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海尔的深度解读(外媒眼里的海尔)

12月26日,海尔集团创业35周年暨第六个发展阶段战略主题和企业文化发布仪式在青岛举行。

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在活动现场发布了海尔集团全新的战略阶段——“生态品牌战略”,这标志着海尔正式开启了第六个战略阶段,并向着物联网生态的方向全面迈进。

关于海尔的深度解读(外媒眼里的海尔)(1)

海尔集团创业35周年暨第六个发展阶段战略主题和企业文化发布仪式现场

“中国的海尔如何从一家小企业变身成全球巨头?”

“海尔为何总会取得更高佳绩?”……

近年来,当全世界都在谈论中国制造的华丽转身时,海尔的名字频频登上国际主流媒体的报道。

从昔日名不见经传的家电小厂到今天的全球第一物联网生态品牌,海尔的发展壮大之路也被视为中国制造业升级换代的一个缩影。

在各国纷纷抢占制造业新一轮竞争制高点的当下,中国企业正面临由大变强的紧迫任务。

也是在这个关键节点,海尔迎来了成立35周年,步入全新战略发展阶段的“高光时刻”。并不意外的是,当国际主流媒体谈起“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迎来崭新时代,屡屡被提及的海尔,也被视为中国企业走向全球的范本。

关于海尔的这个故事如今仍在被外媒津津乐道

很少有中国企业像海尔一样,受到外媒如此高频次和长时间的关注。

关于海尔的深度解读(外媒眼里的海尔)(2)

2010年6月17日《福布斯》杂志网站报道截图。

这些跨越不同时间节点的外媒解读,今日回顾起来,依然常看常新。

德新社是最先注意到海尔的外媒之一。

1996年8月,这家德媒的记者从山东青岛发布的一篇报道中这样写道:

“一个曾不被注意的生产电冰箱的集体企业,仅用12年的时间就使自己生产的产品跻于全国的名牌产品之列。”

报道援引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张瑞敏的话说,“在1984年创业的初期,我们不得不向周围乡村借钱以支付700多名工人的工资。”

到了十年后的1994年,海尔在中国500强企业的排行榜中名列第107位。

当然,罗马并非一日建成。海尔一路走来所经历的艰辛,也被外媒看在眼里。

有一个中外读者都耳熟能详的故事:上世纪80年代,彼时的海尔生产的冰箱质量不高,张瑞敏举起锤子,与自己的员工一起,在公众的注视下亲手砸毁了76台劣质冰箱。

“这为他赢得了全国范围的美誉,并且成为公司改变的起点。”英国《经济学人》周刊说。

美国《财富》则用一句话总结海尔的崛起:“一位充满现代精神的总裁,利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把一个困难重重的公司扭转成为商战中的赢家。”

擅长创新的海尔到底“新”在何处

令外国学者和媒体津津乐道的,不仅是海尔在新产品设计方面的种种巧思,更是管理理念和经营模式的创新。

“海尔是被西方管理界研究最多的中国企业之一,也曾被加里·哈梅尔等多位世界管理思想家大加赞扬。”在2015年的一篇文章中,英国《金融时报》这样介绍海尔。

报道指出,世界最著名的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在1998年至2015年这18年间,就对海尔进行了17次案例分析。

“海尔似乎对变革着迷。”英国“50大思想家”榜单网站联合创始人斯图尔特·克雷纳说,“在每一个看似平静的阶段,激情满怀的张瑞敏先生都在推动更多的变革。海尔将变革视为日常之事,而不是一项孤立的计划或方案。事实也正是如此。”

“Thinkers50”被誉为“管理思想界的奥斯卡”,而张瑞敏于2015年、2017年和2019年三度入选该榜单。克雷纳认为,在张瑞敏先生锐意创新的管理领导下,海尔已成为世界上最具创新力的公司之一。

关于海尔的深度解读(外媒眼里的海尔)(3)

2019年11月18日,2019年全球50大管理思想家排名18日晚在伦敦发布,张瑞敏(左)第三次入围,排名第15位。(新华社)

“人单合一”模式,就是张瑞敏着眼企业管理框架的改革。

美国市场观察网站报道称,在海尔的“人单合一”模式下,用户“变身”终身用户,员工则“变身”创客,用户与员工、品牌的关系也不再是一次性的买卖关系,而是长期合作、共创共赢的“伙伴”关系。这种管理变革为大规模定制提供了合适的组织土壤和文化氛围。

可以说,海尔对“人单合一”模式的率先探索,为用户全流程参与的大规模定制模式在海尔平台上顺利成长起来创造了前提。

海尔的开创之举,也使其成为全球共同研究的重点。2017年12月,总部位于美国纽约的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新标准委员大会通过了一项由海尔主导的大规模定制国际通用要求标准的建议书,这是IEEE创办半个多世纪以来唯一以模式为技术框架制定的国际标准,由中国企业牵头制定也是全球首例。

“世界制造经历了‘欧美时代’、‘日韩时代’,如今正在进入‘中国时代’。”见证了海尔进步的美国彭博社感叹道。

领军“中国制造”海尔如何赢得世界的尊重

“世界就是我的研发部。”

海尔秉持的这一创新理念,体现出中国企业走向世界时的意气风发。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进一步打开,“中国企业向何处去?”曾是摆在各大企业面前的一道难题。与此同时,外界也在观察中国企业的新动向。

而海尔,也成为了外媒观察中国企业的“窗口”和“风向标”。

截至2019年10月,海尔共参与67项国际标准的制订和修订工作,累计提出100多项提案。由海尔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的数量均居行业第一,在中国家电领域,80%的国际标准专家及80%的国际标准提案均来自海尔。

关于海尔的深度解读(外媒眼里的海尔)(4)

2019年4月,在德国汉诺威拍摄的海尔展区COSMOPlat平台模拟演示。(新华社)

《福布斯》杂志日本版2001年在报道中指出,海尔的成功不仅仅是该集团自己的成就,它的意义更在于,从中可以看出中国经济的变化。

截至2019年,海尔已在全球建成122个工厂,其中有54个海外工厂,向160多个国家销售产品。这表明,过去较为封闭的经济形态已经画上了一个句号。海尔集团这些在国内取得成功的中国厂家将会寻求进一步发展,并越来越把海外市场作为重点。

“通过向海外的发展,海尔集团的经营能力受到检验。” 《福布斯》杂志文章说。

如今又快20年过去,面对海外市场的检验,海尔交出了怎样一份答卷?

来自竞争对手的评价或许更具说服力。

今年6月,德国《法兰克福汇报》指出,中国家电供应商正在接过“创新主导权”,西方老牌供应商将面临“超级挑战”。

文章援引德国博世-西门子家用电器集团(博西家电)首席市场官锦途的话说,“现在,中国公司要求在世界市场水平上竞争——它们确实也达到了世界标准。”并指出“海尔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接受参考消息采访时,上海品牌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姜卫红点评说,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引领下,我国企业的国际化拓展已经进入新阶段,中国正参与到新的规则制定中去,包括品牌标准、贸易规则等,这意味着中国的企业品牌建设正在重新定义全球化。

生态生生不息因此探索永不止息

经历了名牌战略、多元化发展战略、国际化战略、全球化品牌战略、网络化战略后,下一步迈进生态品牌战略阶段的海尔,将交出怎样的答卷?

12月26日在海尔集团创业35周年暨第六个发展阶段战略主题和企业文化发布仪式上,海尔发布的“生态品牌战略”和着眼未来的蓝图再度备受世界瞩目。

关于海尔的深度解读(外媒眼里的海尔)(5)

正如张瑞敏所说:“产品会被场景替代,行业会被生态覆盖。”海尔开启的生态品牌战略便是在向传统的商业模式发起挑战。

一方面,海尔从价格交易转型为价值交互,打造生活场景的物联网生态品牌,持续涌现物联网新物种;另一方面,海尔也期待用“有温度的交流”,拉近与用户间的距离,从而充分挖掘用户需求,实现从“做产品生命周期”到“做用户体验周期”的深刻转型。目前,海尔对生态品牌的探索实践已获得世界权威机构认可,2019年6月,海尔成为BrandZ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进入百强的物联网生态品牌。

“陆止于此,海始于斯”。35年风雨兼程,是告别一段过往,亦是迎接一段未来。进入生态品牌战略阶段的海尔,同样在进行着一次新的从无到有的过程。

海尔35年,让世界感受到的是一往无前的冲劲。不断以创新求发展,因为生态生生不息,因此探索永不止息。行稳致远,前途可期。迈入生态战略阶段的海尔,接下来,依然会是外媒关注的焦点。

(文/唐立辛 喻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