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子里具有什么样的精神(53.贵以身和)

53. “贵以身”和“爱以身”是一种什么精神?,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骨子里具有什么样的精神?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骨子里具有什么样的精神(53.贵以身和)

骨子里具有什么样的精神

53. “贵以身”和“爱以身”是一种什么精神?

针对“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老子告诫人们:“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此句为王弼本和通行本。傅奕本和帛书本是“托天下”在前,“寄天下”在后,其它版本也有差别,文意基本一致。“贵以身”和“爱以身”是什么意思呢?先看古人的注解:

河上公章句:“‘故贵以身为天下者,则可寄于天下’,言人君贵其身而贱人,欲为天下者,则可寄立,不可以久也。‘爱以身为天下者,乃可以托于天下’,言人君能爱其身,非为己也,乃欲为万民之父母。以此得为天下主者,乃可以托其身于万民之上,长无咎也。”意思是说,当君王的“贵其身”不会长久,为人民“爱其身”才能长治久安。

王弼注:“无物可以易其身,故曰贵也。如此乃可托天下也。无物可以损其身,故曰爱也。如此乃可以寄天下也。不以宠辱荣患损易其身,然后乃可以天下付之也。”意思是,宠辱不惊可以坐天下。“贵以身”和“爱以身”的解释不准确。看现代名人的解释:

余秋雨翻译:“所以,如果能以看重自己的标准去为天下,就可以把天下寄命于他;如果能以珍爱自己的态度去爱天下,就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并解释说:“一个人如果能很好地尊重自己的生命,不去折腾外来的一切,反而能推己及人,管理天下。”(余秋雨:《老子通释》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1年,第43-44页。)解释和翻译不一致,“贵以身”和“爱以身”也解释不准确。

陈鼓应翻译:“所以能够以贵身的态度去为天下,才可以把天下寄托给他;以爱身的态度去为天下,才可以把天下委托给他。”引述:“这一章老子强调‘贵身’思想。老子认为一个理想的治者,首先要在于‘贵身’,不胡作非为,这样,大家才放心把天下的重责委任给他。”(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 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123页。)他把“贵以身”理解为“贵身”,“爱以身”理解为“爱身”,去掉了“以”字理解就不同了。“以”字不能去掉,正确翻译如下:

所以,崇尚以自身利益为天下人的人,方能将天下寄托给他;喜爱以自身利益为天下人的人,方能将天下寄托给他。

“贵以身”和“爱以身”是一种什么精神?大公无私的精神,这才是老子一贯强调的思想。“贵大患若身”,那是自私自利的表现,所以就会“宠辱若惊”。如果“贵大患若天下”,把人民的疾苦放在心上,那是大公无私的表现,就会“宠辱不惊”。一心为民,宠辱不惊。宠辱不惊方能担当天下大事,社会稳定,人民幸福。

最后这段老子在影射周天子。东周以来,各位天子已不能“贵以身为天下”,也不能“爱以身为天下”了,周朝逐步“礼崩乐坏”天下大乱,周天子已逐步失去管控天下的能力。老子认为,只有大公无私,公而忘私,天下为公的人,才可以将天下寄托他管理。后面第四十九章,老子进一步说:“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圣人常常没有私心,而是以老百姓的心为自己的心)。老子推崇圣人之治:圣人无心,天下归心。

本章老子说的就是“有私”与“无私”的状况。有私心的人“宠辱若惊”,患得患失;无私心的人一心为公,才能把天下委托他管理。老革命家陶铸有一句著名诗:“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心底无私”则“宠辱不惊”,若能运用到现实中,那就真的读懂了《道德经》。

“宠辱若惊”经后人不断演义变成了“宠辱不惊”,其意思完全不同了。宠辱不惊,意思是得宠或受辱都不放在心上,形容不以得失而动心。《菜根谭》中有一联: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意思是说,为人做事能视宠辱如花开花落般平常,才能不惊;视官位去留如云卷云舒般变幻,才能无意。其实,老子主张的境界更高:那就是天下为公,无私无畏,为人民服务才能“宠辱不惊”。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