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爱孩子的10个表现(溺爱孩子背后被忽略的动力)

溺爱孩子这个话题,早已经不是新鲜热点话题,我们似乎已经达成了一个普遍共识:溺爱孩子,肯定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然而,面对孩子的时候,却完全是另一番场景,恨不得把天上的星星摘下来给他,有求必应那是标配。

甚至,在我们很多人眼中,完全不觉得自己在溺爱孩子——孩子,不就应该要爱,要宠吗?

接触多了,我发现,溺爱孩子这件事背后,其实大有文章。

01

我将溺爱孩子分为两种类型:主动溺爱和被动溺爱。

主动溺爱的意思就是理直气壮地想让孩子沉溺在家长的爱里,一定要溺爱孩子内心才能舒坦。

被动溺爱是什么呢?明明很多要求不想答应,明明知道有些时候应该管教,当一面对孩子,就不得不妥协、让步,陷入“溺爱”状态。

两种“溺爱”类型,背后的原因和动力,各不相同。

溺爱孩子的10个表现(溺爱孩子背后被忽略的动力)(1)

咱们话分两头,详细来探讨。

02

先来分析一下“主动溺爱”。

①原因之一:是通过爱孩子来弥补自己在童年时缺失的爱。

孩子,很容易会被看成是父母的一部分,成为父母的投射。在孩子身上,我们可以弥补遗憾,实现期待。

我们的文化向来不提倡“爱自己”,这很容易跟“自私”联系起来,被身边人所不齿。与之相反,爱孩子却是被大力歌颂,天经地义的高尚之举。

是会被著书立说,大书特书的奉献和无私。

童年期没有得到足够的父母,内心中就像有一块空洞,亟待填满。当看到跟自己长相相似的孩子,父母心中的这个“洞”,有了填补的对象。

爱孩子,满足孩子的需要,就像对幼时的自己好一样。

最典型的案例,不知道大家是否孩子记得追星狂人——杨丽娟。

兰州姑娘杨丽娟,从16岁开始,不上学,不社交,把追星刘德华,当成一份事业来完成。

其父不仅不阻拦,孩子加入女儿阵营,要帮助女儿实现梦想。宣称,自己就是要不惜一切代价,帮助女儿完成心愿。

随后13年的时间里,杨丽娟与父母先后多次到港、赴京,杨父倾家荡产筹募旅费,甚至卖房、举债,宣布卖肾支持女儿。

溺爱孩子的10个表现(溺爱孩子背后被忽略的动力)(2)

2007年3月19日,杨丽娟近距离见到刘德华,但却与华仔合照后没有机会聊天,表达心声。

杨父得悉后非常难过、愤怒。

当晚,杨父留下一封12页纸的遗书,其中写满对刘德华的不满、攻击,跳海自杀。

为了帮助女儿实现不切实际的虚幻梦想,卖房、巨债、露宿街头,倾家荡产,最后,甚至不惜放弃生命,何其可叹、可悲。

而真相是,杨父在成长经历中是严重缺爱的。他有一个对爱严重饥渴的“内在的小孩”。

看起来,他是在百般溺爱女儿,实际上,他是在满足他的“内在的小孩”。

这样的溺爱,满足不了自己,也会毁了孩子。

②其二便是:家人之间相互争夺孩子的爱。

当家庭成人之间有分歧,不能相互信任地合作,相互支持着教育孩子的时候,就会出现另一种完全相反的局面:

彼此竞争孩子的爱。

大家争先恐后,使劲浑身解数,来证明自己最爱孩子,反复询问孩子:“你爱爸爸还是妈妈?”“你是不是觉得奶奶对你最好?”

“猪队友”,在这样的时候,就会合情合理地出现。

例如,我听过儿子刚因为生气,动手打了妈妈,并且在家里大喊大叫,不依不饶。

爸爸下班回来了,见孩子不高兴,心想这不行,转头便带孩子出去买零食,千方百计地哄孩子,看到孩子笑了,心里才踏实。

于是,爸爸变成了最爱孩子的,妈妈成了不讲情面的坏人。

反之亦然。

诸如此类的,还有,爷爷奶奶努力地“溺爱”孩

溺爱孩子的10个表现(溺爱孩子背后被忽略的动力)(3)

子,父母定下的规则、安排,转头都被统统推翻:在爷爷奶奶这里,你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若是加之婆媳关系不和,这样的场面估计会更加变本加厉。

表面上,全家人都围着孩子转,争着对孩子好,实际上,孩子才是最大的受害者:他的成长过程,在这种博弈中,完全被扭曲、异化。

03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被动溺爱”。

①其一:害怕失去孩子的喜爱。

就是明明不想答应孩子的要求,却彷佛被某种动力裹挟着,身不由己。

这往往会存在一类我们所说的“不懂拒绝”的父母身上。

是的,不懂拒绝,不只是存在于同龄人的关系层面,你与孩子的关系中,也会重蹈这个模式。

拒绝孩子,孩子就满脸不高兴,甚至转头就“砰”一声关门进房间,不理人、不说话、不吃饭。

要么就是施展“耍赖”战术,反复纠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说的次数多了,家长招架不住,最终还是妥协。

溺爱孩子的10个表现(溺爱孩子背后被忽略的动力)(4)

一个妈妈曾跟我抱怨:感觉自己就是孩子的一个“工具人”,专门用来满足孩子各种各样的需要,这种感觉有时也令自己很不舒服。

但“无法拒绝”的背后,其实是对关系的不自信。

看到孩子不怎么搭理,心里就会恐慌,是不是得罪孩子了,以后会不会都不理自己?

孩子一不高兴,内心就会开始呈现无数种假设:是不是自己做得太过分了,他会不会不喜欢我这个妈妈(爸爸)了?

这样的煎熬,同样让对关系敏感的父母们,难以忍受。干脆满足孩子的要求,换一个皆大欢喜。

殊不知,短时间看起来是万事大吉了,潜在的负面影响也悄然埋下了。

②其二:害怕孩子的情绪,担心心理疾病。

这一般会存在于孩子出现一些心理和情绪问题之后。

孩子被诊断为心理疾病,对于很多家庭而言,简直等同于晴天霹雳,对于整个家庭都是地震般的冲击。

父母们可能会因此陷入一种对孩子情绪的“过度敏感”状态,对孩子的一举一动过度关心,一有风吹草动便又是哄,又是劝。

常有家长找到我,焦虑地跟我描述孩子今天状态又怎么怎么不好,看起来怎么怎么不开心。

详细了解之下,才发现孩子只是在学校跟同学闹了一点小矛盾,回家来就有点生闷气。

理智地分辨一下,就会发现,这是正常孩子都会有的表现,跟生病全无关系。

然而,焦虑和担忧,是会让人完全失去理智的。

在这种“孩子一不高兴就是生病”的过度解读下,家长们可谓是战战兢兢地把孩子当“祖宗”供着,生怕孩子又不高兴,又重蹈覆辙。

溺爱孩子的10个表现(溺爱孩子背后被忽略的动力)(5)

相处方式上,当然只能处处顺着,时时刻刻满足着要求。

眼看着孩子“笑逐颜开”,也就安下心来。

久而久之,在无意识中,“溺爱”的模式就逐渐在这种担忧中形成、固化。孩子生病变成了“有好处”,“有回报”,当然就干脆长长久久地生病下去。

全家人在无意识中,完成一场“生病”大计,或苦不堪言,或心满意足,却谁也不敢打破这原有的模式。

最后,孩子就彻彻底底地成了“病人”。

俗话说: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了解我们为人父母每个行动背后的原因和动力,我们才能反思、调整自己的方式。

溺爱孩子,不可怕,也不是原罪。及时止损,为时不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