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奇葩的制度(从大雅之堂到民间盛行)

宋朝社会繁荣,文化发达,宋人的生活也非常丰富多彩,从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中就可见一斑。

宋朝奇葩的制度(从大雅之堂到民间盛行)(1)

清明上河图尽显东京繁华

宋朝很多习俗对后世影响深远,其中有一种礼仪,源自宫廷,传到民间,直到近代还曾经出现,那就是"看菜"。

看菜,顾名思义,就是只能看不能吃的菜,大抵是用一些做得精美别致的菜先放在桌子上,充点门面。

宋朝奇葩的制度(从大雅之堂到民间盛行)(2)

宋时的筵席

看菜饮食习俗源自宫廷,《东京梦华录》记载的皇家寿宴,"每环列环饼、油饼、枣塔为看盘,次列果汁,惟大辽加之猪、羊、鸡、鹅、兔,连骨熟肉为看盘,并以小绳束之。"这里的"看盘"即为看菜,不能吃的,只是先喝酒,要等到第三盏酒,正菜才能上来,"凡御宴至第三盏,方有下酒肉。"

宋朝奇葩的制度(从大雅之堂到民间盛行)(3)

古人酒宴往往会以曲助兴

“看菜”的礼仪不仅宫廷有,后来也传到民间,并长久的流传下来。普通百姓家宴客也是"酒未至,则先设看菜数碟,及举杯则又换细菜,如此屡易,愈出愈奇。"《梦粱录》有详细记载,客人"初坐定,酒家人先下看菜,问酒多寡,然后别换好菜蔬。有一等外郡士夫,未曾谙识者,便下箸吃,被酒家人哂笑"。酒桌上你要是不识规矩,对"看菜"动筷子,会被当成乡下人,被取笑"没见过世面"。

宋朝奇葩的制度(从大雅之堂到民间盛行)(4)

古人用餐场面

“看菜”在民间流传了很长时间,宋之后的元、明、清、民国都有一些地方保留着这个传统,逢年过节在家招待客人时都会有几样“看菜”,并做上专门的记号,客人也是心知肚明,知道那里是“禁区”,筷子绝对不会往那几道菜里夹。但是有小孩子在桌的时候,往往会看哭了这些小孩。

江苏的一位作家方长荣写过一篇文章形象地记录了这一习俗,摘录如下:

一到小年母亲就会把我们姊妹几个召集在一起,……特别交代,拜年一定要注意吃相,不能瞎吃,很多菜只能看不能吃,说是叫"看菜",当时挺纳闷,菜还有用来看的?母亲讲:因为穷哪有那么多大鱼大肉,一旦吃完还没过十五啥菜都没了,不但难看而且不讨顺呀。……母亲交代看菜的特征:菜上面有花或者有红纸的就是明文规定,严禁动筷,即使没有记号的像鱼、肉、鹅、肫还有猪肠子、猪耳朵、猪口条等等都不能动,油豆腐、豆腐圆子也不能吃,否则人家会不高兴,怪大人没家教。

宋朝奇葩的制度(从大雅之堂到民间盛行)(5)

现代人的大鱼大肉

到姑奶家拜年,老人家忙了满满一大桌菜,让人傻眼的是绝大部分菜都有红纸,禁食的标志,没标的也就是些家家都有的蔬菜和炒菜,看到香喷喷的鱼肉却不能动,心里暗骂:哪个天杀的发明这种损人的规矩。眼馋不说硬是直咽口水,小妹只有七八岁,可怜两眼扫来扫去馋虫难压,我虽垂涎欲滴,但作为老大还是有所顾忌,生怕妹妹们控制不住犯下大错。……就问姑奶这鹅能不能吃?姑奶先是一愣,估计她从来没有听过这个问法,但随即又说"要吃吃塞。"要命的是没能听出"要吃"二字,满脑子是吃塞,当即拈一块给小妹又自捡一块,大妹和二妹一看我犯禁在先,便毫无顾忌地拈菜。

回到家里母亲得知情况勃然大怒,……要我跪在供桌边……边打边骂:"脸都给你丢尽了,这么大的人听话不听音,还好意思问人家能不能吃?真是丢人现眼。"(方长荣《还记得过年的看菜吗》)

这篇文章记录的"看菜"现在看来让人不禁啼笑皆非也难免酸楚,但在当时是一道非常重要的礼节。这反映了普通老百姓一种矛盾的心理,既想用几道菜充点门面,还又担心吃了会太"肉疼",只好做上记号,让满座的人都“难受“”。一些地方还曾经发生过因为小孩子控制不住吃了“看菜”,导致两家反目成仇,好好的亲戚也做不成了的事。

看菜,普通人家还好理解,但是在极度奢华的宫廷里,为什么也有看菜习俗,现在想来,大概是炫耀,用饕餮盛宴来炫耀皇家奄有四海的豪奢,不仅酒肉其腹,也让你用眼睛惊艳美食的丰富和精美,感受皇家的富足豪华。

宋朝奇葩的制度(从大雅之堂到民间盛行)(6)

古时的一个酒馆

但是'“看菜”传到了民间,就完全被扭曲了,除了对美好生活的一种追求外,就成了纯粹的一种虚伪的外溢,就如鲁迅先生笔下的"面子",现在想来,让人不禁悲酸。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习俗早已远去。现在无论在哪里请客吃饭,不仅不会再有“看菜”,主人还会还担心菜吃不完,而且吃不完的菜必然会打包,倡导“光盘”行动,推崇绿色生活,如果哪里还有“看菜”的习俗存在的话,真是让人耻笑和大跌眼镜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