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第一状元郎:文丞相“忠孝节义”的历史传承

千古第一状元郎:文丞相“忠孝节义”的历史传承(1)

古代以读书人为贵,历朝历代的读书人虽数不胜数,然而最清贵的状元郎,不过区区六百余人,而由状元做官到宰相之位的状元宰相,则只有寥寥十余人,最著名者莫过于南宋文丞相——文天祥。

而以丞相为代称的人物,无不是名扬青史的名人,最著名者有“乱世奸雄、治世能臣”之称的曹丞相(曹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称的诸葛丞相(诸葛亮),“为国死节,正气长存”之称的文丞相(文天祥),而此三人,以状元郎之身位居丞相之位,惟文天祥一人。

说到南宋,不得不提两个人:朱熹和文天祥。朱熹,为集两宋三百余年理学之集大成者,宣扬“去人欲,从天理”,为理学立言之最;

文天祥,则为两宋三百余年理学之事功方面的伟大实践者,为宋代三百年养士之魂魄,其忠孝节义,可感天动地!

千古第一状元郎:文丞相“忠孝节义”的历史传承(2)

文丞相的生前事,身后名

南宋景炎三年(1278)十二月,文天祥兵败被俘于海丰五坡岭,当场殉国而不能,吞冰片自杀而不能,绝食自杀而不能,激怒敌将求速死而不能,只得以苏武牧羊之气节自守。崖山之战前,狱中的文天祥更写下传世名篇《零丁洋诗》,有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流传千古而不绝。

文天祥被囚禁元大都的三年期间,不为富贵所淫,不为威武所曲,不为绝境所移,于囹圄之中著写《指南录》、《指南后录》,并留下传唱千古的《正气歌》。此时,南宋士人们,以《生祭文》向文丞相敬以读书人至高的荣耀,将其视为南宋最后的骨气之所在,朝野均流传“南人无如天祥者”。

《宋史·文天祥传》写到元世祖忽必烈即壮其节气,又怜惜其才能,多次派人劝降,更亲身以丞相之位劝降文天祥,都被元天祥严词拒绝,只求一死殉国。元至正二十年(1283年),适逢义军以解救文天祥为名再兴抗元之事,元世祖最终杀害文天祥于大都柴市。

元朝历代皇帝均对宋末三杰“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多加赞誉,元仁宗曾公开表明元丞相是古今难寻的大忠臣。元朝至正年间编写的官修史书《宋史》,对文氏的忠烈和气节颇为赞许,对文丞相尽忠报国、舍生取义的忠义不吝笔墨。

而在宋元之际,文天祥与陆秀夫、张世杰一起被尊称为“宋末三杰”,被九州各地的同胞立祠祭祀。文天祥更被无比热爱他的家乡父老们迎入吉安的忠节祠、先贤堂和庐陵县的乡贤祠,更是位列庐陵“五忠一节”之首。

千古第一状元郎:文丞相“忠孝节义”的历史传承(3)

朱元璋的偶像,大明读书人的楷模

行伍出身的朱元璋,素来不喜高谈阔的士人,却对济世救国、坚忍不拔的文丞相追捧之至,立志要从文丞相手中接过抗元复汉的大纛,成为了一名普普通通的“文山粉丝”。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恢复中原正统后,更是下诏宣扬文天祥为国尽忠,为臣死节,是为天下读书人的完美典范。为褒奖文丞相,可爱的朱皇帝做了两件事情:一是皇命敕封文丞相为天下都城隍之神,为城隍神中第一名,封号“承天鉴国司民升福明灵王”,以沟通阴间、惩恶扬善、庇国护民;二则于国都南京为文丞相建庙,规格与帝王庙等同,朝廷按时祭祀。而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随即敕建了气氛庄严肃穆的宋文丞相祠。明宣宗朱瞻基,更是有“心如铁石”、“万世不磨”的金口玉言,钦命于每年二月、八月,以皇帝名义遣顺天府尹前往祭祀宋文丞相祠。由此,宋文丞相祠得以跻身为京师九庙之一,而文丞相得享大明王朝二百余年的血食。

千古第一状元郎:文丞相“忠孝节义”的历史传承(4)

文丞相得受国家之祭祀,固然是可喜可贺,但士人皆以其未得到朝廷敕封谥号为最大憾事。土木堡之变后,大明王朝岌岌可危,正所谓国难思良相,忧虑国家危亡的士人,纷纷上书为文丞相追封谥号,以求正民心、匡社稷。正是在诸多自诩为文丞相后学门生的士人的不断努力下,景泰七年(1456)年,朝廷终于下诏追封文丞相谥号“忠烈”,毁小家纾国难,是为忠,陷战阵身许国,是为烈,所以文丞相,又被尊称为文忠烈公。而万历年间,文天祥更被修道的万历皇帝加封为“天枢左相”、“真君”,从而跃升为道教神灵。

弘治十六年(1503)冬,朝廷下旨于庐陵螺山敕建宋文丞相忠义祠,以宣扬文丞相的忠义事功。此后五百余年,螺山忠义祠历经明、清、民国、新中国多次修葺、重建,最终成为文丞相忠义的象征,始终延续不绝。

民族英雄文丞相,千古传颂正气歌

清朝康熙皇帝励精图治,主张满汉一家,立主以儒法治国,极其注重为国尽忠的贤臣能将,称赞文丞相“其忠君忧国之诚,洵足以弥宇宙而贯金石。”,为汉人一等一的大丈夫。雍正皇帝即位后,更拟定文天祥从祀历代帝王庙,继任的乾隆皇帝御笔亲撰《文信国公文》,褒扬文丞相“浩然之气与日月争光” ,更为文天祥祠亲题“正气成仁”匾额。

清道光皇帝时期,中英两国鸦片战争爆发,自此开启了丧权辱国的可悲时代,而为国死节、以事功扬名的文丞相再次被士人所推崇。

以曾国藩为首的士大夫,接连上书朝廷要求尊奉文丞相从祀文庙,推崇文丞相“经世救国、忠孝节义”的时代价值。

所谓从祀文庙,即在孔庙中祭祀中担任陪侍,乃是读书人的毕生追求,乃是最崇高的国家祭祀大典。终于,在曾国藩等汉臣的不断努力下,文天祥得以最终从祀文庙,从此跻身儒家不朽圣贤之列。

千古第一状元郎:文丞相“忠孝节义”的历史传承(5)

而以孙中山、梁启超为首的仁人志士们,为解救积贫积弱的旧中国,试图以建立民族主义国家来救亡图存,最主要的便是宣扬文天祥、岳飞等民族英雄以激发民族士气。

革命党人陈天华作《猛回头》,邹容唱《革命歌》,无不讴歌文丞相为国献身的大无畏精神。文化界的名流巨擘们纷纷创作《指南公传奇》、《柴市节》《、文天祥殉国》等戏剧,无不将文天祥歌颂为扶大厦于将倾、救国家于危亡的民族英雄。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国进入全面抗战时代,面对屡战屡败、节节败退的生死危亡之局面,国民政府开始大力讴歌文天祥这位民族英雄,宣扬不畏死、不惧战的“文山精神”。同时以于右任、傅抱石、张善子、老舍、郑振铎等文化界名人,均以文丞相为榜样,掀起轰轰烈烈的抗战救亡的大时代。

结语:太平思丞相,忠义垂宇宙

纵观文天祥的一生,从太平状元郎,到宋末宰相,再到大都囚徒,无不是读书人修齐治平、内圣外王的真实写照。文丞相的诗歌,数量虽少,却灿若北斗,《过零丁洋诗》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忠义独白,《正气歌》有“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的民族气节。

南宋文丞相,文忠烈公,文天祥,应当被中华民族永远怀念,铭记文丞相为国死难的爱国情怀、顽强不屈的抗争精神、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姚约之

参考资料:1、《宋史-文天祥传》元 脱脱等

2、《文天祥形象的塑造与演变》2016陈功林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