用 [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2014,24(1):180-181.

[4]刘海蓉,黄萍.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外 健康文摘,2012,9(4):310-311.

人工血管内瘘穿刺方法图解(人造血管内瘘穿刺及护理技巧)(2)

推荐阅读

肾友,开始透析前必须做好3个准备

内瘘穿刺进针点的选择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