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菜的主要优势有什么 浅谈川菜发展

川菜是我国传统四大菜系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具备原料丰富、烹调方法独特、善于调味的特点,调味以麻辣见长,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川菜的主要优势有什么 浅谈川菜发展?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川菜的主要优势有什么 浅谈川菜发展

川菜的主要优势有什么 浅谈川菜发展

川菜是我国传统四大菜系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具备原料丰富、烹调方法独特、善于调味的特点,调味以麻辣见长。

川菜萌芽于古代的巴国和蜀国,经汉代和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初现轮廓。早在《华阳国志》中就有蜀人“尚滋味”“好辛香”的描述,四川常年潮湿多雾,有“蜀犬吠日”之说,这些能够怯寒怯湿的香辛料自然会进入蜀人的日常饮食中。不过值得注意的一点是那时还没有使用辣椒,辣椒是明朝才传入中国的,那时的辣主要是茱萸等香辛料提供的。另外,川菜也并不只有辣的,据扬雄和曹丕所说,汉魏蜀人喜甜食,可见川菜的口味还是比较多元的。

隋唐两宋时期,川菜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川菜得见于文人墨客的诗篇中。安史之乱后,杜甫也曾逃难至成都,并发明了一道鱼菜,并命名为“五柳鱼”来纪念陶渊明,杜甫还留下了“蜀酒浓无敌,江鱼美可求”等诗句。大诗人陆游则用诗句“美不数鱼蟹”(赞美成都蒸鸡)“大如芡实白玉如,滑欲流匙香满屋”(形容薏米饭)等赞美四川美食。最出名的还要数苏轼——东坡先生,有很多四川美食都和他相关,东坡肘子、东坡腊肠、东坡墨鱼、东坡松花蛋等等,其中东坡腊肠经过后世不断演变,成为了如今的香肠。

到了明末,张献忠屠川,川地陷入战乱,四川人口锐减,川菜发展也随之停滞。

清朝初年,进行了“湖广填四川”,四川人口开始恢复。一方面“湖广填四川”大量外省移民进入,将移民本土的烹饪方式带入,如安徽、江西的粉蒸方式、湖广的红烧方式、江南的煨炖方式、北方的炒爆方式大量进入;另一方面社会生活节奏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越来越快,快速烹饪的爆、炒类越来越流行。晚清时期,川菜的烹饪方式已经多种多样,基本与现代川菜烹饪方式相同了。

晚清时期巴蜀地区的菜品味型已经十分丰富多样了,川菜复合味、多味型特征已经出现,已经出现麻辣、糊辣、荔枝、酸辣、椒麻、糖醋、清汤、五香等味型。

民国时期作为内陆地区的巴蜀地区与世界紧密联系起来,省外和海外饮食文化大量进入,同时巴蜀饮食文化也大量走出去。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期间,大量外来移民进入,重庆作为抗战陪都,下江等地的饮食文化进一步影响川菜,川菜在整个非日本占领区的影响扩大。而抗日战争结束后,大量移民返回原籍,将川菜文化带到全国各地,更使得川菜的影响得以进一步扩大,川菜的地位越来越高。

到了建国后,随着各地交通、通信的发展,一方面各地饮食文化互融交流,地域特相对削弱,另一方面各地在饮食商业发展的利益催动下,开发创新菜品,新派川菜涌现,江湖菜独立发展,原来的地域特征相对弱化。总的来看,川菜的地域逐渐演变与四川文化区划分的三大地域相吻合,形成了近30年来的川菜三大亚菜系,即成都地域菜系、重庆地域菜系、川南地域菜系,体现在地域上即成都帮融纳小河帮西部地域、重庆帮吸纳小河帮东部地域、自内帮与大河帮互通的格局。

个人认为,在川菜发展中,历史原因不可忽视,但是清末民初的融合为川菜走向全国扫除了很多障碍,现在很多地方都有川菜,但各有不同,根据当地情况进行了改造。可能正是因为川菜的包容性,川菜才得以在全国遍地开花吧。

我不常下馆子,但偶尔会和朋友一起去吃火锅。第一次在南京吃火锅的时候,看见锅里有三种汤的第一反应是清汤、微辣和重辣,吃了才知道,居然还有番茄锅(在四川,一般是清汤和红汤)。不知道其他地区的川菜有什么变化?有了解的朋友可以在评论区分享一下。

分享一些我眼里的川菜代表吧。

回锅肉。记得小时候每次全家出去骑行(省内),每天午饭必点回锅肉,感觉在四川就基本不会点不到回锅肉。以前还不喜欢吃肥肉,现在口味变了,感觉肥瘦兼备的回锅肉最好吃。

夫妻肺片。夫妻肺片以牛头皮、牛心、牛舌、牛肚、牛肉为主料,进行卤制,而后切片。再配以辣椒油、花椒面等辅料制成红油浇在上面。其制作精细,色泽美观,质嫩味鲜,麻辣浓香,非常适口。相传,清朝末年,成都街头巷尾有许多挑担、提篮叫卖凉拌肺片的小贩。用成本低廉的牛杂碎边角料,经清洗、卤煮后切片,佐以酱油、红油、辣椒、花椒面、芝麻面等拌食,风味别致,价廉物美,特别受到拉黄包车、脚夫和穷苦学生们的喜食。后在20世纪30年代由郭朝华、张田政夫妻发展为夫妻肺片。

麻婆豆腐。麻婆豆腐始创于清朝同治元年(1862年),在成都万福桥边,有一家原名“陈兴盛饭铺”的店面。店主陈春富(陈森富)早殁,小饭店便由老板娘经营,女老板面上微麻,人称"陈麻婆"。当年的万福桥是一道横跨府河,常有苦力之人在此歇脚、打尖。光顾饭铺的主要是挑油的脚夫。陈氏对烹制豆腐有一套独特的烹饪技巧,烹制出的豆腐色香味俱全,不同凡响,深得人们喜爱,她创制的烧豆腐,则被称为“陈麻婆豆腐”,其饮食小店后来也以“陈麻婆豆腐店”为名。《锦城竹枝词》云:“麻婆陈氏尚传名,豆腐烘来味最精,万福桥边帘影动,合沽春酒醉先生”。《成都通览》记载陈麻婆豆腐在清朝末年便被例为成都著名食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