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出版人更应该懂得变通(重读王小慧我的视觉日记)

据悉,每年中国有超过20万本新书出版,根本看不过来。

有些书,看都不值得看;

有些书,看了一遍就足够;

而有些书,却值得一次又一次的重读:

当你面临人生重大抉择的时候;

当你遇到人生重大挫折的时候;

当你工作面临挑战和瓶颈的时候;

当你想念家人和亲友的时候......

这样的书可以当做枕边书,经常翻阅

就像小慧老师的自传--《我的视觉日记》,

每一次读,总会有不一样的感悟,

也都能多多少少找到一些启示和方向。

很难用一句话或一个词来形容这本充满生命力的书,我想应该是:

接下来,就与大家分享读这本生命之书时,体会出的5个人生感悟吧。

我们出版人更应该懂得变通(重读王小慧我的视觉日记)(1)

关于勇气

35年前,小慧老师和俞霖先生突破重重的困难,来到德国留学生活。

这本身就是勇敢的行动。

读到她没有足够的生活费,找房子的艰辛,房东的奇葩与她的困境;

读到她一个建筑系的学生,因为热爱摄影,义无返顾投身于严苛而挑剔的德国艺术界,被有偏见的评论家指责;

读到她成为一名知名的摄影家后,依旧不停地打破自己的边界,做了好多一般人几辈子做不完的事儿。

超强精力的背后,除了对艺术深深的热爱,就是无所畏惧的勇气了。

为什么当年那样一个清瘦柔弱的女孩,有这么大的勇气和力量呢?

一是来自于她的家庭:从小的家庭教育,艺术之家的耳濡目染,养成了她自己对艺术的爱好;

二是遇到俞霖后,爱人的相知相守和无私支持,也是给了她很多底气;

当时她担任两个大学的教职,同时做几个项目,忙到几乎24小时不停。

快招架不住的时候,俞霖说:你还是辞掉大学的工作吧,你那么喜欢艺术,就做职业艺术家好了。如果挣不到钱,我来养你。

后来,小慧老师和俞霖遭遇了严重车祸,他不幸离她而去。

面对至亲至爱之人的离去,她的痛是无法形容的。

而身体上,因为车祸,她也忍受着一次次手术和伤痛。

可接下来的路,是要她一个人走的。

写到这里,脑海里便冒出一个词:凤凰涅槃

经历了重生,直面人生,勇敢地放弃教职,继续走独立艺术家的道路。

拼命地创作,拼命地拍摄。

小慧老师的勇气,是活出来的勇气。

她的那些文字,优美的,悲伤的,每一次在笔端的倾诉,都是爱和勇气的支撑。

作为慕尼黑的异国女儿,这么多年来,小慧老师独自前行的脚步,一刻都没有停下。

《我的视觉日记》,是一部用文字和照片,记录勇气,不断超越自我的人生记录。

我们出版人更应该懂得变通(重读王小慧我的视觉日记)(2)

《纳米系列》摄影作品

关于生死爱

读小慧老师的这本独一无二的视觉日记, 本身也需要很大的勇气。

里面几次直面死亡的情节,让人一同感受到那种痛彻心扉。

来到德国后,小慧老师第一次直面的是一位朋友的自杀 -- 生命不能承受如此之重。

因为这一次意外死亡,小慧老师和爱人留在了德国,改变了人生轨迹。

她和俞霖先生的爱情,是我读过的最感人最真挚的爱情。

这么多年,小慧老师留着俞霖先生亲手做给她的每一件礼物,

记录着他们一起面对海外学习生活的各种酸甜苦辣。

虽然在不同的城市学习和工作,可是一点都不妨碍他们好好地相爱,有趣地生活。

那些顶风向前的日子,小慧老师在书中深情地回忆:是他推着自己在前进

小慧的爱:爱艺术,爱自己的爱人,爱身边的良师益友;

因为爱,她的人格像春日的太阳一般温暖而和煦。

在一同去布拉格拍摄的高速公路上,本应该享受秋日最美的风景,去一起完成一个艺术的梦想。

后来她躺在病床上,用了整整一个晚上的时间,在宣纸上印下了100个唇印,作为送给爱人最后的礼物。

每每读“远处的光”,都感到彻骨的痛,因为很难想象一个人要去经历和承受那么多。

在如此的伤痛之下,小慧老师还用最真实的笔触去还原当时的场景和心境,

甚至她又重新去走了那一段可怕的公路。

她是用自己的方式和爱人道别,同时也是永远地把那份爱和真实

深深地刻在心里。

她让我们懂得了什么是“刻骨铭心”

我们出版人更应该懂得变通(重读王小慧我的视觉日记)(3)

读完那样的经历,或许才可以理解,

为什么后来在花和果实系列的作品里,小慧老师能够把那样生活中看似无比平常的东西,表现出如此强烈的生命的质感。

艺术成就了她对生命意义独特的参透和体悟。

她的每一张照片,背后是她对生死爱的独一无二的解读。

花非花 -- 冰冻的花,灼烧的花,切开的果实,呈现了植物的静态中的灵性;

那5000朵莲的绽放与凋谢;把对个体和整体生命形态的敬畏,淋漓尽致地展示在镜头前。

我们出版人更应该懂得变通(重读王小慧我的视觉日记)(4)

装置艺术

她的人生她的经历她的作品,真实而彻底,一分钟都没有虚度。

过去现在和未来;

生、死、爱,

浓缩在这亘古不变的永恒主题之中。

关于舍和得

她说:“假如上帝只允许我带走两样东西的话,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带上日记本和照相机。

人生在世,有太多的心愿和渴望。

小时候,有人陪着玩就很开心;

而长大后,人的需求和欲望也渐渐增多。

小慧老师的艺术人生也是在不断地取舍中逐渐成长和成熟的。

放弃了同济的教职,来到德国求学;

放弃了唾手可得的博士学位;

放弃了德国大学的教职,专心做摄影做艺术家;

放弃了自己熟悉的摄影领域,一次次去尝试和挑战新的摄影题材。

对于匆匆在人生路上行走的朋友们,书中的分享和直白更是非常触动。

小慧老师的日记,就是最真实的袒露和表白。

我们出版人更应该懂得变通(重读王小慧我的视觉日记)(5)

真正认识自己往往需要一个很漫长的过程

感叹小慧老师在艺术和生活之路上的平衡和决断。

关于同样的问题,如果只能选两样的话,每个人的选择和答案又是什么呢?

只有真正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想要什么、想走什么样的路,

才能义无反顾地放弃,才能全力以赴地追求!

感谢那些宝贵的日记,让我们可以读到如此细腻的心理,

感受到当年的一颦一笑点点滴滴。

有德国记者写过《王小慧的七个生命》

说她是他见过的最忙碌的人,

那样的忙碌,正是对自己热爱的东西,无比投入的付出。

小慧老师自己也说:她总是同时感兴趣许多事,也同时做许多事,却也会放弃很多在其他人眼中很好很宝贵的机会。

她形容做自己喜欢的事,可以从中得到无限的乐趣,就像去爱一个人

她放弃了一些可能,却收获了可以自由创作的无限满足和乐趣;

马不停蹄地创作和工作,成了她的一种践行生活的方式,

也是一种诠释生命的方式了。

所以无论是怎样的舍与得

都是她喜爱的

都造就了独一无二的小慧。

做自己喜欢的事;爱自己喜欢的人;像莲花一样生活。

我们出版人更应该懂得变通(重读王小慧我的视觉日记)(6)

关于朋友

关于朋友和熟人,小慧老师曾经分享过一个非常睿智的观点:

她说,朋友不是熟人,熟人也不是朋友,是有界限的。

熟人是你到任何一个地方任何一个城市, 你可以很快有一大圈熟人,这些人,你离开这里后,他们和你的人生就不会再有什么重要的交集。

而朋友是可能十年二十年都不来往,可是你需要的时候,她/他一定会第一时间,到你这来。

视觉日记这本书里,除了小慧老师和俞霖先生感人至深的爱情,

还有一种特别真挚和宝贵的情感,那便是友情了。

书中几乎每一个故事每一个生活片段,都有小慧老师的良师益友。

她把他们一一写在书中,本身也反映了小慧老师对挚友的珍惜和感激。

小慧老师的朋友也是跨越了年龄和社会的各个领域:

有市长教授艺术家企业家作家演员音乐家,也有普普通通的人。

有老人,也有年轻人。

有些朋友也会出现在她的镜头下,包括她自己。

那些孤独与怅惘的日子里,小慧也拍了一些自拍照,

甚至包括自己车祸后最痛苦的面孔,

勇敢而真诚地用照片记录那时的心境,从照片解读自己的心语。

都说每个人都应该学会爱自己

先和自己做朋友

然后再和这个世界做朋友。

慕尼黑原市长吾德先生和他太太爱迪特也是小慧的朋友,这对夫妇一直是小慧老师忠实的粉丝,吾德先生自称是“王小慧粉丝团团长”。

他们用一年仅有的几天假期自费来中国参加小慧的艺术展览,这种对友情的看重和率性也十分地令人动容。

我们出版人更应该懂得变通(重读王小慧我的视觉日记)(7)

书中篇幅特别多的,是出现在小慧人生不同阶段的优秀而特别的女性朋友。

比如帮助她下决心,一锤定音做摄影师的著名摄影家齐格丽特女士。

她们虽然年龄相差很多,却无话不谈。

我们出版人更应该懂得变通(重读王小慧我的视觉日记)(8)

德国摄影家齐格丽特

小慧也不止一次写到,齐格丽特在艺术上对她的影响之大。

小慧曾经小心翼翼地问过不结婚没有孩子的齐格丽特:年老的时候,会不会有时过于孤独?

这位自信而潇洒的老太太哈哈大笑说:孤独?我觉得我现在可以拥抱整个世界

钢琴家莫妮卡在一次音乐节上,邀请了小慧老师一起旅行散心。

在那次旅行中,从意大利那不勒斯当地人的生活状态中,

那里的人用习惯的方式享受简单生活的乐趣,

把每一天都当成最后一天的生活哲学,

让小慧老师从之前事故后,几年沉重的生活中终于走了出来。

人不应该为自己所累,哪怕生活是辛苦的,

也不要拒绝第二天的阳光,

不再纠结于一些空洞的梦和虚幻,

而是感受当下的自由。

这样的一次旅行,也为小慧的创作打开了新的天地。

我们出版人更应该懂得变通(重读王小慧我的视觉日记)(9)

人生的画卷,每一份都是独一无二的,

从来没有一模一样的剧本,

从自己欣赏和喜爱的朋友那里,也可以体验和参考不同的人生剧本。

然而最重要的,还是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想走哪条路。

真正的朋友也一定会支持这一条路。

朋友和朋友之间,最基本的是彼此的尊重,

只有互相信任和欣赏,才可能发展为真正的朋友,

人格吸引的朋友才最长久。

关于艺术

艺术不是小慧老师的工作,而是她的生命。

对于小慧而言,没有艺术的生活,是无法想象的。

视觉日记里,几乎每一个故事,都和艺术息息相关。

在中国,特别忌讳谈论死亡。

然而在德国,因为个人的经历,

她把关于死亡的联想的景物全部都用相机记录了下来,

经历过死亡的逼近,反而更能感受到生命的美丽和可贵。

别的艺术家可能都去拍阳光下绽放的花朵,

她却能在夜里拍出干枯的凋谢的死亡的花的灵和性。

从那些死去的树,逝去的波形中,她看透了生命的意义:

生命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它是否留下了它生命过的痕迹。

我们出版人更应该懂得变通(重读王小慧我的视觉日记)(10)

除了生死的主题,小慧老师一次次的挑战和超越自己,探索和尝试不同的题材。

她拍过很多女性的照片,她镜头下的女性,每一张面孔都是特别的。

印象最深刻的应该就是那张老年赫本的照片的。

曾经看到那张照片的时候,心中就十分触动。

小时候看罗马假日里,原本青春单纯,阳光美丽的赫本,

在这样一张黑白照片中,侧着身子,灯光下的皱纹清晰可见,却是那样的静谧和优雅,

一张照片里仿佛能看到赫本美丽善良的心灵,经过岁月的沉淀,变得更加醇厚和坚定。

我们出版人更应该懂得变通(重读王小慧我的视觉日记)(11)

小慧老师镜头下的赫本

从小慧老师镜头下的女性的照片里,我们也能看到,

她在书中分享的每个年龄段的女性都可以是美丽的:女人五十如醇酒, 六十如夕阳, 七十如晚霞, 八十如明月。

小慧用艺术和文字,鼓舞更多女性朋友,

不要被年龄所束缚,而是应该在每时每刻都尽情地生活,

即便是老年,依旧可以绽放出和煦的光芒。

此外,小慧老师还拍了很多孩子的照片。

她镜头下的孩子,大多是直面镜头的,可能还是承担生活重压的孩子。

但是她能看到他们每一个人,每一张质朴年幼的面孔,

让每一个孩子被看见,不被忽视。

无论是柬埔寨的孩子,还是中国的红孩子系列,

她给孩子们的关注和特写,她把爱分给了更多的孩子。

这种大爱,也正是让小慧感受到了,之前好友齐格丽特对她说的,能拥抱整个世界的感觉。

我们出版人更应该懂得变通(重读王小慧我的视觉日记)(12)

关于艺术,小慧老师一直是在创新和变化,一直在追求更高的境界。

她钦佩的艺术家,也是一生都在创新的,同时她也并不欣赏蜻蜓点水的尝试,

而是要在艺术的探索上,既深又广,

仿佛一位评论家用过的标题,一片深水湖,来形容她的艺术之路。

小慧老师形容她的创作:特别在乎感觉,不仅仅是追求艺术的独特,还更加注重情感和心灵的表达。

甚至一位记者写过《用艺术医治心灵》的报道,

把小慧老师比作心理医生,用摄影的方式和病人交谈。

治愈那颗或是疲惫、或是生病的心。

我们出版人更应该懂得变通(重读王小慧我的视觉日记)(13)

能拍出一张好的照片是摄影师的基本要求,

能拍出穿透心绪,带来直接情绪和感触的,撞击着心灵的,则更是艺术家了。

小慧的作品,作品的表达和她本人的经历,也影响和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和抉择。

她的故事实实在在地诠释了艺术即人生,人生也是艺术的自在境界。

所以艺术中生活的小慧,一定是幸福的。

小慧老师的视觉日记,还没有讲完,还在继续,

旅德十五年是她人生非常重要的一段,

中国和德国的土壤和阳光都在滋养着她和她的艺术、她的作品、她的故事,

由此也建立起中德文化和教育交流的一座桥梁。

小慧老师形容希望自己的艺术人生像一棵树,每年花开花落,却年年都会再生繁花。

而这本视觉日记,就是这样一株常青树,带着我们走过那些岁月。

在我们的心中也种下一颗果实

会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我们出版人更应该懂得变通(重读王小慧我的视觉日记)(14)

后记:

终于写完了这本书的感想,之前每一章的阅读感悟,停留在了“远处的光”那一章

感谢你们的耐心、等待和支持!

这本书已经陪伴了自己整整十二年,仿佛和自己长在了一起。

可惜文字依旧不能完全表达自己对这本书的感情,

唯有把一份期待分享给更多的朋友

自己的阅读体验才是最宝贵的

一起来读#我的视觉日记#吧!

相信这部二十周年纪念版一定会给2022带来全新的感悟[心]

我们出版人更应该懂得变通(重读王小慧我的视觉日记)(15)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