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江门话日常用语(江门市本地方言详情)

[广东方言]每日一讲:江门市本地原居民方言介绍

江门,别称“五邑”,广东省辖地级市,是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珠江三角洲西部地区的中心城市之一 ,濒临南海,毗邻港澳;地貌特征为北低西高,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总面积9505平方千米,辖3个市辖区和4个县级市;2018年常住人口456.17万人。

广东江门话日常用语(江门市本地方言详情)(1)

江门市志(1979~2000)下》第一节 五邑方言的类别和分布 江门五邑话属广东粤方言,江门市大部分地方通行广州话和五邑话,部分地方流行客家话。江门市旅居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众多,五邑话也在这些华侨华人聚居的社区流行,尤其是台山话在海外影响较大。 鹤山市的鹤城、云乡、合成等属流行客家话又通行白话的“双语区”,址山、共和、双合等地方是客家话、五邑话、白话并存的“三语区”。 在台山市的赤溪、斗山,新会的司前、大泽,蓬江区的杜阮,鹤山市的鹤城、云乡、合成、双合、共和、宅梧、址山、龙口,开平市的水井、金鸡、赤水、苍城等客家人聚居的地方,流行客家话。《台山市志(1979~2000)上》第二节 语言  台山方言以台城话为基调,属于粤语系统中的四邑方言。这种方言同粤语(广州音系)比较有不少共同点。台山方言有19个声母,粤语除没有舌边清擦音[]以及浊声母[Z]外,其余的声母基本相同。同时,台山方言同粤语一样,都有一套清塞擦音声母[ts]、[ts’]、[s],没有舌尖后声母和舌面声母。台山方言的韵母只有39个,比粤语少。但台山方言与粤语一样,保留了古韵母尾合口的[-m],也保留了一套塞音韵尾[-p]、[-t]、[-k]。 由于水土之异,及受移民影响,境内分为台北腔、西南腔、东南腔、川岛腔和客家话。以台城话为基调的台北腔有台城、公益、大江、水步、附城、四九、三八、白沙、三合、端芬等10个镇, 49.17万人(以2000年户籍人口计,下同),占全市人口的49.0%;以海宴话为基调的西南腔有广海、南湾、隆文、沙栏、海宴、汶村、横山、深井、那扶、北陡、海侨等11个镇,30.09万人,占全市人口30.0%;东南腔有冲蒌、斗山和都斛3个镇,14.69万人,占全市人口14.6%;川岛腔的上川、下川镇有3.30万人,占总人口3.3%; 赤溪、田头镇等是客家的居住区,使用客家方言,占台山总人口的3.1%。《鹤山县志》第三章方言 鹤山话源于古代汉语而又接受了南方少数民族及外来语言影响,形成的一种地方方言。境内属广府话流行区,居民日常交际、学校、会议、广播、电视等均使用广州话,但是语音语调上有差异。因地缘及人口源流影响,鹤山为方言较复杂地区之一,大体可划分为6个方言区,有些地区存在不同方言并存,出现一地“双语”,甚至“三语”现象。如鹤城、云乡、合成等客家方言区,就是既流行客家话,又通行白话(即广州话)的“双语区”,址山、共和、双合等一些地方则是客家话、四邑话、白话三语并存。

沙坪话(又称上坊话)。沙坪话是全县使用最广的语言,主要流行于县城、沙坪、龙口、桃源及古劳区部分地方,约15万人,占全县人口47%。沙坪话属广府语系。 客家话。鹤山客家先民原为汉中一带汉人,后迫于战乱,自东晋起陆续南迁,先至长江流域,后入粤。在迁徙过程中,原先的母语受沿途方言影响,进入鹤山后,又接受了当地方言因素,经过漫长的历史逐渐形成了今天的鹤山客家话。鹤山客家方言主要分布于鹤城、云乡、合成、宅梧的白水带、龙口的四堡及共和、址山区部分地方,约有7万人,占全县人口22%。 雅瑶话(又称下坊话)。以昆东话为代表,属粤方言四邑语系。主要流行于雅瑶区及与之相接的沙坪区部分乡村,约3万余人,占全县人口10%。

古劳话,属广州方言区,分布于古劳水区,约1万人,占全县人口的3%。古劳与南海九江、西樵相邻,语言与九江、西樵话相似。

址山话,属四邑方言区。主要流行于址山、共和两区和双合部分地方,约3万人。占全县人口9%。址山与开平的水口、新会的司前相接,共和与新会的杜阮、大泽相邻,址山话均受两地方言影响,境内流行四邑话。

宅梧话,属四邑方言区。主要流行于宅梧、双合两区及合成部分地方,人口约2.5万人,占全县人口8%。宅梧话与开平水井、苍城话相近,流行四邑话。

《新会县志》第四章方言

新会方言是汉语方言,属粤方言四邑片的一种,与广州话基本相通。区内广播、电视等领域也通用广州话。新会方言以会城话为代表,据粗略统计,全区流行会城话的有会城、三江、大泽、双水、罗坑、古井、沙堆等镇的大部分地区,人口约56万。此外,区内部分地区还流行司前话、沙田区话、客家话以及双水话等方言。

新会方言是以会城话为代表。新会全县方言除大多数地区和人口讲会城话外,还有部分地区讲司前话、沙田区话、棠下话、客家话等。

客家话分布在客家人聚居的大泽区的同和、鲫鱼山,杜阮区的中和等村,使用人口2766人,占全县总人口的0.3%。客家人由于南迁新会较晚,长期定居于偏僻山区,较少接受外界影响,较多地保存着自己的风俗习惯和语言风貌《开平县志(下)》第二章 方 言 开平县方言的分布,大体可分三个片:东北部的水井地区,属于客家话方言区;西北部大沙、龙胜等地因靠近新兴县,属于粤语方言区;其余地区基本上属于粤语方言四邑的一种次方言区。 除水井地区外,其余两个片的方言由于地域不同、姓氏不同,在语音上也千差万别,但基本上能沟通。沿潭江北岸,从东到西,分别有泮村话、沙冈话、长沙话、赤坎话、蚬冈话;从县城向西北方向而去,则有沙塘、苍城、马冈、张桥等话,随后联接大沙、龙胜等粤语方言区。而潭江南岸的荻海地区则讲台山话,金鸡讲蚬冈话,赤水、东山接近赤坎话。 由于赤坎镇位于开平县中部,研究开平方言的人士均以赤坎话为开平方言代表点。本志的记述也从这方面切入。《恩平县志》方言

恩平话,属四邑方言,流行于恩平市全境和台山市深井镇那扶等地,已有数千年历史,保留了较多古汉语的成分。研究恩平方言最为著名的著作主要有两本,分别是《恩平音字典》和《恩平方言》。

恩平话可分为北片方言、中部方言、南片方言。北片方言分布在沙湖、牛江、君堂、圣堂、良西等地;中部方言主要在恩城、大田、大槐;南片方言包括那吉和横陂。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