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出头还是孤独感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媚俗"原本是德语 kitsch的中文译文,它第一次被中国读者熟知是来源于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但因为译文的关系,后面人们觉得翻译成"自媚"应该更合适,即讨好自己,迎合自己。

三十出头还是孤独感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1)

媚俗这个词语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部小说中,有着层层递进的含义:自我感动,与别人一起分享的自我感动,意识到自己被认同之后更加感动,最终集体感动。在小说里面,媚俗是主人公的自我愚弄,是社会集体的自我感动,它不仅仅是外部社会压力,也是人自我的情感需求。

一:整部小说几乎围绕"媚俗"一词,如此频繁的出现,作者的意图如何呢?

1: 米兰-昆德拉自身的经历让他在书写这本小说的时候注入了很多哲学思辨

米兰-昆德拉是一个捷克籍的作家,早年参入了共产党,后面被除名,幸得法国学界还给他留下一席,之后他便逃亡去了法国至今。《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这本小说是作者1975年逃亡法国之后用捷克语创作的,后面他用法语出版了。

整部作品并不像大部分小说题材一样,人物与事件才是故事的主体部分,它更像是昆德拉自己的思辨散文集,浓重的个人自述色彩让很多人觉得看起来云里雾里,夹叙夹议的写法完全不是常规意义的小说。

区别于故事性特别强的小说,这本书的开头一来就是从个人角度出发的"轮回"思考。主人公托马斯一生都为了追求"轻盈的生活", 认识不同的女孩,体验不同的情感。

三十出头还是孤独感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2)

米兰·昆德拉

人永远都不知道自己一生想要的是什么,因为只能活一次,无法修正无法更改。昆德拉也借由托马斯的一生来审视这类永远追求自由,不愿意被世俗捆绑的人,对生活的态度以及社会责任感。

故事的背景是发生在"布拉格之春"这个时段,捷克历史的瓦解和否定都交织在四位主人公对于各自前途和人生的思考中。不得不说,正因为特定的历史背景,昆德拉也加入了自己在这段时期的遭遇,通过主人公的思考来表达自己的人生迷惘。

因为米兰-昆德拉学习过钢琴跟音乐理论,在这本书的写作中竟然巧妙的运用了四重奏的形式,故事的四个主人公,各自的人生状态,看似独立,却又意外交织在一起。他们代表了生命中轻盈到沉重的几个程度。贯穿全文关于"媚俗"一词的讨论,也正是基于昆德拉一生对于这样的社会状态的思考。

媚俗的本质的大众的平庸,并为这样的平庸自我感动。这种平庸在社会条件下反射性的出现,人类好像被上了发条的机器一样,说同样的话,做同样的事情,并深以为荣。

三十出头还是孤独感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3)

布拉格

2: 媚俗的出现,也是作者想要借由人物的特点去刻画当时整个社会氛围

借由昆德拉书中说的这句话:"如果人类合理的被创造出来,人类的存在是好的,直到"大粪"的出现。如果人类的存在是好的,为什么上帝会创造"大粪"这样令人难以接受的事物。" 这里 "大粪"是一种代指,它是一种造物里面无能的证明。

人们统一相信事物的美好,对于不美好的东西视而不见,那么直接导致的是大众在进行一场集体式的狂欢,自我愚弄,自我感动。但不好的事物毕竟存在,那么这样的自我麻痹不就是"国王的新衣"

小说里的男主人公托马斯一生只想不被世俗所捆绑,他不断认识并约会女生,甚至还发生过不认识之前接触过的女性这样的尴尬事件。通过对托马斯关于性的追求,对异性身体的好奇心,也展现了一种媚俗。

书中也曾无意提过托马斯大概一辈子有超过200个女生的约会经历,如果对普通人来讲,这个数量是真的很过分,换到现在的话来说真的是"海王",但是对一个生活作风本就放浪的人讲,这也不算什么。这样的人物形象放到八十年代,确实有点惊世骇俗,与社会格格不入。大家不由分说地统一去批判这样的行为,没有任何思考能力,不就是媚俗的一种体现吗?

三十出头还是孤独感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4)

3:因为媚俗,昆德拉在小说中引申出来了多种多样的人生状态的讨论。

四个主人公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对自己的生命价值作出了深刻的思考与反省。在历史机遇和社会灾难面前,人的生命,人的尊严又应该摆在什么地方?每个人对待事情的选择不一样,但是最终结果会不会落入日常俗套?"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可是没有对万物的思考,如何面对万物呢?

故事的大片篇幅讨论灵与肉,轻与重,大家对这个话题的不同价值观,让很多人落入媚俗的陷阱,它体现为情感暴力,大众认为错的价值观,那么我就必须要错,一致的情感反馈,集体共同屈服。

而托马斯的情人萨宾娜便是特别的"媚俗反叛者",她选择自由,选择放弃责任,是那个时代的格格不入,但是故事如果发现在今天,萨宾娜的生活作风,推崇无节制的自由,不就是一种另类"媚俗"。

三十出头还是孤独感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5)

二: 就小说中"媚俗"而言,它的对立面是体现在什么方面呢?

1: 书中的"媚俗"是全面肯定一样事物,对它丑恶一面视而不见,那么辩证的思考就是它的对立面。

大众认知中美好,对的概念,就像被约定俗成,那么后来的人看到这样的教条,也不会再去思考为什么它是一种美。放弃思考,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最终导致大众的麻木和一窝蜂的去讨伐与之反向的概念。辩证思考的核心在于让一个人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在面对一件事情上面有自我的判断力。

小说里提到媚俗,是迎合大众的一种态度,是流泪流两次的社会情感需求。昆德拉说:一个人看到一群孩子快乐的玩耍,自由自在,你会被这样的景象所感动,留下激动的泪水。但如果,你第二次看到这样的景象,你再次留下泪水,那么这就是一种媚俗。

这个概念其实可以回到全文开篇尼采提到的"永恒回归",这个世界上所有发生过的事物,所有存在过的东西,就算毁灭了,但是它会以另外一种形式重新回来。这样的情况有意义吗?不断重复,不断失败,它的意义是在于你勇于去面对这个重复。

第一次的流泪就是感动,第二次就是媚俗,你已经得知了这种感情,明白大多数人都会为此流泪,那么如果你不流泪,不去迎合这样的感情,那么你就会被讨伐,但是你迎合了这样的情感,你就是媚俗。

三十出头还是孤独感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6)

书中大多数的"媚俗"还是主要围绕着政治美学,昆德拉认为媚俗是所有政客的政治美学理想,不同的权利阶层,不同的宗教组织,有着各式各样的媚俗。国家矫情,呆板,装腔作势,制定统一的规则,制造出一片欢乐祥和的盛世。

大家应该歌颂美好,歌颂游行队伍的花环,歌颂每一个人绽放的笑颜。"布拉格之春"的后期,出现了几种告密者,人人惶恐,但人人又想当告密者,谁也不知道第二天起来会不会被抓走,个性,怀疑,嘲笑,消沉在这里全部被禁止。

故事回到现实,如今的大众传媒如此发达,娱乐至上已经变成了另外一种媚俗,大众是健忘的,无论好与不好,在信息的重复冲刷下,就好像没有发生过一样。

大家期盼电视连续剧,娱乐八卦来沉浸在温柔乡里,快节奏的消费时代美学是一天换一个娱乐圈老公,是用放大镜才能发现这个世界上的险恶,是以恶意去怀疑与重伤这个社会的弱势。美学上的贫瘠,让人心安理得的空洞。

面对一件事情的时候,要做的是不要那么快跟随大众站队,分析下具体的原因,有自己的思辨能力。

三十出头还是孤独感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7)

何炅在节目中讨论站队问题

2: 媚俗除了是大众社会给予的反馈,它的对立面也是人类的自我情感需求。

媚俗其实在书中也没有全盘否定,毕竟这种媚俗也是人类的自我情感需求。昆德拉虽然很讨厌这个状态,但是他了解这个是人性中扎根的特质,他告诉我们根本逃不掉的。今天我们统一喜爱的事物,明天我们会统一讨厌,谁也不知道下一秒什么会落入媚俗的圈套。

小说里面在经过一系列深刻的讨论之后,意外给了故事一个甜美的结局。这仿佛是人人都期盼的世外桃源,这个是"卡列宁的微笑",在我看来,作者还是给了主人公一个轻盈的结局,在经过沉重的现实之后,只有乡野中,人性最温柔,最绝对的善才是他所追求的。

三十出头还是孤独感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8)

媚俗作为个人的情感需求,我想它只是某个空间界限,你可以往里面填各种各样的事物。她不是要求你放弃自我需求,它是让你去过滤,筛选,留下最好的最适合自己的自我需求。

文学向来不是为个体的人生提供答案的,它只是在某个时刻去提醒你来审视自己的需求,停下来想一想自己真正追求的是什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