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选题技巧及分析(应用文体写作之驳论文)

高考作文指导:应用文体写作之驳论文,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高考作文选题技巧及分析?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高考作文选题技巧及分析(应用文体写作之驳论文)

高考作文选题技巧及分析

高考作文指导:应用文体写作之驳论文

一、关于驳论文

驳论文是侧重于驳论的议论文。

驳论文往往破中有立,边破边立,即在反驳对方错误论点的同时,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观点。

批驳错误论点的方法有三种:1.驳论点;2.驳论据;3.驳论证。但归根结底是为了驳论点。

二、驳论文的写作思路

驳论文是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文体,在对一些社会丑陋现象的批判与揭露上价值尤为突出,但学生在写作中往往感到不知从何驳起,无从下笔。其实,这类文章写作有一个思路,那就是:树靶子,列现象,示弊端,探根源,指出路。

下面以课文《拿来主义》为例加以说明:

1.树靶子

写驳论文,一般是先树立待批驳的“靶子”,即是摆出错误观点,或是列出错误论据,或是展出错误论证,然后加以驳斥,进而提出自己的观点。

比如本文主要论述的是拿来主义。在“送去主义”“送来主义”的反复比照之下,引出“拿来主义”。论证一味的“送去”,则有可能走上卖国之路;而一味的接受“送来”,则意味着甘心接受文化的经济的侵略。显然“送去”与“送来”都不行,则顺理成章地亮出“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主张。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2.列现象

对现实中不合道德、有碍社会健康发展的现象进行列举。事例选取的典型性,以求警醒人们;罗列的丰富性,以求引起读者共鸣;修辞的多样性,以求彰显行文文采,增强气势。

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

3.示弊端

每一种(类)丑陋的现象都会或多或少造成社会的损失。有些损失是明显的,人们不齿、唾弃;但一些损失在较长的时间段后才会出现,许多人看不到这种想象的危害,那就要揭示,这要求写作者既具有深邃的目光,透过现象看本质,又具有先知先觉的本领。

(这种一味的送去,造成物质的枯竭。)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4.探根源

运用哲学的观点去看问题,从理论的高度看问题,显示思维的深度和思维的广度。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来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5.指出路(提办法)

高瞻远瞩,高屋建瓴,为读者指出一条解决问题的思路。多从教育、政府规范和引导、法律严惩几个角度谈起。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又如:“莫使‘英雄’泪满襟”这一主题,主体部分可以写出以下提纲。

第一层:(列现象)自己不做,阻止、限制他人;看到荣誉,嫉妒、中伤他人:这是使‘英雄’泪满襟者的典型表现。

第二层:(示弊端)伤及他人,使英雄心如死灰;危及社会,使社会正气低迷。是使‘英雄’泪满襟者的产生出格举动的危害。

第三层:(探根源)个人欲望强烈,嫉妒心强,心胸狭窄,信奉“人人为我”,是使‘英雄’泪满襟者的产生出格举动的根源。

第四层:(指出路)不怕闲言碎语,反对嫉贤妒能,是我们对待这一出格行为的正确态度;加强道德教育,保护英雄权益,是我们对待这一出格行为的正确措施。

三、注意要点

一要对准靶子。写驳论性的文章,首先要摆出对方的谬论或反动观点,树起靶子。怎样树起靶子呢?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概述。即用概括的语言,将所批驳的敌论复述一下。并且还要强调出敌论的弊端。概述时,可适当引用一些原词句,但要有重点,倾向性要鲜明。二是摘引。即把反面材料的关键部分或有关部分,摘录下来,然后对准靶子,进行驳斥。可以引用一些较为典型的事例,和古典名句。更加强有力的证明自己的观点。

二要抓住要害。鲁迅说:“正对‘论敌’之要害,仅以一击给予致命的重伤。”对谬论,一定要抓住其反动本质,深入地进行揭露和批判。

三要注意分寸。对于敌人的反革命谬论和人民内部存在的错误思想,必须加以区别。对敌人,要无情揭露,痛加批驳,给以致命打击;对于人民内部的错误思想,就要本着“团结—批评—团结”的原则,决不可相提并论。

【范文借鉴】

尊师,何错之有?

近日,看到个别网友关于学生给老师撑伞一事的留言,对撑伞学生的动机提出质疑,甚至将学生替老师撑伞这一纯洁的举动,理解为“用撑伞方式迎合老师”云云。对此,实在不敢苟同。

岂不知,在夜阑人静,当星斗西斜,幸福的人们安然入梦之时,辛勤的老师,窗前还亮着灯光,一字字,评改学生的作业;一行行,书写明天的教案……可记得,老师教会我们的那第一首唐诗,“鹅,鹅,鹅,曲颈向天歌……”;可记得,老师那双温暖的手抚过你流泪的双颊;可记得,老师那甜蜜的微笑,抚慰你受伤的心灵……老师是蜡烛,他燃烧了自己,照亮了我们。老师为我们付出了辛劳和汗水,老师给我们阳光和雨露,老师给我们信念和希望。如今,烈日下,学生为老师撑起一把遮阳伞,这种尊敬老师的行为,又有什么错?

这把伞,撑起的是感恩的情怀;这把伞,撑起的是师生情义;这把伞,撑起的是尊师传统;这把伞,撑起出了一个纯净温暖的育人环境。因此,我倒是觉得,这把伞撑出了情,撑出了爱,撑出了和谐与美丽。

撑伞尊师,无关人格意义上的平等,更与奴仆意识、等级观念风马牛不相及。学生出于内心的感恩,为老师撑起一把伞,若这算是不平等,那岂不是世间所有的付出都成了奴仆意识,所有的受助都成了等级思想?一个孩子的纯真善意缘何被曲解至此?“猿鸣鹤唳本无意,不知下有行人行。”行者无意,观者有心。说到底不正是当下社会尊师思想淡薄的铁证?难道那一个个顶撞老师、恐吓老师,甚至对老师拳脚相加的人就是人格平等的恪行者?

君不闻“兴国之道,在于兴教;兴教之途,在于尊师”,在当下中华民族迈向伟大复兴的新时代,我们不正应该提倡包括给老师撑伞这类的尊师行为吗?辛勤的老师,教书育人,他们如吐丝之春蚕,引领青年健康成长,薪火相传,永不熄灭!

辛勤的老师,他们像采蜜之蜜蜂,传道授业解惑,助力中华腾飞,功高千古,永不磨灭!

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尊师,我们有什么理由对尊师的孩子说三道四!

【范本特征】

文章在首段摆出“用撑伞方式迎合老师”的错误观点,并随即予以驳斥。

第二、三自然段,论述对方论点“违情”;

第四、五自然段,论述对方论点“背理”;

最后两段,从教师的社会价值的角度,奉劝对方收起自己的观点。

文中引入大量的反问句,使反驳显得理直气壮。

【抢分须知】

(1)反驳有力度。

反驳对方观点,就是说服对方的过程,因此,反驳也要看对象,如果是同学、朋友的不当言行,就应该用语平和,使对方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就好。如果是恶意造谣、破坏社会和谐,甚至敌对势力危害社会安全的言行,就应该义正词严,火力全开,使对方原形大白天下。

(2)自己有观点。

从某种意义上说,反驳的过程也是表达自己观点的过程,当然在反驳的过程中明确地提自己的看法,也十分必要。

常见的方法有两种:

一是在摆出错误观点的同时,直接表达自己的看法,如《光荣的荆棘路》一文,开头这样写:“女作家刘继荣的女儿说:‘我不想成为英雄,我只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然而,为别人喝彩固然重要,亲自参与人生努力奔跑才是一种圆满。”然后再转入对“不想成为英雄,我只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的反驳。“先入为主”,让读者更加明白自己的思想认识。

二是先破后立,既否定对方观点,再确立自己的观点。如鲁迅先生写的《拿来主义》,就是先否定了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然后确立了拿来主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