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明格局(看眼中华文明起底的格局)

愚鲁诗词课第十讲:《尚书》简议_刘宇隆的二心集_新浪博客

孩子们:

今天爸爸同你们读一点《尚书》。

尚书尚书,上古之书。《尚书》讲的就是上古时期的一些事:战争、祭祀、刑法、地理、君主传承等等,以及那时候的一些思想理念。

愚:“爸爸,上古是什么呀?”

鲁:“上古什么呀爸爸!”

“好问题。”

多元文明格局(看眼中华文明起底的格局)(1)

上古“三皇五帝”:中华民族的文明初祖。后文多提及。

简单说:“上古”就是比我们平时说的“古代”还古的时期。中国人老讲自己是“炎黄子孙”,炎帝和黄帝生活的年代就是上古。《尚书》写的上古比炎黄的时代靠后一些,从黄帝的四世孙尧帝的时代写到周朝。很多篇章可能成于秦汉乃至东晋,但像《尧典》、《汤誓》、《洪范》、《康诰》等篇章基本可以断定确实上古之作。还记得爸爸教你们的中国朝代歌吗?愚来一遍!

多元文明格局(看眼中华文明起底的格局)(2)

三皇五帝的说法不统一,这是其中一版。尧帝即图中左二:帝尧唐陶氏。黄帝即图中右一:黄帝轩辕氏。

愚:“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对!《尚书》写的就是夏、商、周还有更早的尧舜时代。距今……三四千年了。比我们之前学的《老子》的时代还要再早一两千年。”

愚:“上古是不是有恐龙?”

“恐龙距今几千万年上亿年,那时候应该还没人类。上古时代是人类的上古时代,不是整个大自然的上古时代。人类历史和地球历史比太微不足道了。”

说回我们人类的历史:爸爸有一个中国历史的分期方法。秦以后的历史,也就是我们一般说的“古代”,爸爸叫它“显史”(愚:“哪个显?”“显微镜的显,明显的显”);秦以前的历史,包括上古历史,爸爸叫它“潜史”(“潜水艇的潜”)。

平时我们说的“古代历史”都是显史,比如讲李白苏轼他们所涉及的唐宋历史。显史一般有官修史书作为依托,想知道李白的事读读《旧唐书》、想知道苏轼的事读读《宋史》——这些史书一般是靠后的王朝组织很多大学者为靠前的王朝修订的。戏言道:显史是读就可以了的历史。潜史不行,是挖才可以的历史。想知道秦以前的事,没那么多史书可查。我们今天对先秦的了解,很大程度依赖出土文物。潜史史书,大概统共也就《春秋》、《左传》等数得出来的几部。一窥潜史里的上古史更难,《尚书》秉轴寡要。即便司马迁先生那样的史学鸿儒,写上古史,也不过只是依据自家理解,用自家语言,翻译、解释了一遍《尚书》。

今天的人其实比司马迁先生他们更了解潜史。考古科学呀!越来越会挖。——但我们毕竟只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没那寥寥几笔,就算真挖出什么也无所对照、不认识。《尚书》在、《史记》在,挖出殷墟我们才认得,马上就可以开启波澜壮阔的商代历史研究。对着《旧唐书》、《宋史》,唐宋时期的文物更一认一个准儿。明清甚至都有大部头细写世情的小说了,《金瓶梅》、《红楼梦》那些相当于《明清使用说明》。但挖出三星堆我们就不认得,只能猜啊猜的。文物和史书就像爸爸和妈妈,历史研究是他们的孩子。相比三星堆背后的古蜀研究,殷墟背后的殷商研究就能更加全面地成长。

多元文明格局(看眼中华文明起底的格局)(3)

相比文物、史书互相借鉴的殷商研究,只有文物没有史书的三星堆研究就困难得多。

愚:“爸爸,我长大学考古吧?挖恐龙,研究恐龙。”

鲁:“哥哥学考古,我学什么?”

“爸爸没法规定你们长大必须学什么,看你们的条件和兴趣。累了吧?休息一会儿。”

(半小时后)

我们小结一下:秦以前的历史是潜史,非常依赖考古,记载太少搞不明白。比如《尚书》记载的上古历史,即便加上考古发现,也星星点点如偶然露出河面的鹅卵石。秦以后的历史,被记述得翔实多了,是显史。比如唐宋。煌煌史册在前,考古科学在后,这些历史大块大块如河上的岛屿。当然,登岛探险有登岛探险的难处,但爸爸总觉得:难不过在大河中的鹅卵石上雕龙。雕龙已是难,鹅卵石却还时隐时没。研究潜史,太看大河的心情、自家的运气,《尚书》、《史记》都在plus殷墟那样的考古大发现——天呐,才几回!

愚:“哈哈!普拉斯!普拉爸!”

“臭小孩儿!”

先前读《老子》的时候爸爸说过:《老子》又叫《道德经》,几千年来,为数不多被奉为“经书”的著作,决定着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而中国文化之为何成为这般中国文化。《尚书》也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能被奉为“经书”的著作。与《老子》不同的是:它是古代读书人的必读书、考试书。对于有志于科举入仕的主流读书人来说:不读《老子》也许招嗤笑、白眼——“学问差”、“层次低”,不读《尚书》就纯属捣乱了。好比今天的中学生参加高考,不懂琴棋书画拉倒啦、随意啦,不懂语数外——“朋友,这儿高考呐——高考——OK?!”

愚:“爸爸,我上学了。”

鲁:“我也上学。”

“嗯。愚上幼儿园呢。幼儿园毕业后上小学,上完小学上中学,就该高考了。鲁明年上幼儿园。”

前几天愚问过爸爸一个问题:中国的皇帝呢?爸爸当时说:中国古代有皇帝,现在没皇帝了。

愚:“现在是国家主席。”

“很好。现在我们国家的领导人不是皇帝,是主席。”

爸爸就着愚的问题再多说几句:中国是个文明古国,一在历史悠久,二在文化灿烂,三在文明延续。世界上其他的文明古国很多。就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古巴比伦文明都比中华文明的历史悠久,但只有我们的文明一直没有中断。两三千年前的《老子》、《尚书》,爸爸只要稍加讲解,你们这样的小儿都能同往圣先贤们脚掌抵脚掌地聊一会儿。但在今天的埃及,只有极个别最卓越的学者在最先进的科学工具的帮助下,才能勉强在历史坚硬的尘封上凿几条浅浅的刻痕——识几行祖先的文字,钩沉几段金字塔的过往。

我们还有潜史显史之分,可一切埃及史都是潜史——还是深潜史。我们的潜史其实不过埋在水面下,埃及的潜史简直埋在刀山火海下。埃及的时空如笔直铁轨,回到过去?那得走破堆起来比金字塔还高的鞋。中国的时空柔软可折叠,回到过去?过去不就在现在嘛。言及于此,就有个天大的难题:为什么独独只有中华文明能生生不息?

爸爸的一点体悟是:中华文明起底的格局太大了。

首先,地方大。《尚书》有一篇《禹贡》,说的是古中国的地理。虽经考证,并非大禹时代的地理,但也至少记载了上古中国有多大——“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今天中国的版图完全是在上古版图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禹贡》里的很多地名今天还在用:青州、徐州、荆州……还有妈妈老家——你们经常去——扬州,“淮、海惟扬州”。孩子们都拼过今天的中国地图,啥时候爸爸做一套禹贡拼图,你们也拼一拼上古中国。

多元文明格局(看眼中华文明起底的格局)(4)

大禹治水后,分天下为九州。其中就有孩子们熟悉的扬州。除了扬州,很多地名今天也还在用。

地方大,人的生存空间就大,人就多。据研究,《尚书》里夏朝时期的人口就已经达到200万,商朝时期超过500万,西周时期甚至达到1000万,东周基本天天打仗,但人口也有五六百万。《尚书》记载:从尧舜开始,到大禹的夏朝、汤王和盘庚的商朝、周公召公的周朝,一直都非常重视农业:不仅制定历法指导农业生产,还设专门的官员督促农业生产。格局最大的还是大禹治水。水利真乃整理天地的大学问,大禹把上古中国的大地整个收拾一遍,“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尚书·禹贡》)你们的奶奶做了三十多年水利工程师,大禹是水利工程师的祖师爷。

多元文明格局(看眼中华文明起底的格局)(5)

除了地方大、人口大,上古中国还有一套非常宏大的政治设计。《尚书》里有一篇叫《洪范》,“洪范”何意?天地统治大法,也就是治国真理。大法分九项,“洪范九畴”,治理国家有九大真理。过多的爸爸不讲,就讲九项里的第三项:“八政:一曰食,二曰货,三曰祀,四曰司空,五曰司徒,六曰司寇,七曰宾,八曰师”。国家主要有八种政务:一是管理民食,二是管理财货,三是管理祭祀,四是管理居民,五是管理教育,六是治理盗贼,七是管理朝觐,八是管理军事。用今天的话说,这一项就是“认识政务”,明确国家政务都包括什么。今天的政务体系仍在《洪范》的设计里:农业部、食药监局等部门管理“民食”,财政部、商务部、银保监会等等管理“财货”,文化部、宗教事务管理局等管理“祭祀”,民政部、卫健委管理“居民”,教育部对“教育”,公检法部门对“盗贼”,外交部打理“朝觐”,国防部专注军事……同版图、人口一样,今天的国务也只是更大更复杂,但无不是对上古中国的继承发展。

格局之大还体现在思想观念。五行体系不必说,《尚书》有“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従革,土爰稼穑”等诸多论述。更让爸爸感配的是《尚书·大禹谟》中的十六个字:“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朱熹朱子认为这是尧舜禹传下来的“心法”——古圣贤作“危微之语”、“传心之要”。有学者称之道学渊源、心学渊源,开启几千年灿烂的中华思想史、哲学史。大舜侍父,“夔夔,悚惧之貌”。更是直接让孔夫子等拿来变成孝道的核心“色难”。诸如此类,其例至夥。

多元文明格局(看眼中华文明起底的格局)(6)

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

地方大、人多、制度完备、思想高绝撑起了中华文明起底的格局。爸爸认为:正是这种大格局使我们成为唯一兴灭迹绝的文明。从《尚书》述叙的年代开始:中华文明已是一口既能养活鲨鱼巨鲸,又能养活小虫小虾——其中千种水草、万堆珊瑚——堪比湖海汪洋的大鱼缸。要知道:文明与文明相比,谁也不至于比谁幸运多少——尤其放在几千年的尺度上看。人说:埃及、巴比伦、印度文明断绝在灭国战祸,夹杂些天灾。可中国也几千年兵连祸结,天灾更是不少。无非:他们那缸水漏干了,文明的鱼群死掉了,文化的水草、珊瑚消失了。中华文明遭遇大灾大难,也已至弱将亡,但这缸水够多,没漏干。烧掉一座亚历山大图书馆可以烧掉大半部古希腊、古埃及,但焚书坑儒裹着文字狱,又殉葬,又屠杀,又到处搬家,怎么也抹不掉这么庞大的人口、辽阔的幅员——边边角角——仍储存着无数坚硬的良知。生下来就是巨树,削来削去一副骨架,还那么大。这副骨架只要还在大地上,一点阳光几滴水……中华文明是不灭的。

透过《尚书》这道门缝,看一眼这种格局,是今天这堂课的主要目的。

下课。

初稿写于北京家中

整理于出差路上,其时逢愚鲁爷爷奶奶生日

2020年10月15日星期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