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和道德有什么区别(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是道德)

什么是道德?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一词,是最基本的概念。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

传统文化和道德有什么区别(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是道德)(1)

老子《道德经》

在当时,道与德是两个概念。“道、德”二个字连起来用,大概开始于《荀子》的《劝学》篇:

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将“道德”合为一个概念,属于伦理学的范畴。其含义,与最初的“道”和“德”,相去甚远。这一点,我们要特别注意!

“道”和“德”这两个字的内涵很丰富,也是最重要的哲学概念。在这里,不打算展开来讲,只能简单地说一下:

传统文化和道德有什么区别(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是道德)(2)

实际上,这个“道”,当哲学概念讲时,很难用语言表达清楚,正如《道德经》开篇所讲的——道可道,非常道。也如佛经所说的——妙法,不可思,不可议!我们姑且这么概括:道,是指超越时空的宇宙大法则,或者说是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事物客观存在的规律。

那么,什么是“德”呢?简单说,就是遵循“道”——遵循宇宙的法则、事物的客观规律,来做人、来做事,这叫德,也叫有德。即顺道而为,就是有德。

古人在解释德这个字时,通常这么说:“德者,得也。”前一个德,是道德的德,后一个得是获得的得。什么意思呢?

我们做任何事情,其实都有一个目的,希望达到这个预期的目的。达到了目的,就是获得了、得到了。

比如,我们找人结婚,结婚的目的就是组建新的家庭,完成人生的责任,并且希望自己婚姻幸福。如何才能使自己的婚姻幸福呢?这就要明白婚姻的法则,或者说婚姻的客观规律,即婚姻之道,也可以说的夫妇之道。

明白这个法则,这个规律,就叫明道、或者叫明理。

按照这个法则,这个规律去生活、去处理夫妇关系,这就叫有德。有德的人,就能收获婚姻的美满幸福。否则,不按照这个法则、这个规律来生活,来处理夫妻之间的关系,总是我行我素,总是依照个人的脾气、习性来生活,不顾对方的感受,那么就叫缺德。结果是婚姻出现问题,甚至破裂。还谈何幸福呢?

所以说,如果背道而驰。背道就是悖德,就叫“缺德”。自然也就“得不到”,所以,缺德的人,必然无所获。即使暂时有所收获,也不会长久,终将得而复失。

这就是简单理解的“道”,以及“道”和“德”的关系。

道,是宇宙总法则。如果具体到天地(自然),就叫天道。具体到社会、人间,就叫人道。人道从天道中来。

传统文化和道德有什么区别(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是道德)(3)

在儒家学说中,人道,即人伦大道,也叫五伦大道、伦常大道。也叫上前面所讲到的“五伦”或“五教”。伦,当关系讲。用现代话讲,就是五种人际关系。儒家将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总结、浓缩成五种人际关系,即五伦。

所以,陈宏谋老先生在《养正遗规》头一篇《白鹿洞书院揭示》的正文前,加了一个按语,按语中讲:天下无伦外之人,故自无伦外之学。

就是说:我们每个人都处在这五种伦常关系中,即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要注意,其中的父子关系也包含了师徒、师生关系;君臣关系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上下级关系。无论古今,不分中外,毫无例外。

这五种关系是客观存在的,超越时空,不以人的意志转移而转移的,所以叫做“道”——人道。

分而言之,父有父道、子有子道、君有君道、臣有臣道、夫有夫道、妇有妇道……

孔子曾经回答齐景公关于如何治理好国家的问题时,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说:做父母的,要有做父母的样子;做儿女的,要有做儿女的样子;当领导的,要有当领导的样子;身为下属,就要有下属的样子;丈夫,要有丈夫的样子、妻子,要有妻子的样子……凡此等等。

这个“样子”,就是身份,做与身份相符的事,叫守分。就是儒家讲的敦伦守分、敦伦尽分。如果做与身份相悖的事情,那就叫过分。过分就是缺德。

传统文化和道德有什么区别(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是道德)(4)

那么,什么是“人道”,即什么是处理人际关系的规律呢?

这部分的内容很多,可以说整个儒家的学问都是围绕这个问题展开的。

简而言之,我认为孟子就总结得非常精炼。孟夫子在《孟子·滕文公上》中总结说: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同样的内容,在《礼记·昏义》里也讲到了。

可以说:父子有亲的亲,君臣有义的义,夫妇有别的别,长幼有序的序,朋友有信的信,就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即法则。有亲、有义、有别、有序、有信,就是有德。相反,没有亲、没有义、没有别、没有序、没有信,就是缺德。

在深入了解人伦之道前,建议大家先记住这五句话: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